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以為你很有力,你總喜歡把我們高高舉起。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首歌很好聽,可我小時候聽的時候心里卻想:長大后我不要成為媽媽那樣的人,我要做不一樣的自己。
小時候我長得像爸爸多一點,媽媽總說我沒遺傳到她的優點。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內在情緒模式像媽媽更多一些,我發脾氣吼孩子的樣子和她并無兩樣,連口頭禪、語氣和表情都是復制黏貼。
最近,更是驚奇地發現,我不經意間的小動作也如出一轍。
心里有抗拒,也有些許的溫暖,我終究,還是在心底越來越認同了她。
今天無意間看到這個話題,討論度不錯,原來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
你看,關曉彤和媽媽的法令紋像極了。
楊丞琳的眼袋也和媽媽的一樣。
究竟是為什么我們和母親會越來越像呢?
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所以,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侯玉珍在《因為我是女性》這本書給了專業的解答。
侯玉珍老師從業12年,擁有6000+小時的臨床咨詢經驗和600+小時的團體帶領經驗。致力于“女性”議題的發展和研究,專注于幫助女性實現從內在開始的成長。
從生理角度來說,從胚胎開始,媽媽懷胎十月和孩子都是一體的。
在7歲之前,是人類大腦的高速發育階段,關注孩子日常衣食住行的更多是媽媽,回應孩子喜怒哀樂建立深度情感聯結的也是媽媽,孩子從媽媽的眼里看到的是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印象,這種印象形成生理刺激,影響孩子大腦的神經元和腦電波,從而塑造其大腦神經系統的運行模式,進一步影響到往后余生。
從文化角度來說,女兒和媽媽都是女性,從女孩到妻子到母親,女性所經歷的種種會因為“代際創傷”和“文化認同”代代相傳。
從心理角度來說,《因為我是女性》一書中從軀體自我、情緒自我和表征性自我三個自我的維度進行了解構。
第一個自我維度:軀體自我
精神分析學派的鼻祖弗洛伊德曾經指出,最初和最重要的自我就是軀體自我。
之前熱播劇《都挺好》中,有網友的評價:
這家人,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男的像爸,女的隨媽。
咋一聽,覺得不妥,比較一下發現,明玉跟她媽媽還真的很像,強勢、固執、不達目的不罷休。
反觀自己,我和媽媽也是同樣的性格,看不慣媽媽的很多習慣,自己也深陷其中。
這種習性,從嬰兒開始吃喝拉撒睡起,就被記錄并表現在大腦和身體里了,長大后耳濡目染,不自覺間就把媽媽當作了第一任老師。
第二個自我維度:情緒自我
情緒是什么?
情緒是某種感受,比如憤怒、悲傷、羞恥、內疚、恐懼、焦慮、喜悅等。
初中學過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我與地壇》,我被作者和母親之間的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
其中,作者回憶自己為什么成為作家,他說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
史鐵生身體殘疾之后,情緒很不好,母親為了照顧他四處奔波、操勞過度,等到史鐵生重新樹立對生活的信心之后,對母親充滿無盡的懷念。
因為重男輕女、家庭條件等影響,愛學習的媽媽沒有更多讀書的機會,一直希望我們讀更多的書。
那時候,我內心也生出讓她驕傲的想法,所以我想,如果我再努力一點,讀更好的學校,拿更高的文憑,會不會也讓母親更驕傲一些。
然而,媽媽的性情沉穩如大海,舉止安靜如幽蘭,鮮有直白的言語表達。
我的情緒模式也完美繼承了她,和她一樣的獨自調整和使用自己的情緒,不會輕易外露。
第三個自我維度:表征性自我
表征性自我就是人們在頭腦中感知的自己。
比如,我是可愛的、是有價值的,還是令人討厭的。
幼年時期,媽媽對待我們的方式會影響我們看待這個世界。
高圓圓曾在節目中回憶起自己的母親,坦言:
“很多年里,我以為我跟她截然不同。最近我卻發現,其實我越來越像她了。”
”以前自己不擅長社交,從來不去旅行,也很少參加聚會,在媽媽住院之后,不得不硬著頭皮開始和陌生人交流,在生活上也越來越嚴謹。以前一直以為母親在扮演被人照顧的角色,直到她離開才發現,母親在以她的方式在照顧著家人。”
最后,她還說:
“我有兩道法令紋,這本來是困擾我的地方,但我每次照鏡子看到它,我會心里一暖。這讓我看起來很像媽媽,真好。”
媽媽是一面鏡子,也許我們越來越像媽媽,成了她的翻版,也許我們叛逆,走上和她相反的路。
無論是正向認同,還是反向的防御,我們和媽媽的情感聯結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們身體里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如果媽媽對孩子充滿愛和信任,這種力量會伴隨孩子一生,讓孩子能夠從容應對風風雨雨。
如果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指責和批評,孩子需要和糟糕的內在媽媽劃清心理邊界,自我接納,找到自己的核心信念,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每個擁有媽媽的女孩,都富甲天下。
每個掙脫性別束縛的孩子,都光彩照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