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k
出品:紅色星際(ID:redplanx)
頭圖:白日夢想家宣傳圖片
Minieye 和 Maxieye 作為 Mobileye 和特斯拉在中國的信徒,兩個公司在視覺感知領域做的都非常好,可以說是獨領風騷,營業收入在2021年都雙雙破億元。
今天非常高興請到兩位公司的老總,來參加今天的“夢想家”節目,一位是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的周圣硯博士,一位是畢業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劉國清博士,導演準備,馬上開錄。
主持人寒暄了一番,講道,兩位老板先介紹一下自己的公司。
1. 過去
Maxieye:我們2016年底成立,至今已經5年了。準確講,我們是2015年就開始的,那時我們幾個哥們從安波福離職,開始創業。雖然也有公司愿意花幾百萬薪資邀請我加入,但是創業是每個男人的荷爾蒙。
不滿大家,過去5年,我們犯了很多錯誤。最大的錯誤就是,在沒有工程化落地能力的時候,盲目學習 Mobileye,切入乘用車市場。這個放到今天,如果我作為主機廠,我也會拒絕。
Minieye:這個錯誤我覺得不只是 Maxieye 的錯誤,我們公司也犯了這個問題。
那個時候,乘用車輔助駕駛市場,基本都是國際頭部供應商在主宰。對于國內主機廠而言,他們不但要評估你是否有量產,大規模落地的能力,還要求你的產品符合車規級,成本低,功耗小,總體而言要求非常嚴格。
對于我們創業公司而言,還不完全具備這種能力,所以他們最終沒有選擇我們,也很正常。想要進入汽車供應鏈體系是非常難的,特別是本土公司。
Maxieye:確實,汽車供應鏈的認證周期和復雜度是其他行業不能比的。我們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盲目學習 Mobileye 的地圖策略。最終我們發現靠眾包來實現高精地圖的更新,保持地圖的鮮度難度太大,后期數據的存儲和處理成本都非常高。
Mobileye 的眾包地圖更新方案,可能僅僅適用于L2,對于自動駕駛而言,完全不能用。
Minieye:我們公司也嘗試過這個方案,四維圖新還是我們的股東。為此,我們的攝像頭還標配了 IMU 以及 GPS,來提升模塊的精度。
從理論支撐看說得通,通過自帶的模組,去進行任務的接收、分發以及數據的回傳。然后將圖像分割,與云端下發的地圖進行匹配,對比發現差異,把差異的數據回傳,進行后續地圖的更新處理。
但經過3年左右的嘗試,收效甚微。僅靠視覺感知,地圖只能達到亞米級水平,無法達到厘米級精度。這無論對于自動駕駛還是輔助駕駛,都是不能接受的。
其實,說起來,我們犯的錯誤要遠遠多于 Maxieye,我們從2013年就開始搞,創業前3年,基本沒有一個點踩對。從后裝的手機視覺預警 App 到2015年的差點全軍覆沒(公司幾個月未發工資)。再到后來的乘用車戰略,和比亞迪和眾泰的合作,和萬向精工合作開發 AEB(自動剎車系統)。
現在回頭看,之所以會犯這些錯誤,一方面是自己作為創業公司,本身公司方向就在不斷的調整,尋找;另一方面就是自己對行業的理解不夠深,有段時間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CEO。
主持人:過去的都讓它過去,哪個創業公司不經歷過幾次生死,都不算真正的成功。我們應該往前看,這不,Maxieye 2021年融了兩輪,快5億元;Minieye 也融了2輪,也有大幾億元,大家現在做得已經很不錯了。
兩位老總終于一撇緊繃的臉頰,都笑了起來。
Minieye:確實過去走過的坑,都會幫助我們更堅強地面對未來。過去一年,Minieye 的團隊確實做得很優秀,至少在我心里是這樣。
2021年,我們交付了40多萬套前后裝量產產品,營收也達到5億元左右,拿下比亞迪、江淮,一汽,合資公司江西五十鈴等主機廠。我們的量產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預計今年量產能達到200萬套。
在這里,就必須講一下,我們是如何拿下合資公司江西五十鈴公司乘用車前裝定點項目的。一方面給大家傳授點經驗,一方面也可以讓大家知道合資公司的前裝定點量產項目的要求。
江西五十鈴對于我們的產品和供應鏈體系要求非常嚴格,產品、生產體系、總裝效率,項目資料等審核十分嚴苛。原來江西五十鈴在 ADAS 方面的產品,是由一家國際 Tier 1 提供的,但被我們撬開了一個缺口。
