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繭自縛,不是說做了什么壞事,而是做的事,違背了客觀現實和規律。
違背了客觀現實和規律,就像是雨天出行、眼睜睜碰南墻,所以行路艱難、頭破血流都是難免的事。
人們行事是出于自身的認知,認知基于信息。
信息膚淺、片面、錯誤,認知豈能正確?
信息從哪里獲知呢?
當下比較通行的方式是上網查,噼里啪啦敲一通鍵盤,啪啪啪點幾下鼠標,復制粘貼一番,就覺得事情弄清楚了。有的高級一些,找些專業平臺,找些報告數據。比如,這份國際機構推了一份全球企業創造力排名,某想以科技企業的身份,位列榜單25位。
可就在幾天前,某想從科創板撤回了上市融資100個億的申請。除去7天假期,從提交到撤回也就隔了一天。其中,研發投入和核心技術沒能達標。
所以,那份所謂的國際機構榜單,越看越有意思。
有人說,聽聽專家的意見吧。姑且不說專家的含水量幾何,屁股有沒有坐歪,就是有些具體問題,專家也沒法給出實操的解決辦法。
所以,要想真正獲知信息,就要接近和作用于信息源。接近和作用于信息源的方式就是實踐。《實踐論: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一文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和如何進行實踐。
只有實踐,才能形成對事物的認知,形成概念,繼而有判斷、推理。沒有神農嘗百草,面對形態各異的草本植物,便無法區分谷物、藥物、毒物。
只有反復的實踐,才能不迷茫于表面、多變的現象,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脈絡。像白馬非馬這類問題,就不會出現。
同樣,認知對不對,只有作用于實踐才知道。為什么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一是所學非所用,二是農民工更接近于事物本身,切實改變外界。當然,如果能夠俯下身來,大學生的認知潛力還是值得期待的,不過這需要時間,特別是文科學生。
認知是需要更新的,否則容易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的錯誤。當然,如果認知太過奔放,實踐超脫現實過多,也會折戟沉沙,因為這和現實相脫節,就像是王莽的改革。
如果不通過實踐,就想比別人認知得更多,那是緣木求魚。如果停留于淺嘗輒止,沉迷于各種定向算法推送,那就容易落入信息繭房。
這就是作繭自縛,既動彈不得,又隔絕于精彩多變的世界。
(文耕坊—景軒bookhi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