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招商讀盤的最后一個板塊,是關于同行的。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然而眾多招商機構的“道”不止一條。
有的是找企業收錢,常見于工業地產開發商、孵化器運營商,我們賣廠房賺取房價,我們租廠房收取租金,然后當然還有連帶的物業費、停車費等等利潤。
有的是找政府收錢,這個類型有很多,但從總的方法論來看無外乎就是前置服務費+落地獎勵金的模式。
2021年玩得比較嗨的,大體就是這幫子主吧,我分項類比可還清晰?
不過今天的內容我們先把找企業收錢的那伙人排除一下。
因為重資產模式的開發商,他做工業地產是要“選地段”的,就跟普通商住樓盤一樣,他會去優先選那種產城融合成熟、工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地方,他一般不存在太多的去幫企業談政策補貼之類的燒腦問題,反正我就用這個地段來吸引你,你愿意就掏錢,不愿意就換下一位。
所以只有第二大類人,他們一般不去找企業收費的,就必須要和下達訂單的政府方,形成一定的代理關系。
請注意,我這里不談什么“性價比”。
有人會說了,你承諾政府落地的企業數量多,落地投資強度大,落地企業的稅收高,那么你提供招商服務的價格就更高,這是一個正相關的函數關系。
如果說,所有的第二類同行,都是一模一樣的產品設計,那你這么說當然是對的。
那我也沒必要在上面那個表里折騰那么多的分支出來。
正因為大家的產品形態都不同,所以我們要去擬合另外一組函數關系出來。
代理權限&落地強度。
我們先看需求曲線,誰是需求方?當然是各地政府。
區商務局、縣投促局、工業園區管委會等等。
這條曲線是通過最小二乘法擬合2021年的數據,回歸而來的一條曲線。
建模過程,以及樣本數據庫的那些個政府部門的情況,我就不去截圖粘貼了啊。
我們假定,有這樣一家專業的招商機構,他在表1中所有第2類企業的活,他都能干,但是他不一定承接的每單生意都會去干,在假定“雙方價格談得攏”的前提下,我們只從甲方“招商任務”考量,就大體是這樣一個模式了。
有的說我只能代表政府發布一些推廣類的信息,那政府需要你承諾落地的數量就會很低。
有的機構能代表政府做的事情很多,包括廠房怎么建、政策怎么定、平衡談判……那你承諾政府要落地的企業就數量巨多、時間巨短、強度越高。
各位注意這條曲線的首末端啊。
其實早在2019年的數據盤,這個曲線的起始端它是能夠貼住坐標系原點的。
常見于那種“只賣商機信息”的機構。
某些機構只賣信息,多少錢一條,你自己去談,能不能落地我不管,就算落地了你也不用告訴我,我不要獎勵傭金。
但是在2021年的數據盤點中,我們看不到這種交易了。
也就是說,哪怕你的代理權限很低很低,你也不能把“承諾落地”這個商務條款清零,你必須有哪怕一丁點兒的承諾服務器內多少企業的落地量,否則沒有一家區縣財政會審批這個采購合同。
這也就導致這條需求曲線已經整體浮在了橫向X軸的正上方。
再看曲線的末端,我們會發現它的斜率越來越大,屬于無限貼近X軸+∞極值卻永遠也挨不上去的情況。這是顯然易見的,我不管你合同怎么簽,你既代表政府談這個,又代表政府判那個,但是最后企業入園落地的那紙協議,還是要乖乖拿回來上常委會,政府照樣能將你的談判結果否決推翻。
也就是說,招商機構的代理權限,不可能全滿。
至于說到這條曲線的凹凸方向和斜率漸變,拋開數學過程其實也很好想——這是需求曲線啊,是站在政府這一邊來考慮問題的。所以你的上級黨政一把手也好,或者是常委會的集體決策也好,授權你這個部門去找招商機構來談這種生意,他一定是有一個區間層級權限給你去把握的,你讓企業機構來代理你的部分權限,這叫做行政能力輸出,你不可以亂來的。所以你越往后面談,代理權限哪怕往上拉高一點點,那你也必須在合同里猛增一筆承諾落地強度,不然你這合同帶回去以后,你評審、掛網公示,全都通過不了。
現在我們看供給曲線。
你們看我又畫了一條紅色的曲線出來,它和藍色曲線大體是相反的斜率漸變模式。
這個我們是站在另一方,也就是招商機構的角度來觀察。
首先我們看它的起始端啊。
很明顯,哪怕你不要求我承諾落地,我也要最起碼的代理權限,你大小總得給我個招牌我才能代表你們縣出去對接企業吧?
