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魏水華
頭圖 | 視覺中國
1930年12月,懷著對遙遠東方的向往,著名記者埃德伽·斯諾來到中國。在昆明,他遇到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撰稿人洛克,洛克告訴斯諾,中國最有趣的地方在云南西部,那里是“人類真正的樂園“。
三個月后,斯諾跋山涉水,到達了中緬邊陲一個名叫“騰越”的地方。這是當時滇緬公路的重要樞紐,無數東西方客商在此停駐,文化極其繁榮。
斯諾沉醉于這里美麗的山川勝景,也贊嘆這里獨特的風物美食。他詳細描述了一種名叫“世紀布丁”的食物:先把來自東南亞的西米和糖一起泡開、煮化、晾涼,加入本地的牛奶、雞蛋冷藏定型,最后放一顆本地蜜餞“雕梅”點綴。
斯諾說:“世紀布丁是西方主婦望塵莫及的,它的創作者是真正的藝術家。”
今天,“騰越”已經變成縣級市騰沖,隸屬云南省保山市。斯諾和洛克所描述的“人類真正的樂園”,則生動詮釋了當地聞名遐邇的騰沖熱海、奇偉詭譎的高黎貢山和兼容并蓄的保山美食。
No.1 壹
保山所在的滇西,是全球地理地貌最奇特的地區之一。
南亞次大陸與亞歐板塊相撞的正面,隆起成雄偉的青藏高原;而相撞的側面,則是一片南北走向的褶皺區,高山深谷在這里密集分布,中國人認為這是阻隔中原地區入藏、入緬的天險,因而為它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橫斷山。
巨大的垂直落差,造就了橫斷山區獨特的小氣候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物產;更給予了藏、彝、納西、怒、傈僳、獨龍、普米、白、景頗等數十個民族千年來保留自身文化傳統的土壤。
保山,是橫斷山區深處,面積最大、氣候最宜居的一塊大盆地。
宜人的氣候,養成了保山人安逸、平和的性格,每次提到昆明“春城”的稱號,保山人都會說,“我們才是春城里的春城”;而多樣的物產,更構筑起保山餐桌豐富和獨特的滋味。
撒撇在云南各地都有,本質上是牛羊苦腸汁水,加入各種輔料制成的略帶苦味的食物。但油炸撒撇卻是保山地區的專屬。
制作油炸撒撇需要很多保山特有的香料,包括韭菜、香辣柳、老緬芫荽、金蓋等等:香辣柳就是泰式料理里常見的香茅,保山產的大都野生,擁有更重的檸檬香;老緬芫荽是一種野生的香菜,味道濃郁;金蓋則是荊芥的方言叫法,這是一種混合有樟腦、薄荷與茴香味道的香草,涼拌吃清涼爽口。
所有的香料先下油鍋炸,斷生后撈出香料,和油分成兩鍋。油鍋里加米線拌勻,香料鍋里則加入過濾后的牛苦腸水,冷水遇熱油,會發出噼噼啪啪的油炸聲。最后兩鍋合一,加入炭火烘干的牛胰腺片和牛瘦肉制成的肉末燜到入味。
這樣做出來的油炸撒撇,既有復雜裊娜的香料氣味,又有清涼微苦的撒撇味,還有滑溜的米線和扎實的牛肉,小小一碗,濃縮了世界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的神奇風物。
No.2 貳
宜居,就意味著保山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文明的遺跡。最晚到公元前5世紀,傣族先民就以此為核心,建立起了名為“勐掌”的政權。當時,云南緬甸各國都稱勐掌國主為“哀隆”,在傣語里,“哀”的意思是老大,“隆”的意思是兄長。
這個稱呼,是后來司馬遷《史記》記載的“哀牢國”的源起,也展現了當時云南中西部和緬甸北部區域范圍內勐掌國的絕對權威。
同時期的東亞地區正處在東周時代諸侯爭霸的亂世,而在歐洲,希波戰爭正打得不可開交。作為世界最早形成統一政權雛形的區域之一,保山地區昌明的社會環境,孕育了精致的飲食,很多至今流傳在保山餐桌上的菜肴,都有著極其久遠的歷史。
火燒肉是把整塊豬肉丟進火堆里直接燒灼,講究的要用松塔做燃料,滲出的松油能為肉塊沾染上濃郁的松香味。
因為肉塊大、火勢猛,等到熄滅,肉呈現外焦內生的狀態,此時用清水或淘米水反復汰洗,把燒焦的部分洗去。最后切成半透明的大薄片,搭配由醋、醬油、辣椒油、芫荽末、蒜泥調成的蘸水。入口香滑、醇厚、肉味濃郁。