除了對我們有產品方面的要求(技術達到業內領先水平),還要看你是否具備商用車的量產落地經驗,因為合資公司除了乘用車,還有SUV、皮卡等產品線。合資品牌雖然對供應商篩選很嚴格,但是一旦你進入它的供應鏈,一般情況下都不會被替換,除非你的產品實在是達不到它的要求。
主持人笑著說,Maxieye 也講一下你們去年的成果。
Maxieye:我們2021年交付了小幾十萬套量產產品。我們定點了哪吒和合創2家新勢力主機廠。
(Maxieye 感知系統測試圖片)
不像 Minieye 一樣,主要的量產產品都集中在商用卡車,我們在商用卡車法規市場占比20%左右,沒有 Minieye 做得大,但我們在商用客車法規市場占比達到了80%,包括宇通,金龍,安客等主機廠。當然,我們也在大力開拓商用卡車市場。
我們認為我們的技術完全沒問題,從一開始我們就是技術驅動的公司,不是商業驅動的公司。特別是2021年,我們請來了我們新的CTO郭恩慶,他最牛的在規劃控制這塊。
我們目前非常缺,有豐富商用車和乘用車的銷售人員,特別是傳統主機廠,Tier 1 出來的商務,像采埃孚(威伯科),法雷奧等,我們非常歡迎。
Minieye:開始打招聘廣告了,我們也缺優秀人才。特別是一些高端人才,我們愿意支付高薪資。
大家忽然哄堂大笑起來。
Minieye:不過在用人方面,我們還是很有經驗的,畢竟2015年的時候,幾十號人幾個月不領工資,我們對人的判斷還是很準的。
營銷人員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布局,因為生產出來的東西要賣出去才行。但人數多少說明不了什么,戰斗力高才重要。
比如營銷,主要還是看質量,因為我們目前業務都是 To B 的,所以對員工要求是,要有資源,還要有銷售能力。研發人員也一樣,一個技術大拿頂十個初級水平的程序員,甚至還不止。
2. 選擇
主持人笑著說,廣告就先打到這里。關于 AI 芯片,你們是怎么思考的?畢竟 Mobileye 最核心的一個產品是他們的 EyeQ 系列芯片。
Minieye:我們用的是和賽靈思合作的 FPGA 芯片。Mobileye 的芯片是自研的,但是芯片作為投入周期長,資金投入大,風險高的產品,并不適合初創公司。特斯拉為了擺脫 Mobileye 的芯片,自己用3年時間,花了10億美金自研了FSD芯片。但特斯拉有龐大的數據需求和市場需求。
(Minieye 嵌入式IP圖片)
對于使用什么樣的芯片,GPU,FPGA,ASIC,AI 芯片等,我們團隊也經歷過激烈的爭吵。GPU的難點是,第一功耗很高、第二太貴,第三它不適合在視覺終端產品上做運算。AI 芯片需要適配合適的工具鏈和特定算法,那個階段并不是很適合。
我們最終選擇了 FPGA 方案,雖然 FPGA 芯片研發難度高,但只要設計精良,就可以適應算法,將深度學習算法做到全并行,高 I/O 復用和數據吞吐。最最重要的一點是,FPGA 芯片符合車規級(AEC-Q100,ISO 26262)要求。
FPGA 整機功耗才3W,按照目前主機廠的前裝項目要求,這個功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我們合作的 FPGA 芯片出貨量都在百萬級別,這個量級保證了采購成本在一個合理的區間。
讓我們團隊最終拍板的決定性因素是,雖然 FPGA 問世的時間不長,但我們團隊相信,FPGA 芯片未來的發展非常廣闊,且具有豐富的可擴展性,能不斷升級滿足L1,L2 和 L3。
Maxieye:實不相瞞,我們剛開始想做的是國內的 Mobileye,不過實力不允許,我們只做了車載視覺識別系統。雖然我們經常對標 Mobileye 的產品,但每個公司的戰略和發展路徑都是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Mobileye通過海量的數據積累,加上成熟的算法,可以實現大規模供應,單個芯片可以做到30美元的成本。但 Mobileye 從1999年開始做,虧了8年,2007年才簽訂了第一個生產協議。
關于芯片的選擇,我們團隊經過討論后,最終選擇了德州儀器的TDA芯片,一方面TDA芯片具有豐富的生態和工具鏈,另一方面 TDA2X 功耗小于5W、符合車規級要求,并且能夠實現LKS、ACC、AEB等功能。
我們認為TDA芯片作為一個SOC芯片,才是自動駕駛的未來。說出來不怕得罪人,在不遠的將來,GPU的方案和FPGA的方案在車載應用領域會逐漸邊緣化。主流的方案應該是,不同架構平臺所設計的NPU和通用的CPU。
這個我們和 Minieye 的觀點不同,現在回頭看,SOC芯片確實已經成為主流的車載AI芯片。
2020年我們又和安霸 CV2A 芯片合作, 基于SOC芯片,在2個平臺上開發。2021年我們又和黑芝麻的華山芯片合作,可以看到,隨著輔助駕駛不斷升級,算力需求也越來越大。
主持人看著 Minieye,你們未來怎么應對大算力需求?
