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春天是采食野菜的最佳季節(jié),君不見,公園綠地多翁媼,提籃揮鏟汗?jié)褚拢灰姡魉浠ù喝ヒ玻袌鲆安巳諠u稀。但此時的東北春意尚濃,山野菜盛宴的序幕才剛剛拉開,端午節(jié)前都不算過季。本篇介紹東北常見山野菜,共計10余種,因為我最近吃過3種,多少有一點點感性認識,時間長了就忘了......
01
“刺老芽”
圖1.1 網(wǎng)購的“刺嫩芽”,也叫“刺老芽”
遼東楤木/Aralia elatavar.glabrescens的嫩芽,五加科楤木屬。號稱“野菜中的王者”,親自嘗過之后感覺確有幾分道理,鮮嫩脆爽,清香可口,絕無野菜常有的苦澀味道。食用方法多樣:或焯水蘸醬,雞蛋醬尤佳;或掛糊油炸成“天婦羅”;或采用高端烹調手法“野菜細做”,入得星級餐廳。我切了一部分炒雞蛋,被東北朋友斥為“暴殄天物”,不過我也是照著東北人的視頻學的,吃著也還行,僅比香椿芽炒蛋略遜風騷。
圖1.2 “刺嫩芽”
圖1.3 香椿芽
“刺嫩芽”和香椿芽如何分辨?很簡單,看芽也看得出:楤木的葉子是二至三回羽狀復葉,結構復雜;香椿是一回羽狀復葉,不會旁逸斜出。楤木植株多刺,嫩芽也有短刺(我也挨了兩下輕微的扎),焯水之后即萎縮,入口無憂。民間傳言“刺嫩芽”有公母之別,公有刺母無刺,詳情未知,也許是個體性狀差異,公母之說只是民間附會。目前很多地方栽培的“刺嫩芽”都是引自日本的變種,無刺楤木/Arliaelatavar.inermis。
圖1.4 遼東楤木
據(jù)《中志》,遼東楤木即Aralia elata,產地限于東北;在最新的FOC中,遼東楤木和湖北楤木合并,共享學名Aralia elata,中文名改稱楤木,分布于20多個省,北黑南滇皆有之,遼東楤木降為變種,《中志》原有的楤木/A.chinensis則改叫黃毛楤木。另,國內共有楤木屬30種左右,《中國高等植物》關于該屬的介紹曰“嫩枝葉可作蔬菜”,不獨遼東楤木然,凡產地多有食用習慣,云南菜市場亦常見,不能完全視為“東北特色”。
圖1.5 東北土當歸
p.s. 還有一種楤木屬植物,東北土當歸/A.continentalis,也叫長白楤木。名曰“楤木”,實為多年生草本,地上莖1米左右,莖葉有毛無刺,產于黑吉遼、河南河北以及川陜藏部分地區(qū)。《中志》欽定其“嫩葉可食”,按說草本植物更容易被視為“野菜”,但似乎名聲不彰,唯河北呼為“香秸顆”,看起來像是有采食習慣。認識或吃過的朋友請舉手。
02
刺五加
圖2.1 刺五加嫩葉
圖2.2 刺五加植株
圖2.3 刺五加的果實
學名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五加科五加屬灌木,一二年樹齡密集生刺,老株的刺會脫落,如同中老年男性之頭禿,再也不是從前那個少年。嫩莖葉焯水蘸醬(又是蘸醬,東北人嘛,一切蔬菜均可蘸醬,給TA大醬,能吃兩條綠化帶),也可剁碎后混合雞蛋液油煎,或做餃子餡兒。名氣極大,連云南也號稱有“刺五加”,但那都是細柱五加/E. nodiflorus、白簕/E. trifoliatus之類,真正的刺五加僅產于東北和華北。
03
“哈拉海”
圖3.1 麻葉蕁麻
圖3.2 寬葉蕁麻
圖3.3 寬葉蕁麻的嫩梢
圖3.4 狹葉蕁麻
“哈拉海”出自蒙語,意為“不能惹,不可手碰”,東北有3種蕁麻科蕁麻屬植物都叫這名字(或也叫“蟄麻子”),麻葉蕁麻/Urtica cannabina、寬葉蕁麻/U. laetevirens和狹葉蕁麻/U. angustifolia。這三種葉型迥異,但都有會“蜇人”的毛刺,毛刺扎人折斷后會自動注射甲酸,物理化學雙攻擊,如此也沒能逃過被吃的命運,而且世界各地都有吃蕁麻屬植物的習慣。其嫩梢熱水焯過后毛刺威力全無,可涼拌、做湯或剁餡,據(jù)說好吃。本來我也想挑戰(zhàn)一下,考慮到有一定風險,遂罷。
04
“山糜子”
圖4.1 鹿藥
圖4.2 我買的“山糜子”,旅途勞頓,有點蔫
鹿藥/Maianthemum japonicum,天門冬科舞鶴草屬,廣泛分布于南北多個省區(qū),因未開發(fā)的花序形似小米而得名“山糜子”。嫩芽氣味芬芳,味道有點甜----這一點我有發(fā)言權,前兩天剛吃過,確實有類似菠菜根的甜味兒,涼拌、清炒或制作餡料皆宜,吃不完還可以焯過擠干水分后冷凍儲存,我也凍了一小坨,以備不時之需。
圖4.3 藜蘆的幼苗
p.s. 鹿藥本身無毒,但采食者卻往往因誤采藜蘆/Veratrum nigrum而導致中毒。藜蘆又名鹿蓮,幼苗期和鹿藥有幾分相似,但藜蘆的葉子有深刻的凹槽,而鹿藥葉子表面相對平整得多,不難分辨。提醒大家,不要在沒有實踐經驗的情況下盲目采摘野菜,萬一搞錯了中毒劃不來,主流的野菜多會在菜市場上出現(xiàn),實在想嘗嘗鮮就買點好了。
05
“柳蒿”
圖5.1 柳葉蒿
圖5.2 柳葉蒿
柳葉蒿/Artemisia integrifolia,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葉長似柳,簡稱柳蒿,產于黑吉遼、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嫩梢作蔬食,據(jù)說風味濃郁,可拌可炒可燉可做湯。前幾天我親自嘗了一下,略似帶苦味兒的茼蒿,又有強烈的松柏氣息(查了一下,含側柏莠酮),一時不好接受,咽淚裝歡、強作鎮(zhèn)定地吃完了。咋說呢?就像愛聽二手玫瑰的指定有點啥毛病,喜歡吃柳蒿的恐怕也都是重口味愛好者......
