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人,祖國不會忘記
——兼評王勇平《發布臺》一書
2021年6月,王勇平先生非常低調地出版了新書《發布臺》。這本書中,他主要以其原鐵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宣傳部部長、新聞發言人的從業實踐為主要線索,以新世紀中國鐵路人偉大創造和壯闊前行的中國發展為背景,向世人展現了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心路情懷。
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值得大書特書的史書和新聞教科書。我得到王勇平親筆簽名的《發布臺》后,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年。
工余之暇,每一次沉浸本書間,透過他8年鐵道部新聞發言人歷程,中國鐵路人那些難忘的歷程、悲壯的奉獻、非凡的創造不時躍然眼前,封塵的往事清晰可見,依然在今天優裕的陽光里煜煜生輝。
閱讀此書,讓我想起來金一南在《苦難輝煌》一書中精辟的見解:“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面對中國鐵路的偉大時代創造,中國鐵路的領軍者及群體鐵路人,何嘗不是這樣的英雄?!
(一)
時間回到2002年末,此時的中國鐵路在世界鐵路發展中,還是一個落后者,猶如一列晚點的火車。到底晚點了多少,我曾搜集資料,做過這樣一個統計對比。
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了一臺蒸汽機車。1825年9月27日,由他親自指揮修建的全球第一條鐵路——斯托克頓至達林頓鐵路投入運營,列車最高時速達24公里。
而在中國,1876年7月1日時,才誕生了中國第一條營業鐵路——吳淞鐵路,還是英國人擅自在華修筑和經營的,充滿了民族屈辱和悲壯。即便是如此,距世界第一條鐵路的誕生,晚了近51年。
蒸汽機車作為鐵路澎湃問世的“助推器”,直到1881年時,中國開平煤礦工人用國外設計圖紙,才改裝成一臺輪式簡易蒸汽機車,但運行時速僅為5公里。而這距離世界鐵路蒸汽機車誕生,已過去了67年。
1879年,世界第一臺電力機車在德國問世,而中國第一臺電力機車誕生在1958年,晚了79年;1894年,德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內燃機車,1958年中國第一臺內燃機車試制成功,晚了64年。
1870年開工,1908年建成的世界上第一條高原鐵路——秘魯中央鐵路(華工參建),全長380公里,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路段84公里;中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長約846公里,1958年分段開工建設,1984年全段建成,鐵路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比世界第一條高原鐵路建成,晚了76年。
1920年,美國首建重載鐵路,是最早擁有行車總重超過8000噸的重載列車的國家,早在1962年,就開行了總重量超過4.4萬噸重載列車,而中國大秦鐵路一期工程1988年建成,開行5000噸重載列車,比世界第一條重載鐵路晚了68年。
前蘇聯于10月革命后修筑了多條沙漠鐵路,進行大量的各種形式的防沙工程,建立沙漠鐵路建設運營技術規程。1958年7月,全長990公里的包蘭鐵路建成通車,全線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這是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比世界最早的沙漠鐵路,晚了大約40年。
1869年,全長3000多公里,穿越崇山峻嶺、高寒地帶、沙漠等復雜地帶,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鐵路——太平洋鐵路建成通車(華工參建);1885年,穿越山區、高寒地帶,全長4667公里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建成(華工參建);1916年,在高緯高寒地帶修建,穿越全長9288公里的俄國西伯利亞大鐵路建成通車(華工參建)。1903年7月,中國第一條穿越高寒地帶的鐵路——中東鐵路(中國東方鐵路)通車運營,晚了34年。1909年10月2日,中國第一條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通車,這也是第一條山區鐵路,距離世界第一條山區鐵路通車,晚了40年。
1935年,德國鐵路通過提速,旅客列車平均速度已經達到時速120公里,而中國在2007年之前旅客列車平均時速都還未能達到,落后至少80年。
1983年,德國在曼姆斯蘭德建設了一條長32公里的磁懸浮鐵路試驗線,完成載人試驗。1994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學建成了中國首條磁懸浮鐵路試驗線,開展磁懸浮列車載人試驗,距離世界第一條磁懸浮鐵路試驗線誕生,晚了11年。
1964年10月1日(1959年4月20日開建),全長515公里,時速230公里的日本東海道新干線正式投入運行,成為世界上第一條高速鐵路。2002年中國還沒有一寸真正意義上的高速鐵路。
面對世界鐵路浩浩蕩蕩發展,中國這列火車從清末晚點大約50年始發,經由民國趕點開來,繼續晚點前行;在新中國“加掛編組”“動力革新”后,加速追趕,但直至21世紀初,還遠遠落后于時代,依然晚點約30年!