我們2021年已經和地平線簽訂戰略協議,未來可能會采用地平線的征程系列芯片。同時,我們的L2系統和L2+系統分別基于華為MDC 210平臺和MDC 610平臺開發,我們也在儲備高算力AI芯片和域控制器資源(德賽西威投資了 Maxieye)。
3. 競爭
主持人點點頭,我有一個疑問,你們都作為 Mobileye 在中國的信徒,那你們是如何在中國市場和師父 Mobileye 競爭的。
Minieye:我來更正一下主持人的觀點。從實際情況看,Mobileye 并沒有打開中國市場,雖然 Mobileye 在歐美很流行。主要原因有幾點。第一點就是中國的汽車智能化在過去幾年,相對于國外,是滯后的。2018年以前國內市場一直處于產品的導入期,并沒有大規模地鋪開。
等到中國市場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中國本土企業也開始變得有競爭力,瓜分了這塊市場。
第二點,就是 Mobileye 的本土化并沒有本土企業做得好,特別是在算法層面,沒有對中國特定場景做適配,完全照搬歐美那一套。
雖然 Mobileye 在全球有龐大的數據收集,但在中國,因為市場并沒有打開,數據其實并不多。我們自己都有2000萬公里自己采集的數據,所以數據方面,我們并不落后。
第三點,就是服務沒有中國企業好,無論是定制化深度、響應周期,還是服務質量,我們120%服務客戶。特別是遇到大客戶,我們一般都會派工程師駐廠。所以在中國市場,我們其實并沒有和 Mobileye 發生過激烈的競爭。
我認為中國人很勤奮,很聰明,只要我們想做的,基本上外資企業都很難打敗我們。
Maxieye:我同意。其實中國的輔助駕駛最開始是從商用車(2018年法規落地)開始的,2020年之后乘用車才開始真正地進入爆發期。
我們當時趨勢是看對了,我們認為如果不馬上跟上特斯拉和 Mobileye 的步伐,那么未來可能會有更大的挑戰。但是時間點沒看對。導致我們2家公司在2018年之前,都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如果不是2018年商用車的法規,我們可能早就死了。法規規定,商用車必須安裝車道偏離報警、前向碰撞預警等功能。于是我們殺進了主流客車市場,Minieye 殺進了主流商用車市場。目前 Maxieye 在客車法規市場占比達到了80%,在商用車市場也占到了20%。
但是不得不說,Minieye 比我們更有眼光,因為商用卡車比商用客車市場大幾十倍,所以我們在2020年也殺進了商用卡車市場。現在回頭看,當時的那些選擇都是當時的環境,公司的處境,產業鏈合作關系決定的,我們雖然犯了一點錯誤,但我并不認為很大。
雖然 Minieye 認為商用車的市場競爭基本結束了,誰是誰的客戶,大家有多少市場份額已經比較清楚了,但是我們認為并沒有,只是現在我們都加入到了乘用車輔助駕駛戰場。
(Maxieye 輔助駕駛系統感知圖片)
Minieye:怎么說呢?商用車市場是一個強法規推動的市場,這一戰場我們認為已經逐步穩定,參與者就那么幾家。當然了,也有新的玩家想切入商用客車和卡車市場,或者老玩家想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但是我覺得,接下來更大的戰場將集中在乘用車 ADAS 領域。
我們和 Maxieye 都看到了這個變化,所以都在2020年開始布局L2乘用車市場,接下來的1-3年內,乘用車 ADAS 市場將加速進入成長期。如果我們不能在這個市場站穩腳跟,即使站穩了商用車市場,也是失敗的。
就像百度和谷歌一樣,如果沒有拿下 Robotaxi 市場,那么即使其它場景都拿下了,也是失敗的。
但是和商用車不同的是,乘用車并非法規推動,而是完全市場化。這就要求我們的感知,規控必須達到乘用車的最高標準。我們預估乘用車市場是商用車市場的幾十倍,而且玩家眾多,挑戰和要求更高。既包括L4公司的降維試探,也包括自動駕駛軟件公司的競爭。
主持人:那你們覺得你們的優勢在哪里?
