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21-12-16 20:39·江淮之聲【翰墨潁淮】第4期作者:張華東(本欄目每周五下午4點推出)〖編者按:在阜陽的繪畫史上,明代的趙澄雖為潁州的一介布衣,然在繪畫上能開辟一天地。也許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文化現象,他法宗南北,形成獨有的藝術風格。亦工書法、詩詞,以博學著稱,在明代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趙澄在潁州畫壇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畫發展到明代,“文人畫”已成為一個主題,并形成了多個流派。在潁州大地上,到明代的后期,趙澄成為潁州畫壇的代表人物,他兼宗南北,在當時影響較大。趙澄(1581—?),字雪江,一字湛之,明代潁州(今阜陽)人,布衣,以博學能詩稱。善畫,筆墨秀潤,兼南北宗,稱神品。澄亦工書,筆勢俊美,氣韻生動。可見其詩、畫、書均造詣頗深。《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和《安徽歷代書畫篆刻家小傳》均有傳記。趙澄 《山水圖》就目前,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很難見到趙澄的作品,但從一些零星的記載中,對其畫風文字描述的只言片語,我們可以想象到趙澄在當時潁州畫壇的影響和位置,以及他作品風格的來籠去脈。我們研究趙澄,可以根據當時時代風格相聯系,就明代所處的大的文化環境,以文人畫占主流。明代文人畫多以情感內容與之關系密切的題材作為創作的主題,他們突出文人繪畫的語言特征,同時對筆墨形式的高度強調。在明代初期,以浙派、吳門畫派統領天下,到中期以后,文人畫開始發達直到后期,趙澄正處于后期這個文人畫發達的階段。然而,趙澄又取法董源、范寬、李唐等諸家,董源的水墨山水畫,以江南山水作為題材,他開辟了江南水墨畫派。范寬、李唐的畫屬于具有北方蒼茫渾雄的風格,他們的大氣、厚重又為后人推崇。因此,趙澄宗此幾家是有他一定的背景的。趙澄畫《張宗林像冊》當然,趙澄的取法與他的地理文化特征也有原因的。趙澄生活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潁州大地,這塊沃土,正處于淮河流域,南北文化的分界線上。淮河流域是一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南北文化的過渡帶,也是南北文化交融區。因此,孕育了特色鮮明的淮河文化。潁州正處于平原地帶,所以對江南秀美的山水感到喜愛,對北方的山水也情有獨鐘,所以,趙澄生活于這種文化圈中,他自然對南派以董源為代表的山水和北派風格山水代表的范寬、李唐的喜愛就很自然了,因此,他法宗南北,也正是體現他生活文化圈的特征,他有機的整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也為時人所重。趙澄宗董源、范寬、李唐等法,更主要是這些先賢開宗立派,影響較大,在北宋中后期,沈括、米芾、蘇軾等也都很推崇董源,他山水畫的秀美細膩,文人畫特征的雅逸,都是文人所追捧的。作為一介布衣的趙澄,他無官爵祿場之累,每日操筆畫畫讀書寫詩,所以,注重文化的修煉和文人氣節的培養,故而對文人畫的推崇是當然的。而董源也可以說是開辟了南派秀美山水,并以儒雅風格形成畫風的代表。他以江南真山真水真性情作畫,用筆秀潤,不為奇峭,疏林遠樹,平淡天真,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峰巒出沒,率多真意。米芾在《畫史》中說:“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干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濕浦,洲渚掩映,一片南方也。”而范寬的畫屬于雄渾大氣一路的,他的作品大氣雄偉,境界浩莽,雄闊壯美,墨韻濃厚,筆力鼎鍵,用筆方面雄勁而渾厚,并善用黑沉沉的濃厚墨韻。范寬的畫風對后世影響很大,學山水畫者,大多都對范寬學習過。