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攝影師菲利普·格羅斯曼(Philip Grossman)記錄了切爾諾貝利“禁區”的廢棄景觀。幾十張前后對比照更是令人震撼不已!
切爾諾貝利到底是什么?
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當時是蘇聯的一部分,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的發生地。
一切都始于 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 1 點 23 分,當時工廠的一次有點魯莽的安全測試出現了可怕的錯誤。錯誤的設計和人為錯誤的不良組合導致四個核反應堆中的一個過熱和爆炸,引發火災并將放射性物質噴射到空氣中。
時至今日,該地點含有有害水平的輻射,使切爾諾貝利及其周圍1,600 平方英里的“禁區”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攝影師菲利普·格羅斯曼是誰?
早在他訪問切爾諾貝利之前,攝影師菲利普·格羅斯曼 (Philip Grossman)就在他自己的后院目睹了一場核災難。“我……在距離賓夕法尼亞州三哩島核電站 11 英里的地方長大,”他說。“那次事故發生在我三年級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
當格羅斯曼在大學學習建筑和土木工程時,他總是被攝影所吸引。2010 年,他決定通過照片來記錄切爾諾貝利。
以下這些照片只是他在禁區探險近十年后拍攝的圖像的一小部分。
控制室4(之前)(上圖,下同,都是上圖)
在格羅斯曼第一次前往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時,他有難得的機會參觀了 4 號控制室——也就是他俗稱的“災難的中心”。反應堆爆炸時,有五個人在這個房間里工作。
4號控制室(后)
格羅斯曼此后已返回禁區近十幾次,花了 100 多天時間探索和拍攝臭名昭著的災難現場。
“我對發生的事情及其對人們的影響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想了解這場災難,”他說。“我對這件事充滿了激情。”
手術室(之前)
在 1986 年事故發生的最初幾個小時內拍攝的。
手術室(后)
這次爆炸比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大 400 多倍,最初造成 30 人死亡,數十人因輻射中毒而患病。
普里皮亞季第 4 區(之前)
事故發生時,切爾諾貝利市本身有大約 14,000 人居住,但更多人約50000人,居住在附近的普里皮亞季市,該市成立于 1970 年,是核電站員工及其家人的家屬區。
普里皮亞季第 4 區(之后)
當格羅斯曼第一次看到禁區時,“這完全是超現實的,”他說。“普里皮亞季市雜草叢生,建筑物正在倒塌。” 這張航拍照片展示了普里皮亞季的四個微型區之一,1986 年這里約有 50,000 人。
普里皮亞季學校(之前)
1986年,全市有小學15所,中學5所,在校學生近1.2萬人。“他們很快就被告知,他們必須準備離開一兩天,并且只有大約一個小時的準備時間,”格羅斯曼說。
但是,其實他們再也沒回來過。
普里皮亞季學校(之后)
事實證明,普里皮亞季的居民再也沒有回來。盡管游客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訪問該地區,但據估計,切爾諾貝利至少還要再過20,000 年才適合居住。
反應堆控制室(之前)
事故發生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有四個核反應堆。當時還有兩座反應堆正在建設中,其中一座甚至計劃在 1986 年底完工。
反應堆控制室(后)
盡管存在風險,其他三座反應堆仍在運行,直到該工廠于 2000 年最終關閉——災難發生近 15 年。
據《時尚先生》報道,切爾諾貝利的工程師輪班工作五小時,每個月有一半時間在禁區外工作,以保持低輻射暴露。
這,簡直是用生命在上班啊!比起這些危險工作,我們工作中的一點艱難困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波利西亞酒店(之前)
普里皮亞季 (Pripyat) 的 Polissya 酒店曾接待過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訪問該工廠的常客和尊敬的客人。
波利西亞酒店(后)
然而,事故發生后,它安置了監督城市“清理”或清理工作的人。