Minieye:我認為我們的優勢在2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完善的工程化能力,第二個就是有現金流。
做自動駕駛有兩條路徑,一條是開天辟地式的大膽創新,直接從L4開始做,通過持續的融資,在未來五年,用投資人的錢去搞研發。另外一種就是盡快造血,以戰養戰,把已經可以落地的技術變成成熟的產品,解決現在已有的需求,用營收來支持持續的研發投入。
我們和 Maxieye 都選擇這種方式。我們都有自己的現金流大本營,雖然車企也存在一些拖款行為,但并不影響我們在商用車市場的地位。技術快速落地,除了能夠更快形成現金流,也可以考慮IPO,利用上市來撬動更多的行業資源。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工程化能力。我們和 Maxieye 都經歷了從0到1的產品開發期,現在也有幾個車廠在用我們的產品,而且都是主力車型。這說明行業對我們已經認可,不僅是技術方面的認可,也包括對于商業化、配套服務、生產體系的認可,以后再去推廣,我相信會越來越容易。
當積累足夠的信任,又有之前L0、L1量產交付磨合,主機廠就更傾向把L2+也交給同一家企業來做。更低物料成本循環的規模效應,更多的數據和用戶反饋,讓我們的產品在現在市場中,占有絕對的競爭力。
坦白說,我們也遇到過L4企業降維競爭,他們的算法確實很先進,但是產品化能力有些不足,功耗降不下來。所以量產這件事,實際上是對供應商的綜合考量,每科都得好,不能偏科。
主持人:但是純視覺感知,像特斯拉,總是會出現一些詭異的交通事故,這個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
Maxieye:我們認為特斯拉之所以會選擇純視覺感知,是因為他的視覺感知水平要遠遠高于毫米波雷達的感知水平,這樣多加一個毫米波雷達,會成為感知的噪音。
特斯拉臺灣事故可以說是一個經典的“Corner Case”:一輛 Model 3 撞上側翻的廂式貨車。但我們相信特斯拉已經具備足夠的能力通過 OTA 解決這個問題,但貿然 OTA 也可能會帶來額外的副作用,等全部驗證完畢后,特斯拉應該能夠解決掉這個問題。
Minieye:我也認為特斯拉應該能解決掉。其實因為輔助駕駛導致死亡的事件并不多,但是因為是新事物,新科技,加上媒體的大力渲染,大家可能感覺這個問題很大。
但是和中國總的交通事故比,其實量很小,只是被媒體和社會放大了。對于這些事故本身,我們表示很遺憾。不過從技術角度,卻能產生一些意義,就是對異常場景的收集與攻克。另外,也給自動駕駛行業從業人員一個警醒,引導我們去思考安全冗余問題,選擇什么樣的傳感器配置?需不需要激光雷達?如何平衡成本問題?
我們非常推崇特斯拉的影子模式,在比較輔助駕駛系統和駕駛員行為差異的時候,把數據回傳回來,迭代整個系統,達到了真正的一個閉環。
4. 生態
主持人:能講一下 Moblieye 封閉生態對我們的影響嗎?
