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江,海南第一長河,發源于昌江與白沙的交界地帶,是大部分海南人的母親河。很多海南人對她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長河兩岸有著眾多的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以及絢麗斑斕的人文風情。
這天,我沿河驅車來回百余里,尋幽探古,走訪了南渡江兩岸古瓊山縣境內幾處人文古跡,就為一覽波瀾壯闊的南渡江,聆聽長河上流淌的歷史回音。
珠崖郡遺址
珠崖郡,是海南歷史上最早的城池之一,置于西漢元封元年。千百年以來,人們對珠崖郡具體位置一直爭論不休,分別有龍塘說、舊州說和遵譚說三種觀點。
結合地理地貌,我更為偏向于舊州說和龍塘說,因為龍塘鎮、舊州鎮都是沿著南渡江興起的城鎮。對比地處內陸的遵譚鎮,更為適合人類農耕,發展經濟,修建城池。
相比舊州鎮,龍塘鎮的珠崖郡遺址距離大海更為接近。根據之前的田野調查,珠崖嶺下也曾沃野千里,河網交錯。只不過兩千多年來的開山拓土、圍湖造田早已讓這片土地失去了原本的風貌。
故關于珠崖郡舊址,我更加偏向在龍塘。然而珠崖嶺上至今沒有發現漢朝文物,反觀舊州考古發現的文物從漢唐跨度到明清,似乎證據更加充分,因此讓歷史的真相變得撲朔迷離。
從珠崖嶺走下,走到南渡江畔,不盡長河滾滾流向遠方。珠崖郡舊址隨著滔滔江水一同逝去,留給后人無盡的猜想,也為之著迷。
舊州古渡口
埠頭,舊州古渡口所在地,現有一座高臺,一座小廟,幾塊殘碑,供游人懷古。站在高臺遠眺,泱泱長河,浩浩云山,方顯滄海橫流。
追憶往昔,南渡江兩岸除了此處外,也曾建有多個渡口。想當年,無數的學子、商人、平民甚至是官員,從這些渡口乘船北上,或懷揣夢想奔赴考場,或滿載貨物承載夢想,或走親訪友聯絡情誼,或走馬上任造福一方。
而今,這些渡口的繁華舊事,與我們漸行漸遠。早年川流不息的南北客商,千帆競發的木船竹排,沒日沒夜的船工號角,全然消失了。
時光就像南渡江水緩緩流過,歷史更迭,滄海桑田。陸路交通以其便捷性漸漸取代了水路交通,碼頭也漸漸衰弱。昔日繁忙的一個又一個渡口,成了一個又一個輝煌而又失落的故事,退出了歷史舞臺。
舊州古渡口,僅剩高臺一旁通向岸邊,被人踩得光滑的石板路,以及刻立著捐資修建碼頭的石碑,依稀能見到當時昔日的喧鬧與繁盛。
捷步瀛洲坊
在南渡江兩岸,各有一個名叫“玉仙”的村子。東邊村子喚作“玉仙東村”,西邊村子稱為“玉仙村”,分屬云龍鎮和龍塘鎮,都是海南冼姓族人聚族之地。
作為海南冼姓族人文化地標,捷步瀛洲坊立在玉仙東村,是海南古牌坊中的“另類”。正面“捷步瀛洲”是為明朝舉人冼沂刻立,“世科”是為清朝舉人冼桂秀刻立。這樣“一坊兩立”的牌坊,在海南非常罕見。
捷步瀛洲坊背依玉仙東村,與江對岸的玉仙村隔江相望,即便曾經遭到損毀,但冼姓族人仍然重新立了起來,成為整個家族的人文燈塔,傳承著海南冼姓的人文記憶,彰顯著家族榮耀,成為南渡江上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
簡后娘娘廟
簡后娘娘廟,供奉著簡后娘娘、水尾娘娘、金浦夫人和冼太夫人等一眾女神,坐落在龍塘鎮東南部的南渡江邊。當登上廟臺,望向遠方,但見亭臺樓閣,江水湛藍,煙波浩渺,鷺鳥翔飛,漁家泛舟,自有一番美景繞心間。
以精神價值為取向的海南民間信仰,常把神靈“工具化”,作為某種精神寄托,寄予人們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海南廟宇從來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一座廟堂,而是一個區域的精神地標和民間信仰的載體。
女神廟亦是如此,整座廟宇面向南渡江廣闊江域,像個神女佇立在江邊,為穿梭在江面上的漁家賜上祝福。又因廟堂上供奉的是各路女神,人們便將諸位娘娘認作了民間牽線搭橋的“月娘”。
月圓之夜,鄉民們先后在廟前擺上供桌、香案,獻上祭品,叩拜月娘,以月為媒,求得好姻緣。隨后,與心愛之人在祈福幡上相互寫下誓言,系在在廟前榕樹上,讓美好的時刻永駐,讓你我的情緣長久。
南渡大江
一天光陰,走不完南渡江兩岸的人文風景。歲月之間,南渡江兩岸的人們不斷書寫著新的故事。再精彩的故事,也有落幕的時候,然而有關南渡江的人文故事猶若星河,雖歷經萬古,依然熠熠生輝。
南渡江用她的江水哺育了無數的海南兒女,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也從這里去向遠方。她的故事很多,也很長,值得我們每一個海南人去探尋,去感悟。
南渡大江,黎母水脈,瓊州風流,源遠流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