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反義詞-被困住
心理治療師Lori Gottlieb曾收到一位【絕望主婦】寄出的信,
我結婚10年了,直到幾年前,一切都很好。那時我丈夫沒那么想和我做愛了,現在我們幾乎很少有性生活。
昨晚,我發現在過去幾個月中,他一直在悄悄跟他辦公室的一個女人打很長的深夜電話。我搜索了她,她很漂亮,我無法相信這發生了。
小時候我父親和他同事發生了外遇,這讓我們的家庭支離破碎。
說實話,我很傷心,如果我繼續維持這段婚姻,我永遠不會再相信我丈夫了,但我不想讓我的孩子經歷父母離異,將他們推向繼父/繼母的艱難境地,我應該怎么辦?
她解釋說,這位妻子被困在她的關系里了。無論是維持現狀還是帶著孩子離開,都將迫使她陷入痛苦的境地。
事實上,她就像漫畫里的囚犯,執著于眼前的鐵欄,拼命想逃出去,卻不知她左右兩邊是開放的,只要她往左或往右走一步,就能重獲自由了。
她讓我想起了最近閱讀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蛤蟆先生生活在一個缺愛的家庭里,從小時候上私立學校,到大學畢業后繼承家業,每一步都是由父母決定,他們從不關心蛤蟆先生想要什么。
為了贏得認可,蛤蟆先生努力取悅父母,卻得到了更苛刻的指責;
為了樹立人設,蛤蟆先生喬裝打扮成嬉皮士,做朋友們眼中的開心果;
即使住在爺爺留下的莊園里,不愁吃穿,但蛤蟆一點都不開心。
當他興致勃勃想跟朋友們分享他的冒險故事時,沒人在意他。
每次他想好好在朋友面前表現一番時,總有意外發生,他不明白的是,明明不是他的錯,為什么每個人都對他那么不友好,總是苛責他。
無論是絕望主婦還是蛤蟆先生,他們認定了生活環境塑造了自己的一生,只能把「改變」寄托在別人身上。
無可否認的是,為了講述一個故事,人們不可避免要采取一種道德立場,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講述一個故事。而故事的真假,取決于我們強調或淡化什么,想要告訴對方什么,或是隱藏什么。
事實是,我們可以塑造自己的故事。好比書中的蛤蟆先生,沒有任由抑郁癥擺布,沒有躲在陰暗的房間里,而是主動參與到心理咨詢中,試著和蒼鷺合作,找出自己感覺悲慘的原因,找到讓自己好起來的藥方。
如果你也陷入這種狀態:
- 一直老好人,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將自己的想法退居其二,別人以為理所當然,自己卻很難受
- 當自己生氣時,生悶氣不說話,不搭理別人,過后又十分愧疚,很想擺脫現狀,但找不到方法
不如一起翻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它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的代表作品。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羅伯特將自己幾十年的經驗,濃縮成這本199頁的國民級心理咨詢入門書,簡單易懂,但實操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沒關系,歡迎你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感想,聊一聊各自的蛤蟆先生,也許在聊天的過程中,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如何擺脫受害者心態
11月,人民日報一條關于【精神內耗有多累】的微博沖上了熱榜。
其中點贊最高的一條留言,她說身邊很多女性都有甲狀腺乳腺淋巴問題,而她們的共同點就是,脾氣好,不愛亂發泄,有什么事都是自己一個人悶著。她自己本人則做了甲狀腺結節切割手術,“希望看到的女性朋友不要像我們一樣,要勇敢說出你的喜怒哀樂。”
在群體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內耗效應】。
指的是在群體中,人們把社會或部門內部因不協調、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無謂的消耗而產生的負效應現象。
精神內耗,屬于自我的內耗效應,因為人的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心理資源不足時,個體就處于內耗狀態。
蛤蟆先生在治療早期,正處于精神內耗的狀態。
- 他對什么都失去了興趣,看到的一切像黑白默片一樣
- 他整天無精打采,白天很早就醒了,可一到晚上就開始焦慮起來
- 他深受失眠的困擾,感覺自己沒什么價值,生活過得一團糟
研究表明,高敏感、低自尊的人更容易陷入精神內耗中。被否定慣了的蛤蟆先生,一直在自我貶低,無論做什么事情,他都會打退堂鼓,告訴自己「你肯定不行,這個父親早就告訴過你。」
在這種心理暗示下,直到成年他都害怕聽到「作業」二字,讓他想起了學習拉丁文和背誦詩歌的感受,還有恐懼,他害怕第二天早上答錯會被處罰。
除此之外,蛤蟆先生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好比劃船這件事,他希望朋友們能看著他說,「看著蛤蟆,多棒啊!」。
后來,劃船不了了之,朋友對他的冒險故事一點都不感冒,他還因盜竊汽車鋃鐺入獄,可在蛤蟆先生看來,「我真不幸」,他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每個人都在找自己的茬,覺得自己不夠好,可又不知道該怎么獲得別人的愛,不敢對朋友生氣,忽視自己的情緒,所以越陷越深,被精神內耗抓得死死的。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蒼鷺的問題,一直是這幾個:
- “這件事,你怎么看?”
- “你有什么感覺?”
- “你會怎么做?”
阿德勒曾說,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如果當下的你,不知道該如何將自己從這種內耗狀態中解救出來,不妨和我一起讀一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蛤蟆先生治愈的過程,也有可能把你療愈了。
承擔責任,意味著改變
“蛤蟆,你這段時間的不快樂,該去怪誰?是誰讓你情緒那么壞?”
蛤蟆如數家珍般地列出了身邊人的惡行,“老獾、河鼠、鼴鼠、父母待我的方式…”
蒼鷺問他,“相比責怪,負起責任聽著如何?”
這意味著,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會認識到你對你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提出,人格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基本特質,指的是內向外向這個層次的人格。我們經常做的一些心理測試、星座等等,都屬于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個別性調適,包括個人目標、防衛與適應機制、價值觀、信仰、不同人生階段的生活重心。
第三層次-編出人生故事,我們在詮釋自己的行為意義,聽到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之后,才有意識地編出自己人生故事
第三層次,也是人格最核心的層次。丹·麥克亞當斯解釋說,人生故事更像是一部引用許多真實事件,強調戲劇效果,加入個人詮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歷史小說。
一旦我們從“人格有三個層次”的角度分析,就可以清楚了解為什么【故事】,在我們人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為了哄朋友們開心,蛤蟆給自己設立【老好人】【喜劇人】角色,飾演的是眾人嘲諷譏笑的對象,這也許就是他的“人生劇本”,一有機會就出演,即使這出劇他本人不太喜歡。
蒼鷺開導蛤蟆先生,想要改寫自己的劇本,就必須回顧過去,了解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對這個世界特有的看法,一旦想要改寫重復了N遍的劇本,或是跳出眼前的困局,除非決心要改變。
想要改變,需要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嗎?
我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們好嗎?
其次,在理智和情緒上與自己做聯結,學會管理情緒,控制沖動,懂得延遲滿足,能理解和回應對方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再者,能擁護自己的自主權,擁有做自己的自豪感,同時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
最后,承認自己“只不過是城里的某個人物”,也許新生活充滿很多不確定性,會很乏味,也有可能帶來更多困難,還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開始愛自己,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
我是@二狗和奶牛,愛讀書的姑娘,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