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Netflix大膽地把所有IT基礎設施遷移到了亞馬遜云科技上,不僅重塑了自己的業務,更重塑了整個娛樂產業;2012年,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成功降落火星。因為有亞馬遜云科技,人們有機會在遙遠的地球觀看好奇號降落和探測的過程;日本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之一NTT Docomo是最早看到云上運行大型數據倉庫效益的企業之一,并通過把PB級的數據倉庫遷移到云上,讓數據查詢速度比本地快了10倍。
10年,彈指一揮間,過往的10年,亞馬遜云科技通過re:Invent上發布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重塑了自身的同時,更重塑了產業,而作為承上啟下,2021的re:Invent又會給未來10年的云計算帶來什么?亞馬遜云科技何以重塑產業?未來是否可期?
云計算無處不在,亞馬遜云科技加碼拓展應用邊界
提及云計算,相信業內首先想到的就是亞馬遜云科技(AWS)。
從最早的Amazon S3存儲、Amazon EC2彈性計算等匯集了云基礎能力的旗幟性產品,到如今,亞馬遜云科技已經擁有475+不同的EC2計算實例類型,涵蓋通用型、計算優化型、內存優化型、存儲優化型、硬件加速型等工作負載。亞馬遜云科技現已提供超過200項全功能的服務,涵蓋計算、存儲、數據庫、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等各個領域。
更為重要的是,亞馬遜云科技正在借助上述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拓展云計算的應用邊界,賦能千行百業。而在今年的re:Invent全球大會上,亞馬遜云科技更是針對智能汽車、金融、IoT、數字孿生等當下及未來的熱門產業發布了一系列新的產品和服務,加速拓展云計算的應用邊界。
例如針對汽車產業,發布了Amazon IoT FleetWise,以解決汽車制造商數據收集、管理和上云的難題;針對數字孿生,推出了Amazon IoT TwinMaker,讓開發人員可以輕松匯集來自多個來源(如設備傳感器、攝像機和業務應用程序)的數據,并將這些數據結合起來創建一個知識圖譜,對現實世界環境進行建模。客戶可以通過Amazon IoT TwinMaker,使用數字孿生來構建反映現實世界的應用程序,提高運營效率并減少停機時間等。
在加速拓展云計算邊界、賦能千行百業的同時,亞馬遜云科技自身在云計算市場也是一路絕塵,成為全球云計算的引領者。
據財報顯示,亞馬遜云科技在2020全年凈銷售額453.7億美元,相比2019年的350.26億美元增長了30%;而在市場方面,據Garnter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亞馬遜云科技以40.8%的市場份額大幅領先、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Gartner云計算供應商評估報告中,亞馬遜云科技是唯一獲得“Strong”(滿分30分)評分的公司。
那么問題來了,是什么讓亞馬遜云科技可以在全球云計算市場始終成為領導者?當然是創新。
無創新不重塑,亞馬遜云科技的創新有何不同?
說到創新,并非是 Amazon和亞馬遜云科技獨有,其也不是唯一一家表示將客戶放在第一位的公司。那么亞馬遜云科技的創新有何不同?
對此,亞馬遜云科技新任首席執行官 Adam Selipsky在本次re:Invent大會強調了兩個核心的概念。首先是變革,他強調云和亞馬遜云科技提供的是變革的能力;其次是重塑,他表示云是一個重塑一切的機會,因為云提供了一條通往真正轉型的道路。
在我們看來,Adam Selipsky強調的兩個核心理念,理應是亞馬遜云科技衡量創新的標準。
這里,我們不妨借助幾個典型的實例,來看看亞馬遜云科技的產品或者服務在產業發展的節點是否具備變革或者重塑的能力?