原以為,中國鐵路就這樣晚下去,正點趕超世界水平或許要到21世紀中葉,或許根本沒有可能。但是,奇跡卻發生了!
在21世紀初10多年,中國通過戰略運作和艱辛付出,居然后發先至,建成了世界上最發達最完善的鐵路網,無論高速鐵路、既有線提速鐵路、高原鐵路、高寒鐵路、重載鐵路技術等,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引領世界軌道交通發展。
作為時任原鐵道部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新聞發言人的王勇平,8年間,置身前無古人的中國鐵路跨越式發展中,深刻參與和見證了這一奇跡。
(二)
本世紀初,中國鐵路異軍突起,特別是中國高鐵橫空出世、一飛沖天,極大震撼了中外,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重大推動。落后世界30年的中國鐵路,一躍而起整體性引領世界軌道交通新潮流。
如此功勛卓著的偉業,給中國人注入了期盼已久的自信。中國高鐵的巨大成就曾被當時的大領導稱為:“人間奇跡!”
不幸的是,在當時倡導的跨越式發展理念指引下,“苦干實干拼命干”“勇攀科技高峰,爭創世界一流”的中國鐵路行業正好處于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狂潮涌動而出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在復雜中國之下,與多種利益交織的復雜輿論、一些不自信的國民群體心理狹路相逢。
想方設法去做各種各樣的新聞發布和輿論引導,為中國鐵路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讓鐵路建設發展預期前行,無疑需要王勇平所領導的全國鐵路宣傳系統竭盡所能。這是一件舉足輕重的事業,絲毫不亞于中國鐵路建設發展的任何重大工程。
王勇平作為中國政府新聞制度建立后的第一批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也是從業時間最久、工作最繁忙、影響最大的新聞發言人之一。可以說,鐵路發展到哪里,高鐵馳騁到哪里,鐵路輿論就聚焦到哪里。由此,歷史和現實選擇他成為了勇挑重擔、忘我奉獻鐵路人的“代言人”。
在《發布臺》這本書中,王勇平通過盡擔當之責、領傳播之先、打有備之戰、告真實之情等13個篇章,對從事的鐵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特別是鐵路新聞發布工作,進行了認真總結回顧,不僅見人見事見物,更有理論上的升華。在此領域,他是開拓者,也是大成者。他的業績可圈可點,卓有成效。
2009年6月8日,我曾有幸來到鐵道部宣傳部新聞處工作,在鐵道部度過了4個年頭,切身感受和見證了中國鐵路高速發展。
在鐵道部工作時,無論是大會,還是小會,無論大事,還是小事,毫不夸張地講,無時無刻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至上、黨和國家利益至上、人民群體利益至上,這種導向深入到很多決策層和執行層心中,很多領導和工作人員的心中激蕩著自信堅定、勇往直前、忘我奮斗的豪情。
在這樣的環境中,個人利益被極大忽略,一種開創歷史的浩然使命感駐足心中。
中國鐵路、中國高鐵這種極速發展所帶來的革命性改變,是19世紀以來,中國一個龐大現代行業整體性走到世界舞臺的前沿。這種神話般的現實,卻無法同步讓社會大眾認知。因為,領先一步是先進,領先三步很可能就是先烈!
