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馬高原,海拔1000多米,隆起朝鮮半島北部。
10月下旬后,越過針葉林海,蒙古冷高壓長驅東進,迎頭撞擊西侵的水汽。水汽來自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
雙方混戰一團,隕落成皚皚白雪。
1950年11月份,恰逢50年一遇的極寒,蓋馬高原的長津湖氣溫直逼零下40°C。
中國第九兵團、美國第十軍,約25萬人,在雪原之上的長津湖沖突搏殺,持續一個月。
戰役結果,各自表述。
這場鋼與氣的角力,成就了人類歷史上的輕步兵巔峰。
大概朝戰之后,勇毅左右戰果的情勢,已成絕唱。
目光只聚焦戰場,便只能看到炮火飛雪、血肉淋漓,陷入無限唏噓。
視線只關注長津湖,便只能看到自然的冷酷、意志力的極限。
那么,一支從久亂積弱土地走來的軍隊,又是如何抵得住藍星最強暴力的呢?
戰場雖在長津湖,勝負卻在長津湖之外。
答案可從12年前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端倪,文章叫《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遂行一項事業,達成一個任務,需要必要的執行組織。
決戰長津湖,離不開一個意志堅定、高度凝聚力的組織,
首先,要有硬核的干部層,發揮模范作用。
從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來識別干部,用指導、提高、檢查、說服、照顧的方法來愛護干部。
干部,組織的管理者,不止是管人,而是要統籌、理順各種資源,推動事的進展和完成。
其次,既包容、又有原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第9兵團包括整編的原國軍16兵團。鐵原狙擊、攻占漢城、解放海島中建功的50軍,是原來的國軍60軍。
為什么同樣一支軍隊,從屢敗屢逃到防守如山、攻擊如風,這種蛻變是如何實現的呢?
這就是事業凝聚人。在抗擊強敵、保護鄰邦、捍衛國家的旗幟下,人們集聚到一起,人們的潛力得以極大激發,遇強更強。這種事業,正是需要組織所明確的、所指向的、所堅持的。
外部有事業感召,內部也有先進的規則。這種規則即作風的組織紀律、決策的民主集中制。相比舊軍閥的蒙昧昏聵,新的規則下,組織成員無疑起到了有效的尊重和約束的作用。
組織往往面對不確定性的對手。正如文中所說“運動在發展中,又有新的東西在前頭,新東西是層出不窮的”。
除去和美械的國軍交手經驗,對于高度機械化、范弗里特火力的美軍,還沒有直觀印象。
那就需要組織去做認真、仔細、全面的學習,換句應景的話,打造學習型組織。惟有從戰爭中,才能高效地學習戰爭。惟有學習,才能找到應對之策,才能贏得戰爭。
從三三制、到坑道戰以及后來的信息化、機械化轉變,這都是學習的表現。
長津湖是一個戰場,也是一個組織的檢驗場。
在這個戰場,證實實力、贏得尊重,
在這個戰場,流血犧牲、蛻變成長。
(文耕坊—景軒bookhi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