格羅斯曼本人在前往禁區期間住在切爾諾貝利市的一家酒店。當他訪問現場時,他會攜帶一個劑量計來跟蹤他的輻射暴露情況,以及一個蓋革計數器來測量來自其他物體的輻射。
普里皮亞季巴士站(之前)
圖中所示的公交車站距離普里皮亞季市區僅幾百米。盡管官員們最初告訴居民災難的影響微乎其微,但事實證明這是歷史上最大的謊言之一。
普里皮亞季巴士站(后)
爆炸發生后,蘇聯政府至少花了 24 小時才開始疏散附近的社區。由于許多居民沒有汽車,超過300,000人改為乘坐公共汽車離開污染區。
Natatorium Lazurny泳池(之前)
Natatorium Lazurny 位于普里皮亞季的第三區,是該市兩個游泳池中最大的一個。
Natatorium Lazurny泳池(后)
在1986 年城市清理期間,游泳池實際上一直對游泳者開放,甚至一直持續了十多年。
游樂園(之前)
這個摩天輪是普里皮亞季市最具標志性的特色之一。它是一個新游樂園的一部分,該游樂園計劃在五一慶祝活動期間開放——就在事故發生幾天后。
當然,它一直沒迎來開放的那一天啊。
游樂園(后)
切爾諾貝利災難發生后,該公園與普里皮亞季其他地區一起被廢棄。
普里皮亞季市中心(之前)
在一公里長的列寧大道的盡頭,是普里皮亞季的市中心,這里曾經是一條宏偉的海濱長廊,其中心地帶是一個名為“Energetik”的熱熱鬧鬧的公共會所。
普里皮亞季市中心(后)
該中心后來成為該市數千名居民撤離前的聚集地。
今天,雜草叢生的樹木和草地覆蓋了大部分景觀,周圍是破舊和倒塌的建筑物。
ChNPP 行政大樓(之前)
該工廠的原名是列寧核電站。現在它通常被簡稱稱為 ChNPP。
ChNPP 行政大樓(后)
該工廠的行政大樓位于核反應堆以東,被用作工人的緊急掩體和指揮中心,因為他們努力控制爆炸的余波。
渦輪大廳(之前)
600 米長的渦輪機大廳沿著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前部延伸,里面裝有發電機,這些發電機曾經為該工廠的核反應堆的冷卻泵供電。每臺發電機的長度高達 128 英尺,重量超過 200 萬磅。
渦輪大廳(后)
雖然它曾經擁有一些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但渦輪大廳在過去幾十年里一直在腐朽。
真是一聲嘆息啊!
普里皮亞季郵局(之前)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郵局;事故發生前,它還作為普里皮亞季的聚會中心。
普里皮亞季郵局(后)
只有斑駁的壁畫還在了
******
事故給世人的三個教訓:
位于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距今已有25年了,當爆炸發生后,前蘇聯隱瞞和欺騙的習慣,讓數百萬人甚至在放射物已經蔓延到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等地區時,還被蒙在鼓里。
25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最重要的第一個教訓是,行事隱秘的ZF體系嚴重辜負了人民的期望、也不重視個人。因此,他們也更有可能在危機中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為。
這一點得到了前蘇聯改革派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的注意。他抓住對這場事故的處理不當大做文章,以此支持其要求放棄長達數十年的隱秘行事作風、以公開性(開放)取而代之的論點。
第二個教訓是,必須強制核工業遵守最高的設計和維護標準。存在缺陷的核反應堆設計和訓練不足的員工是造成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原因。
同樣,由于監管不力,福島等已老舊的核反應堆還得以繼續服役。
根據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官方數據,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千億美元。這些估算可能言過其實,但毫無疑問的是,保證核電站安全運行的成本遠遠小于切爾諾貝利這樣等級的核災難的清理成本。
最后一個教訓是,人無完人。人類獲取知識、探索未知領域的本能既崇高又危險。如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工作人員沒有進行那次魯莽的試驗,或許災難就不會發生。
名弘老師原創,每日分享干貨知識,包括幸福人生的八大關注:健康、家庭、學習、事業、效能、社交、財富、旅行。
關注我,一起進化,過成功又不失衡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