面對高鐵是否安全、有沒有“剽竊”技術、投資是否浪費、人民“被高鐵”等等各種各樣的疑問,鐵道部可謂費盡口舌。從《發布臺》一書中所提到的很多新聞發布、媒體報道等工作中,可見一斑。我也深度參與其間,感同身受。
王勇平先生在這本書中,提到了很多熟悉的領導和同事,也提到了我,多達6處。再次回憶過往歲月,不禁感慨萬千。
2010年7月29日,《南方周末》以《火車是怎么飛起來的》為題刊發了該報記者專訪王勇平的文章。王勇平在《發布臺》一書中披露,當時,這篇報道發表以后,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很多讀者通過各種方式向他表示,這次訪談,回答了大眾普遍關注的一些敏感問題,消除了人們心中的一些疑慮。特別是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先生簽發了一份總裁辦電子郵件,向公司領導成員和各大部門及駐外機構轉發了這篇報道。
任正非先生在簽發的總裁辦電子郵件中指出:“這是一篇絕好的公共關系教材。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應看看中國的鐵路發展史,看看高鐵在中國的發展過程,特別要看看對高鐵的批評,而且不帶偏見去看待這些批評。學學鐵道部如何做好公共關系的。我們的各級行政主管,和從事公共關系及媒體關系的員工,利用假日,多讀幾遍,呼喚像鐵道部那樣又能修高鐵,又能說清問題的人才,在華為大量產生。”
這個專訪工作,我是主要參與者。11年前,任正非就要求華為向鐵道部學習,從中可見,當時王勇平領導下的鐵道部政治部宣傳部的工作是多么富有成效。而對于當時的我們來說,這也僅僅只是眾多工作中的一朵浪花而已。還有更多的、鮮為人知的的史料未面世,可能要待到歲月更深處展示,或者只能永遠留在心中。
(三)
鐵路是一個高危的行業,新聞發言人更是一個高危的職業。王勇平在中國鐵路跨越式發展中高頻亮相,努力傳遞中國鐵路好聲音,講好中國鐵路故事,常常在驚濤駭浪中,用真誠和勇氣,傳實情,表真意,達共識,為中國政府新聞發言人的探索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更為中國鐵路事業發展,特別是中國高鐵發展給予巨大推動。但不幸的是,個人命運卻因高鐵而多了幾許悲壯。
2011年7月23日,對于中國鐵路而言,這是一個至暗的時日,對王勇平先生而言,更是如此。2011年2月,原鐵道部易帥。2011年4月1日開始,對已建成運營的部分高鐵開始降速運營。之后,實行多種速度等級模式混跑。緊接著,甬溫線發生重大事故。中國高鐵全面“降速降標”。降速:最高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按時速300公里開行;設計最高時速250公里的高鐵,按時速200公里開行;既有線提速到時速200公里的線路按時速160公里開行。降標:大幅度降低在建高鐵、已審批但未開工、新立項等高鐵建設標準。降速降標導致中國高鐵速度等級驟降50-100公里。
面對急轉變幻的行業環境,面對突如其來的中國“高鐵之殤”,面對新時代前夜來臨前的復雜輿論,王勇平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難,個人及相關者的命運也因此飄忽不定、跌宕沉浮。
事后,在接受媒體采訪中,王勇平依然以“對中國高鐵充滿信心”的遠見,堅守自己的信念,在輿論大考中初心不改,篤行不怠。
離開宣傳系統,無論是遠赴國際鐵路合作組織(華沙)、還是在中國鐵路文聯度過最后的鐵路職業生涯,以及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發言人研究培訓中心講學,他心中滿懷鐵路情懷,著書立作,講學授業,傳達歷史正見。
他的詩集《在詩的王國里》、散文集《維斯瓦河畔》、工作隨筆錄《行走在亞歐大陸橋上》的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一個鐵路人對祖國的赤子情懷,以及對中國鐵路事業走出陰霾,獲得正力,迎來新的輝煌的無限期待。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事實如此,進入新時代,中國鐵路逐漸向理應的發展軌道回歸。中國鐵路人以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為使命擔當,持續加快鐵路建設發展。
截至2021年底,全國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5公里,其中高鐵超過4萬公里。鐵路持續推進自主創新,深化鐵路改革,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中國鐵路技術標準和裝備水平大幅提升。高速鐵路、高原鐵路、高寒鐵路、重載鐵路等技術持續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客運周轉量、貨運發送量、換算周轉量、運輸密度等主要運輸經濟指標依然穩居世界第一。
今天,中國鐵路網規模和質量、運輸指標、運輸速度、安全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領跑世界。中國鐵路的強國夢在當代鐵路人手中接續奮斗,一個個奇跡般變為了一個個精彩的現實,令世人不斷為之振奮。
展望未來,新時代中國鐵路發展美好藍圖早已宏大展開。到2025年,中國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7.5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5萬公里左右。
