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太好看了,我來雞蛋里挑點骨頭
要說今年國慶期間最大的影片贏家,非《長津湖》莫屬了。
要口碑有口碑,不論是貓眼還是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
要票房有票房,上映6天就狂攬了23億。
就這成績,你不看具體數據,看朋友圈也能知道,很多人都是拖家帶口去做這件象征愛國的事情。
制作精良、場面宏大的《長津湖》成本13億,根據業內的精準算法,說是40億才能回本。
按目前這成績來看,肯定是會大賺的,畢竟“果實”可能超100億。
因為制作團隊一次性拍了10個小時的素材,最后精簡成了6個小時,用作2部電影。
除了《長津湖》,還有《長津湖2:水門橋》,也是3個小時的片長,也是一顆“保守估計”50億票房的種子。
目前出品方已經半官宣,不出意外的話,咱們在4個月后的春節檔就可以看見它。
史詩大片《長津湖》能拿9分,是當之無愧的。
制作團隊或演員陣容都是強中選強;
戰爭部分似乎無可挑剔,尤其是巷戰,在過往的戰爭片都難得一見;《長津湖》卻有大量巷戰的戲份,而且都拍得非常真實。
這里不做劇透,只是非常有必要提醒一句:不適合兒童觀看,過于血腥。
近年來,歷史題材的電影似乎越來越多了,不可否認這是一件好事。
一提到抗美援朝,不少人就會想到《上甘嶺》這部老片子。
它和《長津湖》一樣是以朝鮮的地名命名的。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上甘嶺戰役,那應該就是“水”。
除了敵人以外,坑道戰的嚴重缺水,是給志愿軍英雄們致命的傷害。
如果要用另一個字來形容長津湖戰役,那應該就是“冷”。
歷史的真實情況是:一整個連的志愿軍戰士被活活凍死在陣地上,無一人生還。
電影中的這一幕非常震撼與悲壯。
那時戰事緊急,而且以當時的國力根本湊不出幾十萬套能夠抵抗超低溫的被服用品,所以忽視了:嚴寒比敵人更可怕。
《長津湖》這部電影拍得不夠冷,是不少網友的共同觀感。
零下四十度有多冷?
除了無比慘烈的“冰雕連”,更多的細節方面并沒有什么說服力。
比如:在紀錄片里有充分表達的冰天雪地、鵝毛大雪或者天寒地凍,在《長津湖》里并沒有體現出來。
甚至是從戰士們嘴里“哈”出來的熱氣都不夠多。
畢竟,五十年一遇的極其惡劣的天氣,是這場戰役中最應該突出的部分。
要說整部影片里最飽滿的角色,應該只有雷公,有血有肉有喜感。
果然,胡軍的演技什么時候拿出來都是經得住琢磨的。
比“吳京的一個戰狼,變成一群戰狼”要真實。
這里并不是說吳京演技不好,是說角色設計方面的小問題。
《長津湖》最大的槽點:3個小時的片長。
180分鐘,剛好是標準的2部電影,未免有點太長了,導致某些影院怪孩子們有點吵鬧。
話說,真正的長津湖戲分也就1個小時左右,另外2個小時光交代背景去了。
孩子們干坐著這么長時間,又看不懂,不難受才怪。
本來這樣的觀影體驗于正常的成年人來說,都是有點小考驗的。
另外,有網友說這電影好看是好看,就是有點像把各種短片剪輯到了一起,缺乏了一部電影的完整性。
原因可能有三點。
首先,真實的長津湖之戰,不可能完全以電影這樣的形式呈現出來,畢竟有各方面的限制。
其次就是這部電影的制作團隊過于龐大的緣故吧。
3個導演:陳凱歌、徐克、林超賢;2個編劇:蘭曉龍、黃建新。
他們都是個性極其鮮明的導演與編劇,放在一起“搞作品”,難免會有點各拍各的。
最后一點可能就是前面提到的,10個小時素材剪成了6個小時。
瑕不掩瑜,總的來說《長津湖》這樣的電影,能挑的骨頭并不多。
“這一仗我們不打,下一代就得打!”——《長津湖》
致敬英烈人民英雄,用錚錚鐵骨照亮了祖國萬里山河。
如今這“盛世繁華”,每一筆都刻著感恩。
你覺得《長津湖》精彩嗎?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咱們一起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