以火燒肉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保山大燒,則是把豬五花肉徹底烤熟,皮脆肉香,是今天保山各類宴席必不可少的大菜。流行的做法是大燒切片后,搭配各類蔬菜和香料涼拌,脆、柔、醇、爽于一口,是保山最值得一試的味道。
在茹毛飲血的上古時代,以精巧細致的態度對待生食,正是文明萌芽、經濟繁榮的標志,它與中原地區的肉膾、蟹生一樣,代表了區域范圍內高度發達的審美水平。
壇子雞是拿整只雞過油炸定型后,封入陶壇,與各種香料、草藥和鹵水一起小火慢煨、自然冷卻。炸酥的雞肉吸飽鹵汁,油而不膩,極其入味;油炸的工序又保證了雞形態的完整美觀。
這種先油炸后密封慢煮的做法,其實來自于上古時代物資不足,人類在烹飪中的普遍選擇。油炸可以讓動物肉中的脂肪析出,得到更多的油脂;密封慢煮則是人們對火掌控不夠精準的情況下,為了節省燃料的取巧做法。
顯然,通過取巧獲得好吃滋味的保山人,把這種講究的食物保存下來,并流傳至今。
施甸骨頭鲊則反應了另一種古老的食俗:入冬時節,保山人把新鮮豬排、脊骨及少量腸、肚砍剁成均勻的團狀,加各種香料拌揉,最后填壓進瓶子,用豬油密封后陰涼保存。兩三個月后,取出蒸來吃。
這樣做出來的豬排骨,除了有復雜的香料味、醇厚的肉味之外,還有輕度發酵帶來的酸鮮味。
依靠發酵保存食物存在于很多地區飲食沿革里,但多數都要依靠添加鹽來抑制雜菌滋生。只有在鹽的采掘提純困難的時代和地區,才會出現任由食物自然發酵的情況。古漢語里有一個常用字“酢”,就是描述自然發酵后帶有酸味的食物,后來,它成為醋的別稱:骨頭鲊的“鲊”,可能來自“酢”的引申或誤寫。
這種古老的食物在保山代代相傳,并不只是因為邊遠和封閉。當地早期的文明,尤其是布朗族獵人在狩獵過程中探索發現的,對肉食發酵過程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控,才是成就骨頭鲊美味的鑰匙。
與之類似的,還有保山當地的板鴨與臘鵝,濕潤的空氣、充沛的日曬和風力、冬季稀少的降水,既能防止雜菌侵襲,又為腌臘肉類的發酵、干燥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這些腌臘的水禽和肉類吃法多樣,尤以加入青蠶豆、嫩豌豆和大米后,做成燜飯,最香。
No.3 叁
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77個屬國、55多萬人口歸附東漢。漢明帝劉莊將哀牢國的國都勐掌設為永昌郡,意思是永續昌明。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云南納入大一統王朝的版圖,是保山融入漢文化的開端,更決定了此后千余年里,保山滋味的走向。
作為漢王朝的邊疆前沿,保山承載了重要的物流轉運功能。中國通往青藏高原的茶馬古道、通往南亞次大陸的蜀身毒道,都在此設立驛站,供往返客商休憩補給。
原本獨立生長的保山滋味,從此接受了來自中原、南亞、東南亞三大文化圈的交互影響,成為枝繁葉茂、盤根錯節的大樹。
流行于保山茶室里的泡魯達,是一種中西合璧的甜品。它的原型是孟加拉國的“falooda”,意思是“奶昔”。在印度,人們用玫瑰糖漿墊底的玻璃杯,加入牛奶、刨冰和大量羅勒,調制出美味利口的飲料。
圖/窮游er 菜菜子Joe
到了緬北和保山地區,人們賦予它信達雅兼備的譯名——“泡”是漢語,“魯達”則源自傣語“rumpamd(面包)”。保山人用本地牛奶為基底,加入東南亞風情的法棍、西米、紫米、椰絲,最后來幾塊香甜的木瓜,就成為年輕人在茶館里消磨一整個下午的佳品。
三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小小一杯甜品里,彼此影響、相互成就。
趕馬肉則是文化交融的另一種形式,所謂“趕馬”,其實不是吃馬肉。而是來往馬幫客商吃的肉食。按照傳統,馬幫趕路時會帶上切成整齊大塊的豬肉,灑上米酒和鹽,裝進防潮瀝水通風透氣的棕袋,可以保存一周以上。