按照《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到2035年,全國鐵路網將達20萬公里左右。其中,普鐵13萬公里,高鐵7萬公里左右。20萬人口以上城市實現鐵路覆蓋,其中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通達。全國1、2、3小時高鐵出行圈和全國1、2、3天快貨物流圈全面形成。
這足矣告慰先人、激勵來者,不忘初心,肩負使命,接續奮斗。
(四)
新世紀之初,中國高鐵的自信成長,中國鐵路人的豪邁創造,影響波及到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建筑施工、工業制造、新聞輿論、思想文化等多個群體的有識之士,他們給予了對中國鐵路、中國高鐵建設發展的關心、關愛和支持。
但是,更多的時候,對中國鐵路發展存在偏見、不解,以及別有用心的群體卻不在少數。當時情景下,做好鐵路新聞輿論工作是非常艱難的。看王勇平《發布臺》這本書,就能體味這其中的不易,能感受到鐵路宣傳系統為了鐵路利益,國家利益,向社會傳遞正見的艱辛付出。
好在時間最能證明一切。一個真正有實力的人,時代一定會有需要他的時候;一個真正有實力的行業,也必然會推動時代前行,最終贏得時代青睞。
中國鐵路,就是當代中國最偉岸的一個行業。新世紀中國鐵路建設發展的巨大成功,開啟了一帶一路鋪畫藍圖。應該講,中國高鐵成就了新時代的華美,新時代也給予中國高鐵最充分的肯定。
從“等等你的靈魂”到“高鐵何時提速”,從“高鐵運椅子”到高峰時期“一票難求”,從“好大喜功”的高鐵,到“擁擠而狹小”的高鐵站……高鐵百年工程的戰略定位差點都跑不過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高鐵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中國,影響和改變著世界。
中國高鐵走進了大中小學教材,進入了學生試卷,輝映在國民新潮流生活中,深深融入了大國外交的生動實踐中。輿論對中國鐵路,特別是中國高鐵,從不解、誤解到理解、認同、支持、贊譽,全民普遍性地希冀“高鐵再快一些”“高鐵到我家”,廣泛支持鐵路建設發展,成為理性認知和自覺行為。
“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就是高鐵”、中國高鐵“現在已經領跑世界”“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新時代,中國高鐵已經用強大的實力成功登頂。中國鐵路、中國高鐵成為中國國家榮譽、品牌、力量的象征,在一切需要表達中國當代最精彩、最提氣的場景中,中國高鐵已經舍我其誰!
管你愛不愛,宣傳不宣傳,贊譽或詆毀,中國高鐵就在這里,寵辱不驚。曾經的寒夜里,沒有送來溫暖;今天的春光明媚中,很多也只能錦上添花。
中國高鐵的成功是當代中國鐵路人的成功。在中國高鐵經歷磨難,羽化成蝶的背后,一定是萬千的奉獻者和創造者,他們是兩百多萬鐵路員工,是無數鐵路建設發展的參與者,是數不清的關心關愛鐵路事業的支持者,他們身處偉大的時代,托舉了一個偉大的事業。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鐵路人。
王勇平《發布臺》一書中,講了很多的新聞發布及鐵路宣傳臺前幕后故事。一場場發布會,一次次采訪報道,一個個重大活動。每一個數字,每一個成績的背后,其實是鐵路行業曠日持久的偉大奉獻付出,是新世紀中國鐵路人的奇跡創造。
鐵路硬是將夕陽產業干成了朝陽產業,跑出了民族復興的加速度,成為新時代發展的典范。王勇平的鐵路新聞發布得好,鐵路人也干得好!
看到今天的中國鐵路發展,我想,今年已經67歲的王勇平,作為曾經的一位老鐵路人,他心中每每一定涌動著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這種感動就如同20世紀90年代初,時任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宣傳處處長的張月潭。
當時,張月潭在參與采訪喀什測控站的科技工作者的過程中,被大國夢想背后的人物和故事所感染,一種莫名的創作熱情涌上心頭,一氣呵成寫出了著名的《祖國不會忘記》的歌詞。
在茫茫的人海里 我是哪一個
在奔騰的浪花里 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軍里
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
在輝煌事業的長河里
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認識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
祖國不會忘記
不會忘記我
每一次聽到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我都能想到中國鐵路人,從那遙遠的地方起步,埋頭加速奔向未來。在21世紀之初,創造了一個由中國定義世界軌道交通發展的巔峰時代。讓一列晚開50多年的中國鐵路時代列車,跨越夢想時空,終于超過了世界上所有的列車,后發而先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回首那些壯懷激烈的歲月,俯瞰接續奮斗的今天。
也許歷史遺忘了很多,也許歲月虧待了很多,但鐵路人的奉獻付出,早已鼎立天地間,成為飛馳的列車、奔涌的鐵流、人民的笑臉,復興的號角……
鐵路人,祖國不會忘記!
解筱文:戰略學者。主評時政、商業、鐵路、文化。微信公眾號:zgmjply(評論員解筱文)
往期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