所以供給曲線整個就是偏移在了y軸的右側,它不會貼住坐標系原點。
那么,它的斜率為啥會是這樣呢?
拋開數學過程,我們回想一下,各位同行你們平日里談生意的場景。
你心里的底氣是什么?
就是你的“交付能力”啊。
在你的交付能力綽綽有余的時候呢,也就是供給曲線的前端,你會很大氣,代理權限哪怕增加一丟丟,你都會大放厥詞,“我再多承諾你十家落地!”
搶生意嘛,可以理解。
但是到了曲線的右端,談生意的過程中,承諾落地量不斷加碼,你心里會發虛。
因為你的交付能力就要枯竭了。
怎么搞?
這個時候你就會在談判桌上給政府出難題了,你就會大踏步的要求追加代理權限,同時減緩承諾落地量的追加速度。
不讓政府知難止步,你就只能認慫。
所以說2021年委托招商市場的供需博弈,就是如此精彩。
大家會注意到,這個坐標系上,出現了兩條曲線的兩次交集。
對,就是這兩個位置,達到了供需平衡點。
整個2021年,但凡是在這兩個點附近的委托招商合同,成交率都是最高的。
政府滿意,招商機構也贊同。
然而畢竟是自媒體啊,不是報告原本,關于這兩個點的具體參數表達,我就不方便透露了。
在這里我只能籠統地告訴你們:
要么,你就只專心把商機采集和撮合服務做精細,然后承諾一個比較低的落地量。
要么,你就把代理權限盡可能拿齊,然后你的落地量、落地強度和時間節奏都要同時做出精準承諾。
當然這兩者的定價,你就自己去琢磨吧。
以下,我們切換到另外一個話題。
代理表達。
這個常見于第二均衡點啊。
因為第一均衡點達成的生意,你沒有多少代理權限的,抓到商機以后,只要能進行精準描述,政府方就能自己判斷,這個企業他愿不愿意談。如果愿意談,你就只要帶這個老板去縣里,在政企談判的時候你只要端茶倒水就夠了。
但是第二均衡點,這個事情就有些麻煩。
你有義務,要“代表政府去談”。
你還有義務,要“站在政府的立場,幫政府去談”。
我先不說技術難度,關鍵,企業怎么看你?
企業早先又不認識你,你如果不把話講清楚,他就只會把你理解為第一均衡點的乙方。
“皮條客?!?br/>“提籃子。”
“中間商?!?br/>“拿政府好處費的。”
……
你不把話講清楚,人家覺得你就是這種人。
所以哪怕你把自己跟政府簽的合同,拍個照存在手機里,拿給企業看,你也必須讓企業知道你的代理權限有多大。
如果你含含糊糊,讓人誤會的話……我給你們舉個例子你看看有多危險。
譬如說,有一個企業。
比方說就是第二輯里面說的電子廠,或者第三輯里面說的電池廠吧。
看過那兩輯八極依存數據盤的都知道,這種企業的轉移,重點是談政策補貼。
寅VS卯。
那就要去談,而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你會談判,很多企業老板他自己也是談判專家,他也懂得“牌要一張一張打”這種基本常識的。
談完一大圈,你已經筋疲力竭。
企業質量優秀,補貼也沒有獅子大開口,寅與卯的差異,也就只剩下300萬了。
然而你發現,不管你怎么努力,使盡渾身解數,這300萬,就是談不攏。
你哪里曉得,在對方企業家的心中,這300萬,早就不是問題了。
人家的談判底牌設計里,就是要讓步這300萬的補貼金,放到后置補貼里面去的。
表達企業誠意,讓政府放心。
但是人這底牌為啥不攤出來呢?
就是因為你讓別人誤會了,認定了你就是個中間商,人還期盼著你把他帶去縣里,跟縣委書記坐在一張酒桌子上,交流感情,暢想未來,情到濃時丫豪情萬丈大喝一聲:
“書記,別的咱都不說了,就沖你這份情誼,我自罰三杯,一杯100萬,這三百萬老子不要求前置補貼了,只要書記你看得起,認我這個兄弟,咱們的合同就按你說的這樣簽!”
你看,本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男人和男人之間的愛情,往往就是這么簡單。
可你,就因為你沒有向企業完整表達立場,這單黃了。
企業家根本就不知道,不在你面前讓步這300萬,他連縣里的官員都見不到。
多可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