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真正意義上“消失”的電影,但愿能總結出新的“教訓”。
文/空眚
好牌壞打。
以中國首位冬奧會奪金為原型的《我心飛揚》,原本是早早占住春節檔席位的“黑馬”。然而在預售開啟時,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消聲撤檔”。就在整個市場進入到“春寒”時,這部影片又選擇突然“空降”。
從外在的賣點來說,《我心飛揚》算是一流的配置。有徐崢做監制“背書”,有夏雨+孟美岐的主演賣點,在北京冬奧會之前如果說短道速滑是一個冷門體育項目可以理解,但經過了冬奧之后,短道速滑應該是絕對的“流量大項”。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體育項目,而且因為冬奧會多多少少會帶來一定的流量關注。
然而,這部一度定檔春節檔的影片,在排片占比單日第二高的情況下首日票房僅266萬。次日,排片占比從17%下滑到了6.8%,單日票房僅產出131.72萬,幾乎砍半。
這部電影的票房“大跳水”,其實不僅僅是內容方面值得總結。尤其是其原本定檔春節,如今幾百萬票房產出,所擠出來的“水分”同樣值得反思。
1
—市場表現的“史詩速滑”背后:
營銷不能徹底“躺平”—
嚴重不符合“預期”。
雖然《我心飛揚》當初的撤檔,已經讓這部影片在業內的期待值上大打折扣。但要說這部影片的最終體量不足千萬,恐怕也是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畢竟這部電影在主演事件之前,牢牢占據著春節檔的一席之地。又恰逢北京冬奧會,所以在外在的流量上是得到一定保證的。今年冬奧會因為解說等多重原因,短道速滑成為了最熱門的冬奧項目。
雖然電影最終撤檔,但從現在的檔期選擇來看,冬奧的流量依舊在延續,仍然有希望牢牢抓住大眾眼球。再加上春節檔過后較為寬松的市場環境和相對合理的票價,《我心飛揚》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
首日,《我心飛揚》在排片占比上為17%,僅次于《長津湖之水門橋》,終端市場已經給出了最大程度的支持。然后真正讓電影“滑跪”的根本在于上座率。電影的上座率僅為1%,場均人次2人,在當日所有獲得有效排片的電影里最次。
也正是因為在大眾層面完全的被“排斥”,導致電影基本上在市場一日游。第二天,電影的排片占比和單日票房產出已經砍半,周日單日票房產出就不足百萬,在市場已經毫無改命的可能。
如果說,這就是《我心飛揚》應該有的命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單單徐崢+夏雨+孟美岐都不至于是這樣的體量,更何況還有中國冬奧首金的“噱頭”。電影之所以在大眾層面“被排斥”,很大的原因還是主演當初的負面事件以及“空降”讓電影基本上沒有任何熱度。
前者的原因無法總結,因為這本身是一個特殊事件,對于票房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很難有一個完整有效的預估。但后者,因為“空降”導致的“躺平”對于中小體量影片所形成的殺傷力,實際上是值得重視的。
《我心飛揚》在映前4天才突然宣布定檔,這對于影片來說沒有一個完整的宣傳周期。傳統意義上的映前營銷作法失靈,但上映后電影也沒有形成有效的營銷路徑。然而當前電影市場,“空降”并不罕見,在傳統營銷節奏被徹底打亂的情況下電影如何找到新的營銷方式,從而盡可能為電影助力,其實是需要總結的。
但往往,中小體量影片一旦“空降”,在營銷應對上的捉襟見肘讓影片徹底失去希望,這不僅僅是《我心飛揚》存在的問題。目前對于中小體量影片來說,目前的生存環境就是嚴重惡化。大盤熱度整體低迷、營銷費用有限、傳統意義的路演因為疫情等原因幾乎“消失”、以預告片和MV為核心的短視頻營銷在購票轉化上難以量化,一旦電影質量不佳則會造成毀滅性打擊。
但是這并非中小體量影片徹底“躺平”的理由,盡可能爭取排片空間的同時對影片的核心受眾進行定位依然是有效的。然而目前,大部分影片營銷本身和疫情之前毫無變化,甚至以一種自暴自棄的方式進行象征性營銷。
然而由于整個市場大環境的變化,這種象征性營銷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徹底“出局”。尤其是當下的電影市場,相比寄希望大盤回暖,不如先思考如何讓營銷盡可能有效。而不在徹底“躺平”。
