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這個我國歷史上商業最繁榮,文化最昌盛的朝代,與其他朝代相比在醫療體系的構建方面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這個醫療體系的覆蓋面依舊以皇室貴族為主,平民百姓的醫療保健始終未能進入朝廷的規劃之中。
窮人靠家庭---儒家價值觀的底層表現
何為“窮人”,在宋代,窮人特指那些有家有室,尚有茅屋可以避寒躲曬,但生活卻僅夠溫飽的人。這些人每日睜開眼的第一要務便是為當天的生計忙碌,果腹尚且艱難,就更不用提花錢請醫生了。
如果家中不幸有人生病,基本只能依靠家庭中的其他人來照顧,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旦失去家人的照顧,這些病人基本只能陷入絕望中。即使遍布宋代醫療體系中最為廉價的藥鋪和郎中,基本也將這些窮人排斥在了自己的醫療服務之外。
但在當時,這種病無所醫的狀態并沒有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因為按照長久以來的儒家價值觀,家庭一向被認為是一個完整、獨立的社會和經濟單元,它天經地義的承擔著照顧家庭成員的責任,而這種責任被社會默認為是在社會義務之外,因此窮人靠家庭的宋代醫療體系成為了儒家價值觀在底層的最赤裸表現。
富人靠自己---士大夫階層的完美人設
富人,在宋代除一般商賈之外,士大夫占據了這個階層的較高比例,在宋代的整個社會結構中,士大夫是國之棟梁和社會精英,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認識中,士大夫對自己的人設往往趨于完美,于是以“業不僅在于精,更在于泛”為自豪,醫學自然也在這“泛”之中。
普通士大夫對于醫學的愛好和研究,基本能夠等同于他們對于詩詞歌賦的愛好,在宋代的士大夫眼中,醫學不僅是治病救人之術,也是切磋醫術,拓展交流圈的手段。
在宋代,一個士大夫的家中如有人生病,要么是士大夫自己診療,要么就會請好友或同事前來診療。司馬光就曾在給好友范增的書信中,詳細描述了自己夫人的病情,并且對她的病情進行了分析,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士大夫的這種自我為醫的情況雖不是為經濟情況所迫,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整個社會醫療體系的欠缺。
貴族醫享無憂---醫療體系的專供對象
與窮人和一般士大夫比起來,宋代的貴族在醫療保健方面可以說是醫享無憂,他們直接成為了有限醫療體系的專供對象。
在宋代,皇親貴族十分清醒的認識到了構建醫療體系的重要性。
例如1026年,宋仁宗下令,在開封的太醫院和相國寺鑄造兩座真人大小的表面刻有全身穴位(354個穴位)和經絡圖的人體模型。同年,王惟一(987—1067)寫了一篇題名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三卷專論,對解剖結構的精通和醫療經驗的積累,有助于進行正確的正骨療法和準確的針灸。1044年宋朝設立了太醫局,體制化的醫療教育制度就開始建立了。在10年間醫學生的總人數達到了200人。宋徽宗在國子監設立“醫學”,醫學課程正式成為朝廷最高學府的專業課程。
宋朝的這些舉措為宋代培養醫療人才和構建完整的醫療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與宋朝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宋朝的這些舉措與平民關系幾乎沒有任何關系,它最大的作用在于改善了皇親貴族的就醫環境,提高了皇室成員所享受的醫療水平,而這些哪怕是作為社會棟梁的士大夫也不在其服務體系之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