雖然董源和范寬的風格差異較大,而趙澄能學宗此二家,這與趙澄生活在潁州大地有關,這塊土地,有它的文化地源特征,南北文化分界線,更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關于趙澄對宋代范寬畫風的學習,他還是多注重對筆墨的學習,因范寬的筆墨令人嘆服。惲南田評范寬《江干雪艇圖》云:“有此山川無此筆墨,鐘子不存,牙琴嘆息。”在他看來,范寬其丘壑、筆墨皆勝,所以自然要學范必然全面學習他的東西,否則,舍其一而就有憾事,這也可能是趙澄所終生不變,而追求范寬的筆法、技法、墨法的一種原因。趙澄 書法趙澄較有影響的作品,是以李白詩意《春夜宴李園圖》,他選擇李白詩意作畫,更能通過他的畫風來體現詩的意境,李白《春夜宴桃李圖序》,是詩人李白與堂弟們在春夜宴飲賦詩,并為之所作的序文。文章清新俊逸的風格,轉折自如的筆調,記敘了作者與諸位堂弟在桃花園聚會賦詩暢敘天倫一事。慷慨激昂地表達了李白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此文以詩筆行,洋溢著詩情畫意,以景、情、思所融成的一種美麗的意境,全詩洋溢著蓬勃旺盛的春的氣息,爽朗不盡。由于趙澄的畫風更多趨于文人畫的特征,因此,用他的筆法、風格更容易將李白詩中描述的場景描繪得更加貼切,更精準。他追求了一種寫實的手法,強化了對景物、人物的刻畫,并在景物的筆墨運用上,強調了個性,所以,此畫在當時尤為時重。其實,趙澄當時的作品,多以小作品為主,這也是他多注重文人畫特征的體現,明末金陵學者周亮工《讀畫錄》評趙澄云:“君畫善臨摹,嘗入長安,從王孟津游,多見大內舊藏,皆縮為小幅,無一筆不肖。君為余仿舊二十幅,余歸王逸安侍郎,后為琉球國王所得,永作海外之珍矣。”“得意之作皆用銅章。山水潑墨,細謹兩擅其長。”因此也可以看出他們兩人之間的關系,另外,他與王鐸之間的關系也是很密切的。王鐸(1592—1652),字覺斯,河南孟津人,故稱王孟津,一代書法大家,官至禮部尚書,作為能與這樣的大家高官交往,可見作為一介布衣的趙澄在當時其影響也是相當大的。作為趙澄,由于對南北畫派的整合,對山水畫的發展,在中國畫壇上還是作出了巨大貢獻的。
【翰墨潁淮】第4期
作者:張華東
(本欄目每周五下午4點推出)
〖編者按:在阜陽的繪畫史上,明代的趙澄雖為潁州的一介布衣,然在繪畫上能開辟一天地。也許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文化現象,他法宗南北,形成獨有的藝術風格。亦工書法、詩詞,以博學著稱,在明代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趙澄在潁州畫壇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國畫發展到明代,“文人畫”已成為一個主題,并形成了多個流派。在潁州大地上,到明代的后期,趙澄成為潁州畫壇的代表人物,他兼宗南北,在當時影響較大。
趙澄(1581—?),字雪江,一字湛之,明代潁州(今阜陽)人,布衣,以博學能詩稱。善畫,筆墨秀潤,兼南北宗,稱神品。澄亦工書,筆勢俊美,氣韻生動。可見其詩、畫、書均造詣頗深。《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和《安徽歷代書畫篆刻家小傳》均有傳記。
趙澄 《山水圖》
就目前,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很難見到趙澄的作品,但從一些零星的記載中,對其畫風文字描述的只言片語,我們可以想象到趙澄在當時潁州畫壇的影響和位置,以及他作品風格的來籠去脈。
我們研究趙澄,可以根據當時時代風格相聯系,就明代所處的大的文化環境,以文人畫占主流。明代文人畫多以情感內容與之關系密切的題材作為創作的主題,他們突出文人繪畫的語言特征,同時對筆墨形式的高度強調。
在明代初期,以浙派、吳門畫派統領天下,到中期以后,文人畫開始發達直到后期,趙澄正處于后期這個文人畫發達的階段。
然而,趙澄又取法董源、范寬、李唐等諸家,董源的水墨山水畫,以江南山水作為題材,他開辟了江南水墨畫派。范寬、李唐的畫屬于具有北方蒼茫渾雄的風格,他們的大氣、厚重又為后人推崇。因此,趙澄宗此幾家是有他一定的背景的。