2012年發布業界首個云上數據倉庫Amazon Redshift,實現并發擴展的過程中持續穩定的查詢性能,且按用量付費,數據倉庫不再只是超大型企業的專利,同時為后續云原生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需要說明的是,在此之前,數據倉庫是一項重資產的技術,只有大企業才負擔得起,而且效果很不理想。Amazon Redshift直接在云上部署,規避了軟件在本地安裝時要考慮的兼容存儲、計算能力以及最小安裝等問題。云計算與生俱來的彈性優勢,讓Amazon Redshift帶給客戶低成本起步、簡化運維和接近無限的擴展能力,實現并發擴展的過程中持續穩定的查詢性能,且按用量付費。Amazon Redshift一經推出迅速成為亞馬遜云科技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服務,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后來亞馬遜云科技推出云原生關系數據庫Amazon Aurora。
目前,亞馬遜云科技通過re:Invent陸續發布并對外提供了十余種專門構建的數據庫服務,支持關系、鍵值、文檔、內存、圖、時間序列、寬列和分類賬八大數據類型。
對此,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產品部總經理顧凡表示:“一個傳統關系型數據庫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像視頻、社交、出行等行業,他們的應用所要應付的數據級別是 PB/EB,并發的請求甚至要服務全世界數億人,還要保持極低的延遲,不是傳統數據庫能搞定的。所以我們需要能支撐現代化應用的數據庫,以及針對存儲數據的類型,數據訪問的特點去選擇云上專門構建的數據庫,專庫專用才能帶來極致性能。”
2017年,針對人工智能的興起(注:這一年,AlphaGO擊敗人類圍棋棋手李世石引發科技圈熱議的同時,標志著機器學習工程化時代的悄然到來),發布首個機器學習集成開發環境Amazon SageMaker,破除軟硬件環境限制及資金門檻,釋放數據科學家的生產力。
以往,開展機器學習需要搭建硬件環境并適配其兼容性、配置機器學習框架、分別部署多種工具,用于準備數據、訓練模型、測試模型、部署模型等,繁瑣的流程給數據科學家帶來很高的上手門檻。Amazon SageMaker以全托管的方式,消除了基礎設施管理的繁瑣工作,并且將各種工具部署在一個平臺上,讓數據科學家不需要花時間構建機器學習的基礎架構,直接利用開箱即用的集成環境,專注于機器學習本身。
而在今年的re:Invent 全球大會,亞馬遜云科技又發布了Amazon SageMaker Canvas 服務,即使沒有任何機器學習經驗,也無需編寫任何代碼,開發者也可以更方便的創建機器學習模型,從而極大降低了機器學習的門檻。通過 Amazon SageMaker Canvas 服務,更多的用戶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方便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機器學習技術,無論他們的經驗水平如何。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亞馬遜云科技還發布Amazon Nitro系統,重構云計算的基礎。
眾所周知,傳統云計算都是基于軟件虛擬化的計算,服務器既要運行提供給客戶的虛擬機,也要運行網絡、存儲、安全、監控等各項功能,服務器管理虛擬機大約要占去30%的服務器性能開銷,導致服務器只有約七成的資源能夠提供給用戶。Amazon Nitro架構在業界首次使用專用芯片,采用板卡+專用軟件的方式,把服務器性能完全通過全新虛擬化技術解放出來,消除服務器虛擬化性能損耗,用戶可獲取全部物理服務器資源。
如今,Amazon Nitro架構已經成為亞馬遜彈性計算服務Amazon Elastic Cloud Compute(Amazon EC2)一代一代新實例的公共基礎平臺,它讓亞馬遜云科技可以利用處理器技術的不斷創新,快速推出新一代Amazon EC2實例,超過400種EC2實例創新都以此為基石。
提及其中涉及的芯片創新,顧凡稱:“芯片領域的經驗至關重要,就像我們常說的‘經驗沒有壓縮算法’。亞馬遜云科技是云廠商里最了解客戶工作負載的,也是云廠商里最早做自研芯片的,我們擁有自研芯片最完整的產品家族:我們有今天已經發展到第四代的Nitro,我們有基于機器學習推理和訓練的芯片產品線Inf1,我們有基于ARM架構的Graviton整個版本產品線。光自研CPU我們就有3條產品線。”
