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個法學界的圈內事兒,出圈成了公眾新聞,坑了自己坑了對方,讓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頗為尷尬,甚至讓每位中國政法大學校友都臉上無光。更尷尬的是:目前有網友在朋友圈、微信群議論,新聞報道后,在評論區出現多條一字不差、“復制粘貼”式的評論語。
具體的,可參看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的新聞報道《沒當上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女教授發絕交聲明 網友:做學問的沉迷做官》(https://m.toutiao.com/is/NsQnUYW/?=),以及網上海量的自媒體文章。
如果光看文章感覺不到什么,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那封絕交信全文。那個文字的調調,確實會火……
這起輿情雖然發生在法學圈,但有三點是普適性的,也值得企業公關思考總結。
第一,警惕非傳播專業人士釀出“微信群朋友圈之禍”,適當的培訓教育很重要。
太多的非傳播行業的人因為亂發微信群、朋友圈引發輿情。有很多人說,這位劉教授錯在把一些飯桌上朋友間發的騷擾話和一些圈內講的話,直接端到公眾臺面上了。
其實原因不在這,而在于,非傳播行業人士以為個人微信只是個“私域”,自己的微信好友就那么幾百上千人,關鍵這些人也都是圈內人嘛。
劉教授發微信群,想必也只是想在有限的法律圈里臭一臭對方,沒有出圈讓全社會都關注的意思,基于此,才把話寫成了那個調調。
但她并不懂得微信這個“私域”有出圈性。僅以法律行業為例,太多的律師有在媒體工作的朋友了!手一松轉發一下,隔壁媒體群的朋友就看到了。
所以,輿情預防工作,應該有這方面的適當的培訓、教育、提醒,非常重要。可能多告知幾句,所有人都有這個意識了,一些大錯就能悄然息于無形。
第二,警惕“硬刪”引發的二次輿情。
這件事有眾多法律自媒體跟進。面對劉教授一方要求刪稿,多個法律自媒體號不但不服,還跟進了第二篇文章,大意寫的就是“你讓我刪,我憑啥刪”?
甚至有人干脆寫了一篇法律分析——《》。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自媒體文章沒有失實的情況下,與這些自媒體溝通時如果沒有采取最適合的方式,很可能引發二次輿情,甚至一波波新的輿情。
第三,警惕在評論區“復制粘貼”式發評論帶來新的輿情。
出現輿情后,有人會找人做“評論引導”,但這是最容易出雷的。因此翻車,被對方揪到把柄,鬧出大雷的,不止一例。
新黃河客戶端的新聞報道,今日頭條端74.2萬閱讀,近4000條評論。但其中居然有多條網友評論,內容是“ 復制粘貼”式的,一字不差。
而這些評論,日前已經被某些網友揪出來了,拿出來在朋友圈、微信群里熱議。以下僅列出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