趙澄畫《張宗林像冊》
當然,趙澄的取法與他的地理文化特征也有原因的。趙澄生活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潁州大地,這塊沃土,正處于淮河流域,南北文化的分界線上。淮河流域是一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南北文化的過渡帶,也是南北文化交融區。因此,孕育了特色鮮明的淮河文化。潁州正處于平原地帶,所以對江南秀美的山水感到喜愛,對北方的山水也情有獨鐘,所以,趙澄生活于這種文化圈中,他自然對南派以董源為代表的山水和北派風格山水代表的范寬、李唐的喜愛就很自然了,因此,他法宗南北,也正是體現他生活文化圈的特征,他有機的整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也為時人所重。
趙澄宗董源、范寬、李唐等法,更主要是這些先賢開宗立派,影響較大,在北宋中后期,沈括、米芾、蘇軾等也都很推崇董源,他山水畫的秀美細膩,文人畫特征的雅逸,都是文人所追捧的。作為一介布衣的趙澄,他無官爵祿場之累,每日操筆畫畫讀書寫詩,所以,注重文化的修煉和文人氣節的培養,故而對文人畫的推崇是當然的。而董源也可以說是開辟了南派秀美山水,并以儒雅風格形成畫風的代表。他以江南真山真水真性情作畫,用筆秀潤,不為奇峭,疏林遠樹,平淡天真,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峰巒出沒,率多真意。米芾在《畫史》中說:“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干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濕浦,洲渚掩映,一片南方也。”而范寬的畫屬于雄渾大氣一路的,他的作品大氣雄偉,境界浩莽,雄闊壯美,墨韻濃厚,筆力鼎鍵,用筆方面雄勁而渾厚,并善用黑沉沉的濃厚墨韻。范寬的畫風對后世影響很大,學山水畫者,大多都對范寬學習過。雖然董源和范寬的風格差異較大,而趙澄能學宗此二家,這與趙澄生活在潁州大地有關,這塊土地,有它的文化地源特征,南北文化分界線,更是南北文化的交融。
關于趙澄對宋代范寬畫風的學習,他還是多注重對筆墨的學習,因范寬的筆墨令人嘆服。惲南田評范寬《江干雪艇圖》云:“有此山川無此筆墨,鐘子不存,牙琴嘆息。”在他看來,范寬其丘壑、筆墨皆勝,所以自然要學范必然全面學習他的東西,否則,舍其一而就有憾事,這也可能是趙澄所終生不變,而追求范寬的筆法、技法、墨法的一種原因。
趙澄 書法
趙澄較有影響的作品,是以李白詩意《春夜宴李園圖》,他選擇李白詩意作畫,更能通過他的畫風來體現詩的意境,李白《春夜宴桃李圖序》,是詩人李白與堂弟們在春夜宴飲賦詩,并為之所作的序文。文章清新俊逸的風格,轉折自如的筆調,記敘了作者與諸位堂弟在桃花園聚會賦詩暢敘天倫一事。慷慨激昂地表達了李白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此文以詩筆行,洋溢著詩情畫意,以景、情、思所融成的一種美麗的意境,全詩洋溢著蓬勃旺盛的春的氣息,爽朗不盡。由于趙澄的畫風更多趨于文人畫的特征,因此,用他的筆法、風格更容易將李白詩中描述的場景描繪得更加貼切,更精準。他追求了一種寫實的手法,強化了對景物、人物的刻畫,并在景物的筆墨運用上,強調了個性,所以,此畫在當時尤為時重。
其實,趙澄當時的作品,多以小作品為主,這也是他多注重文人畫特征的體現,明末金陵學者周亮工《讀畫錄》評趙澄云:“君畫善臨摹,嘗入長安,從王孟津游,多見大內舊藏,皆縮為小幅,無一筆不肖。君為余仿舊二十幅,余歸王逸安侍郎,后為琉球國王所得,永作海外之珍矣。”“得意之作皆用銅章。山水潑墨,細謹兩擅其長。”因此也可以看出他們兩人之間的關系,另外,他與王鐸之間的關系也是很密切的。
王鐸(1592—1652),字覺斯,河南孟津人,故稱王孟津,一代書法大家,官至禮部尚書,作為能與這樣的大家高官交往,可見作為一介布衣的趙澄在當時其影響也是相當大的。
作為趙澄,由于對南北畫派的整合,對山水畫的發展,在中國畫壇上還是作出了巨大貢獻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