2018年,首次發布Amazon Outposts,真正將云能力延伸到本地,成為亞馬遜云科技重塑混合云的關鍵一環。Amazon Outposts采用租用的模式,利用亞馬遜云科技相同的基礎設施,首次把Amazon EC2、Amazon Elastic Block Store(Amazon EBS,一種易于使用、適用于任意規模的高性能數據塊存儲)、Amazon S3等服務引入客戶本地的數據中心,把云延展到了客戶現場,為客戶提供云端和本地一致的體驗。AmazonOutposts的推出重塑了混合云的概念。
不知業內從上述看到了什么?我們看到的是亞馬遜云科技以其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廣度與深度,變革與重塑技術或者產業的事實。而這一切的背后則來自其獨有的創新理念和機制,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逆向工作”。
對此,其全球創新文化負責人Daniel Slater 曾撰文進一步解釋,“逆向工作”的第一個概念既是一種思維模式,也是一種創新機制,使亞馬遜所做的一切都以客戶為中心。逆向工作涉及通過深入思考客戶、他們持續面臨的問題,以及長期需求來開始創新過程。
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工作可確保亞馬遜不會孤立地進行創新,也不會只為了自身利益來構建技術或服務。與客戶保持緊密聯系,了解他們長期關注的要素。通過深入了解這些需求的背景和情況,亞馬遜能夠更好地做出響應并預測其為客戶進行的哪些發明創造會給他們帶來驚喜和愉悅。
而通過我們前述,在亞馬遜云科技上構建的90%的服務都是基于客戶的需求,至于其他10% 的創新,則來自客戶可能無法表達的、但通過亞馬遜云科技與客戶保持緊密聯系并始終關注他們的需求,從而為他們進行發明創造的服務,這是亞馬遜云科技對于自身創新理念的最佳實踐。而在剛剛結束的2021re:Invent全球大會上,這種實踐依然在繼續。
為中國,亞馬遜云科技做得更多
中國信通院《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在2019年達到了1334億元,同比增長38.6%,預計未來四年依然會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所以中國云計算市場注定成為亞馬遜云科技不可忽略的重要市場。
據艾瑞咨詢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公有云市場(含海外市場),無論單獨的IaaS,還是IaaS+PaaS,亞馬遜云科技均位列第二,僅次于阿里云。而其之所以有如此亮眼的表現,我們認為除了其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外,與亞馬遜云科技積極融入中國雙循環的整體戰略密切相關。
例如亞馬遜云科技在今年首次發布了“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中國業務戰略——“中國客戶深耕本地”、“海外客戶根植中國”以及“中國客戶成功出海”,同時提出了五大舉措進一步落地貫徹這一戰略,以技術投入、加強協作、合作共進、實踐創新、人才培養帶動本土行業的升級,助力中國企業上云重塑和云上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云科技還利用自身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創新助力中國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
對此,顧凡介紹,亞馬遜云科技合作伙伴智信遠景,就利用亞馬遜云科技的機器學習服務Amazon SageMaker,不斷優化其攬月云智慧供熱與智慧用熱解決方案,保證了對換熱站負荷的準確預測與智能調控,為用戶提供溫暖舒適的智慧供熱,促進供熱行業節能減排。自2019年與亞馬遜云科技開展技術合作以來,智信遠景攬月云平臺面向城市集中供熱企業的應用中新接入了500多個換熱站,覆蓋供熱面積達3000萬平方米左右,累計節能量折合標準煤10萬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萬噸。
不僅具備賦能中國相關產業云計算的創新力,同時又有企業社會責任的擔當,我們認為,亞馬遜云科技未來在中國市場定會走得越來越遠,越來越穩。
寫在最后:“在亞馬遜云科技創立云計算15年來,沒有任何一個行業不跟云計算相關,沒有任何一個顛覆性的創新缺少云計算的參與,云已經是不可逆的滾滾洪潮。即便如此,一切不過剛剛開始,分析師預測目前云上支出只占IT整體支出的5%到15%,在中國市場,這個數字甚至只有2.7%。未來,還有更多的應用會上云,更多的創新會在云上發生。”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執行董事張文翊如是表示。
縱觀全球及中國市場,亞馬遜云科技未來可期,云計算前景廣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