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份“美食荒漠地圖”,成為微博討論熱點。
北京,杭州,武漢,南京,各大一線新一線城市皆榜上有名。
圖/DT財經
按說這些“美食荒漠城市”,叫得上名字的小吃名菜比比皆是,但本地土著卻依舊認為城市沒有美食。
這種本地人對“哪里好吃”的躊躇,正代表著如今城市間“荒漠化”浪潮的擴散。
而西安,也正在被這種“荒漠化”席卷,成為洪流中的一份子。
如果說,西安是美食荒漠,反駁的理由大概超越1000種。
但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西安人,每頓飯卻越來越不知道吃什么。
微博人云:
“當我們說一個地方是美食荒漠的時候,不是說‘月薪十萬也吃不到好東西’,更不是說‘三小時內的犄角旮旯里沒有隱世美食’,而是說996到肝腸寸斷的時候,隨便點外賣吃到屎的概率在80%。”
廣義上來講,西安美食馳名中外,歷史悠久。
但落到本地土著卻不盡然。前段時間外地的朋友來西安旅游,在出租車上問的哥“最正宗的本地館子是哪家?”得到的回答是:“我們每天吃的,哪有撒好吃的,沒撒好吃的。”
美食消亡在本地人的食譜上,就是一個城市“美食荒漠化”的開始。
當回坊閃爍的燈牌變成了“僅供外地人嘗鮮”,
當游客游記里的西安美食只剩“永興坊”和“袁家村”;
當美食博主的評論區都變成了難吃和調侃,
西安這座城市,看不見的“荒漠”浪潮正在席卷而來。
口味越是私人化的小店,卻也更加能帶來差異化和驚喜。但如今的小店,正在消失。
大數據,西安美食的一生之敵。
大眾點評不代表大眾。評分也是“僅供參考”。外賣翻了好幾屏,都是附近商場的飯館,自家樓下那家味道不錯的老店,評分卻從來上不了4。
疫情過后,新的連鎖店擠掉了小飯館,高新一條街,除了城中村,再難找到蒼蠅館子。
城中村里的外賣,也不敢亂點。無數冷凍的食材料理包,在這里找到了低廉的房租,和適宜生存的沃土。
網絡尚且如此,如果到現實中走一走,也不難看到西安的“荒漠化”趨勢。
城南曲江、高新,昂貴的房租已經難以承載本是平民美食的小本生意,游客成了那兒餐飲消費的主力軍。大品牌的連鎖快餐遍地開花,擁有獨特味道的小店在夾縫里艱難求生。
泡饃能選的大多是“老米家”“老安家”“老馬家”,連鎖烤肉選擇大多是小楊烤肉,三寶烤肉,趙記永利烤肉。朋友聚會吃個飯,只剩海底撈,蘭湘子,KINGMOMO。本地人都會戲謔:“正經人誰去大唐不夜城吃飯”。
或是各種口味早已走樣到離譜,甚至可以品嘗出固定調味劑的“地方美食”:黃燜雞米飯、沙縣小吃、成都小吃、過橋米線(新晉流行的螺螄粉,也開始進入這一行列)。
只有少數口味尚可的店鋪,靠流量僥幸活了下來,譬如在吃貨中流傳甚廣的老張涮菜,一元燒餅……但成為網紅之后的部分老店,口味也變得一言難盡。
西安“美食荒漠化”的另一個原因,是網紅店盛行。
口味上的用心、差異和珍貴往往比不過精致裝修、熱情服務、新奇體驗。曾幾何時,吃飯的核心訴求不再是“好吃”,而是“照片夠不夠好看”“夠不夠有噱頭發抖音”。
諸多因素,讓西安的美食,越來越不像是“美食”。城市的發展,也讓個性化的口味成為人們的奢侈之選。
西安,正在成為下一個“美食荒漠”。
西安,消亡的不只口味獨特的小店。
就像發哥之前做的《老手藝》系列一樣,消失的還有書店,裁縫,修表匠,等等。伴隨這些消亡的,是有老陜煙火氣的老街道,是有大爺喝茶下象棋的老社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和生活方式,卻搭載和沉淀著一座城市最原本的人情生態。
翻開微博,總有人吐槽”西安這座城市越來越沒生活了。
仔細想想吧,我們的生活哪兒去了?
大概是跟著翻新的城市,遁入了城市迭代的激流。年初興慶宮翻新,人們懷舊之情鵲起,一半是懷念舊山水,一半是懷緬舊生活。
高樓街區平地而起,戰戰兢兢的推出北上廣的復制品,迎合卻無趣的商業品。”走兩條街,能看到3個星巴克,4個瑞幸。“ 朋友這么說。
西安四四方方的道路,聯結起一個又一個的商業中心。這些商業區域單個看起來都不錯,有公園,美術館,裝修較好的書店。但連起來,卻讓人感到心似。
就像去深圳找朋友,午飯時間逛街結束,商場里的店都是西貝莜面村,胖哥倆肉蟹煲此類。一瞬間,分不太清楚深圳和西安的差別。不禁自我疑問,都是那些店,我來深圳的意義在哪里。
其次,日漸擴大的西安版圖,讓人們生活的時空被無限拉長。你住浐灞,我住長安,就是西安人最遠的距離。
當約見朋友,約看電影,約飯,這些說走就走的事情,因為時空逆差而被迫變成時間表中的一項,就像學校的課程表和工作的時間表,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時,”生活“就不再是被人享受的褒義詞。
當人們的生活逐漸被大數據和時間表包裹,熟悉的“附近”正在逐漸消失。
“消失的附近”,消失的不只是店鋪、景觀、街道風貌,最重要的消失,是一個個既不那么陌生、又不那么親密的的人們。他們是支撐起我們聯系網中最廣泛、也是最薄弱的一環。
不過,不同于北京深圳的發展階段,西安的"荒漠化"只是初現雛形,還擁有足夠的前車之鑒。
現在的西安,附近好吃的店還能找到,有大爺遛鳥下棋的巷子也還沒有拆完,我們所熟悉的一些“附近”也還在。
從東門早市的存留,到西倉大集的存留,我們可以看到某些“保住西安老味道”的努力。
西倉從某個角度上代表和反映了西安的生活形態,但屬于西安的獨特味道絕對不僅僅是西倉。
縱使“荒漠化”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難解命題,但作為西安居民,我們真的不希望那些凝聚了“老西安生活”的文化,變成地鐵站的站名,變成回民街販售的兵馬俑,明信片,變成一個個用于拼貼的符號。
可惜,很多好吃的小店沒了。萬幸,很多好吃的小店還在。
我們的生活,還沒有完全消亡。
-END-
這個名叫「北方」的照相館,我愛瘋了
「西安這5碗粉,暖身好過冬」
靜默咖啡,她們的世界沒有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