2
—國產體育片,關鍵在于夠不夠“假”—
創作上首先要“解綁”。
國產體育片拍不好,首要的原因在于太多束縛。這種束縛,有題材上的“束縛”,因為國產體育片在國內鮮有成功的案例,所以在取材上就主動性的進行“排除”,大部分都選擇了根據真人真事進行改編。這一點就意味著,絕大多數體育片都會選擇紀實性的創作手法。
這一點有相對成功的,例如陳可辛執導的《奪冠》。電影同樣是通過紀實性的手法進行創作,但因為女排精神以及導演相對成熟的處理技巧獲得了觀眾認可。但也有不成功的,比如《我心飛揚》。整體上的“平淡”無法讓觀眾產生共情,如果說普通觀眾在影院僅僅是觀看一部由演員所主演的“假紀錄片”,那么電影自然不會獲得市場認可。
從《摔跤吧!爸爸》在國內帶火批片來看,難道中國觀眾多么了解“摔跤”這項運動嗎?但這部影片票房破10億的根本在于電影起碼是一部有起承轉合的“電影”,它是一部合格且成熟的故事片。
但往往,國產體育片只能算“假紀錄片”。空有熱度而缺乏內容,這種紀實性的創作在市場一次又一次證明風險。
而國產體育片之所以選擇“假紀錄片”的拍攝方式源于電影都是根據熱門體育大項真人真事所進行改編。然而因為相對特殊的體育大環境,這種改編本身意味著非常多不可控的困難。
比如《我心飛揚》作為一部聚焦中國冬奧首金的項目,必然無法完全按照商業片的方式“自由創作”。在《我心飛揚》之前,《奪冠》同樣是一部曾經定檔春節最終因為疫情改檔的體育片,但這部影片當初也是一波三折。
所以,體育片在國內市場無法獲得優待,不能怪罪于體育片本身“冷門”。實際上體育片并非冷門,勵志本身是相同的、情感本身是更加飽滿的,但因為體育片拍攝方式的選擇才導致了如今的局面。
國產體育片在創作上“解綁”,絕非是希望審查或者真人真事改編在尺度和空間上的“解綁”。而是在創作思維上的“解綁”。體育片想要取得成功,關鍵不在于電影所聚焦的是中國女排還是中國女足,關鍵也不在于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關鍵在于能否將體育片歸類為電影的一個分支,正視體育僅僅是一個題材,而不是如何通過熱門體育項目“銀幕化”來獲得觀眾認可。
只有“虛構”的體育片獲得市場認可,國產體育片才能在市場徹底扭轉局面。
3
—重看春節檔的“水分”—
春節檔對于中小體量影片會越來越困難。
如今,不足千萬的體量和一度定檔春節的“分裂”更加凸顯了《我心飛揚》的挫敗,不少人懷疑就是這樣一部“暫無評分”的電影當初是怎么有勇氣選擇進駐春節檔的?
不可否認,倘若沒有主演的負面事件《我心飛揚》大概率不會撤檔,如果不選擇撤檔電影的體量也必然會比現在高。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心飛揚》能夠在春節檔掀起多大的風浪。原因在于,如今春節檔對于中小體量影片的生存空間壓縮,導致這批影片“以小搏大”的風險大于收益。
此前,不少影片寄希望在春節檔上演“黑馬逆襲”,原因在于自2018年春節檔開始最終的票房冠軍都是“黑馬”。這就造成了春節檔的第一個錯覺,只要有口碑就會有票房。所以,今年春節檔大多數影片都是和檔期氛圍嚴重背離的高分影片,但從結果來看卻失望大于希望,反而剛需影片在檔期里獲得了足夠大的空間。
與此同時,春節檔由于本身檔期紅利被不斷挖掘,也讓部分影片選擇在檔期內借助檔期紅利獲得體量上的提升。但這更多是2019年之前的市場,通過差異化的內容供應來享受大盤紅利。從這兩年的春節檔趨勢來看,春節檔頭部效應不斷加劇,非頭部影片生存極為艱難。
今年三四五名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反而《熊出沒》一度占上了單日票房的第三名。但是上屆春節檔,檔期票房前兩名的票房占比達到了八成以上,今年《長津湖之水門橋》一部影片的檔期票房占比也達到了四成。這都讓中段影片的“肉搏”更加慘烈,某種程度上對于中段影片的體量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削弱。
但《我心飛揚》如今百萬級的量級也能看到中段影片的“水分”有多高,即便是在春節檔上映最終的結果也是進一步稀釋中段影片的排片空間,進駐春節檔的意義并不大。
所以,留給春節檔的“教訓”在于中段影片希望借助大盤紅利的時代已經遠去,再沒有“超級黑馬”潛力的現實面前,在檔期策略上還是要以中長線檔期為首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