這兩天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媒體紛紛轉載一條醫生救人的消息,說的是杭州某體育館籃球場,一男子突發倒地,意識喪失并抽搐不止。
當地一位鄭醫生剛好也在現場,第一時間沖上去,判斷倒地者沒有意識、呼吸消失、摸不到脈搏,立馬給予心肺復蘇,按壓三四十次之后,做了2次人工呼吸,倒地男子就醒了。
各媒體給予極大的贊譽,說“全程花了1分多鐘的時間,把一個完全失去意識的人,硬生生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按壓四十次也就是20幾秒,就能就活一個人?
其實,心臟驟停沒這么容易救。
而心肺復蘇也沒這么神奇。
勇于救人是一種正能量。
但向公眾傳遞正確的急救認知也許更重要。
所以,夜鷹認為,這個倒地的男子并非心臟驟停,更多的是一個癲癇發作的狀態。
有人一定會問,施救者是一個醫生,難道居然沒認出來倒地者是死是活?
這不奇怪,并且現實中的公共場所急救事件中還蠻多的。
無論是否醫護人員,在急救現場都會面臨很大的壓力。
壓力之下,有些人會忘記在心肺復蘇之前要進行是否有呼吸的判斷。
一言不合就直接心肺復蘇了。
有人在判斷呼吸脈搏的時候,所用的時間太短(低于5秒鐘),以至于沒能準確判斷。
也有人去摸頸動脈搏動,結果位置摸偏了,以為沒脈搏,其實還有。
也有人在患者抽搐的時候,看到患者屏氣面色青紫或者泛白,以為是心臟停跳,實際僅僅是癲癇抽搐。
以上就是人們在識別心臟驟停時,面臨的挑戰。
不能要求所有人百分之百能快速準確識別心臟驟停,但我們對醫護人員識別心臟驟停的能力應該有相對較高的要求。
即使醫護人員誤判心臟驟停,開始了胸外按壓,也應該在患者一旦有生命跡象時及時停止按壓。顯然上面一分鐘救人的現場,心肺復蘇及時停止了。這很好。
但當我們回顧急救的時候,作為醫護人員應該能反思到這并非心臟驟停。作為媒體應該要注意,不要過度宣揚“1分鐘救一條人命”這樣的新聞噱頭,增加公眾的困惑。
事件很吸引人,精神很可嘉。但傳遞的急救認知理念是錯誤的。
雖然我們的聲音很小,無法與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華社相比,但作為一個專業醫生,有必要說這些話去回答公眾的困惑,這是一種醫生責任。
如何準確識別心臟驟停,可以參考如下視頻
關注夜鷹,了解更多急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