Minieye:封閉生態肯定不適合中國市場,雖然特斯拉和 Mobileye 都是封閉生態,都在全球很流行,但中國的駕駛場景比國外復雜幾十倍,用L4公司的話講,廣州的路測效率是硅谷的30倍。
(Minieye 融合感知圖片)
特別是 Mobileye 的 2C 產品,在中國基本也賣不出去,究其原因,主要是用戶體驗太差,所以沒有辦法完全照抄。我們選擇為主機廠提供深度的定制服務,底層也是完全開放的。
這里我必須強調一點,我們最開始更像是一個硬件產品公司,所以我們把總部設在了深圳(北京的 Office 主要是基本深度學習的研究,南京分公司主要承擔算法以及長三角區域市場拓展,深圳這邊除了研發,還是運營的總部。)。
無論是 ADAS 還是自動駕駛,只做算法和軟件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硬件的打磨很重要。如果硬件做得有很多瑕疵,基本很難靠算法來彌補。
Maxieye:對。我們認為硬件的性能和算法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團隊特別反感單純的硬件堆積。感知融合一定是高性能的感知設備的融合,而不是簡單的,參差不齊的融合。否則還不如直接使用純視覺,像特斯拉一樣,把毫米波雷達直接去掉。我們認為在中國,基本沒有哪一家公司有實力玩封閉生態,造車新勢力雖然在學特斯拉,但是難度非常大。
自動駕駛生態一定是中國主機廠,供應鏈的首選。
Minieye:我們也認同,不可能有一家能獨立完成,生態構建可能也是一個公司最重要的壁壘。
我們堅持從生態出發,從客戶的角度來說,低成本地保證大規模供給和提供豐富的產品矩陣是客戶最大的需求;從自身角度看,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團結上下游產業伙伴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以我們的觀察看,那些跑在前面的企業,會越來越受到資本的青睞,馬太效應顯著。特別是一些大的產業基金,自帶產業生態,可以很好的協同企業的發展。
Maxieye:我很認同,自動駕駛產品如果要形成競爭力,就必須在算法、數據積累和客戶關系三方面形成正向循環。
過去幾年,我們認為公司最大的是從松散逐步變得聚焦,能夠更加精準的看到產業當中的機會,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前期可能對于產業理解不夠,產品的定位總是有些偏差,但隨著我們對于行業了解更深,產品也越來越符合主機廠和市場的預期。
未來2-3年,中國 ADAS 市場一定會突飛猛進,誰能夠擠進并保持在第一梯隊,誰就會在未來的,從L2升級到L4過程中,占據有利地位。特別是大量的數據帶來的更新迭代,壁壘非常高。
Minieye:我補充一點,算法和數據確實是自動駕駛最核心的,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第一梯隊自動駕駛公司的算法可能會趨同,優勢也會邊際遞減。這里指第一梯隊,相對于第二梯隊公司,第一梯隊的算法肯定長時間有碾壓效果。
大家算法趨于相同的時候,數據就變成了決定誰跑出來最核心的因素,數據優勢構筑的壁壘也會邊際遞增。所以我們更傾向于自己采集數據,因為這會成為未來自動駕駛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主持人看了一下手表,時間不早了,我問最后一個問題,你們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么?
Minieye:乘用車市場一定是我們未來3年的主戰場,我們堅持艙內和艙外協同發展,最終推出全域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我們幾年前就開始做了,到今年正式推出智能座艙產品,同時今年我們也推出了L2++智能駕駛方案。
(Minieye 智能座艙系統)
從技術角度講,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高度聯動。當然了,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存在一定錯峰發展,對于資源的需求程度也不同,目前階段我們還是以自動駕駛為主。
雖然我們也推出了很多產品,有很多規劃,但是底層邏輯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構建產品、數據和服務。通過我們百萬級的出貨量,圍繞數據和服務,來挖掘真實需求的商業模式。
Maxieye:未來我們還會持續的深耕商用車市場,同時開辟乘用車戰場,未來逐漸的向 Tier 1 角色轉變。因為我們發現,只有 Tier 1 才能真正的和主機廠一起定制做一些東西,Tier 2 的很多訴求,主機廠其實是聽不到的。
加強我們團隊的預測,規劃控制能力。之前我們的核心在感知領域,未來會過渡到全棧自研,加強我們的數據收集和數據處理能力。一旦輔助駕駛軟件出現問題,就能夠清楚的知道到底是哪個環節有問題,哪個環節需要更新迭代。
最后就是加強產業鏈生態的建設,包括計算平臺,激光雷達和芯片公司的合作,為主機廠提供多元化的輔助駕駛解決方案,減少他們的適配時間。作為一個技術驅動的公司,相信未來我們一定會在乘用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主持人笑著說,時間差不多了,感謝兩位老總的參與,希望兩位的公司2022年進入更多主機廠的定點項目,營收更上一層樓。
周圣硯和劉國清笑著走出了演播室,手上還比劃著各自公司的發展。
意猶未盡!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