吃的時候把肉切成小丁,加姜片、辣椒和豉油炒。鹽與米酒共同參與的腌制和發酵,讓肉質變得輕柔適口,雖然看起來外觀粗放,但其中滋味,卻別有洞天。這是典型的商道飲食,因地制宜、兼容并蓄。
與之類似的還有火瓢牛肉。按照傳統馬幫的習慣,扎營休憩時,就地升起火炭堆。拿一個大銅瓢,把牛肉肉塊和各種香料放入其中,加水燉煮。
看起來是西南地區牛肉火鍋的底子,但火炭堆的溫度不如電磁爐和燉鍋,所以牛肉以接近低溫慢煮的方式烹熟,綿、軟、嫩、酥,加片本地腌酸菜一起入口,非常入味。由于久燉,香氣自然飄散,氣味比川渝火鍋香,吃完后味道卻不易沾身,這是“功夫”的味道。
No.4 肆
漢唐之后,云南出現了南詔、大理等盛極一時的地方政權。保山所在的滇西,成了區域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盤。雖然地處偏遠,但其戰略價值,已經從國家層面凸顯。
到明末,滇西又成為南明王朝的最后堡壘。反復拉鋸下,大量漢族、回族、滿族等民族的移民涌入保山地區,至今影響著這里的語言、風物和飲食。
著名的騰沖大救駕,傳說是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奔逃至滇緬邊境,當地百姓用現成的餌塊、火腿、酸菜、韭菜、糟辣子、雞蛋炒成雜燴,為落難皇帝充饑而成的菜肴。傳說未必可信,但大救駕里的材料,倒真能反映多民族雜居、文化融合之下,保山地區的飲食特色。
棕包其實是棕櫚樹的花苞,外殼脆如嫩筍,里面包裹著密密麻麻如魚卵般的小花蕊。在東南亞國家,人們嫌其苦澀,一般都不做食物。但在保山,當地人用類似“大救駕“的做法,以臘肉、蒜頭、酸菜、胡蘿卜、辣椒爆炒,有奇香;又或者以野生的紅酸番茄涼拌,酸爽脆口,是下酒的好菜。
“頭腦“是保山另一種有趣的小吃。它與山西小吃“頭腦”同名。在山西,人們用肥羊肉、藕、山藥為主材,加入黃酒、酒糟和草藥熬成濃厚的糊糊,作為早餐。而在保山地區,這道小吃的材料改成了隨處可得的干糍粑片、雞蛋、雞脯肉絲、豬肉、豆腐絲、酒糟等,外觀和滋味都已經完全不同。
在太原當地,最著名的吃“頭腦”老店,名叫“清和元”。對照保山地區作為南明抗清的最后大本營,有地方學者認為,始創保山頭腦的人,是明末清初隨南明皇室遷徙云南的山西移民。當地漢族因地制宜,發明了這種同源異流的食物,吃“清和元的頭腦”,表達對北方異族入侵政權的抗議。
事實上,這種來自移民的桀驁,不止反映在“頭腦”里,它深刻貫穿了17世紀之后,保山的整個歷史性格。
1856年,一個名叫杜文秀的保山人,在受到滿清政權的欺壓后起兵舉事,發動了為期十六年的“革命滿清,出民水火”斗爭。雖然杜文秀本人是回族,但他在任期間,重視民族團結,平等對待漢族、白族、彝族百姓,被譽為“中國共和政體的先驅”、“晚清大變革的曙光”。
這種歷史際遇并非偶然,它與明清以來,滇西地區的包容和開放深切相關。今天,保山各地依然是各民族和睦共處最具示范意義的地區:地道的清真牛羊肉、火燒豬肉和傣味烤魚可以在同一條街上出現。
滋味的多元,來自不同歷史背景、不同民族信仰之間的互尊互信。
-END-
據傳,“慈父”斯大林嗜咖啡。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建國之初、中蘇交好的大背景下。云南省農科院在保山市潞江鄉設立了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并在保山籍愛國華僑梁金山先生的鼎力相助下,開啟了新中國最早的現代化咖啡培育、出口歷程。
來自遙遠東非高原的世界級飲品,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開花結果。
它集中反映了保山滋味里外向、包容的一面;也證明了“好吃”二字背后,是無數因由的厚積薄發:它根植于這里的水土風物、根植于這里的歷史沿革、也根植于這里每個人的性格深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