圖5.2 蔞蒿,食莖不食葉
p.s. 蒿屬植物中可供食用者頗多,如制作青團的艾/A. argyi、青島人喜歡吃的茵陳蒿/A. capillaris、潮汕煲湯用的白苞蒿/A. lactiflora,以及藍鯨人的最愛蔞蒿(蘆蒿)/A. selengensis等等。個人以為蔞蒿最佳,清香脆嫩,堪稱野菜中的極品,怪不得蘇東坡也惦記。然蔞蒿廣布南北,黑吉遼三省均產,北方人卻不怎么吃蔞蒿,大概因為雖有分布,數(shù)量卻不多,沒想起來吃吧。
06
“貓爪子”
圖6.1 展枝唐松草的植株
圖6.2 貓爪子菜
展枝唐松草/Thalictrum squarrosum,毛茛科唐松草屬多年生草本,分布于東北、華北部分地區(qū)及陜西北部。葉為三至四回三出復葉,小葉通常掌狀淺裂,嫩葉蜷縮狀如貓爪,故以貓爪為名。通常吃嫩芽,萬年不變的焯水蘸醬,剁餡兒包餃子也行,制作醬菜、罐頭亦可。老葉富含鞣質,不堪食用,可提制栲膠,其實嫩芽也不宜多吃,嘗個鮮就完事了,別指望有什么“藥食同源”的保健價值。
07
“老山芹(老桑芹)”
圖7.1 短毛獨活的花
圖7.2 短毛獨活
圖7.3 栽培的短毛獨活
短毛獨活/Heracleum moellendorffii,傘形科獨活屬多年生草本,產地遍布黑吉遼、內蒙古等國內十幾個省區(qū),云南也有。株高1-2米,葉大柄長,氣勢恢宏,也叫大葉芹(遼寧)。嫩莖葉可食,有特殊香氣,具體做法有:鹽漬作為咸菜,焯水涼拌,制成“炸菜段”,或做餡料包餃子。該種非東北獨有,但好像只有東北人好這一口兒,目前已有規(guī)模化栽培,大興安嶺、伊春、牡丹江等地還開設了速凍生產廠家。
08
“大葉芹”
圖8.1 短果茴芹的花
圖8.2 短果茴芹的葉,三出分裂成三小葉
剛說完短毛獨活叫“大葉芹”,又來一個,東北幅員遼闊,存在異物同名現(xiàn)象也正常。短果茴芹/Pimpinella brachycarpa,茴芹屬多年生草本,產吉林、遼寧、河北、貴州,在《東北草本植物志》中就叫“大葉芹”,其“葉片三出分裂,成三小葉,稀2回三出分裂”,在傘形科種類屬于葉型最簡單的,芹菜比它復雜多了。嫩莖葉可炒食、做湯、剁餡,或制作罐頭,深受歡迎,林下種植大葉芹已成為農民的致富項目之一。
09
“山芹菜”
圖9 山芹的葉,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狀分裂
山芹/Ostericum sieboldii,山芹屬多年生草本,產東北及內蒙古、東部沿海等地區(qū),俗名“山芹菜”。本種與前述“大葉芹(短果茴芹)”葉型差異較大,不會混淆,但也有稱它為“大葉芹”的,可能是地方性稱呼,其葉型特點為“基生葉及上部葉均為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狀分裂,葉片輪廓為三角形”,總體上更復雜。幼苗可做野菜,好像與正統(tǒng)芹菜差不多,聽說炒肉絲不錯。
10
“小葉芹”
圖10.1 東北羊角芹
圖10.2 東北羊角芹
東北羊角芹/Aegopodium alpestre,羊角芹屬多年生草本,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區(qū),《中志》曰“美洲有栽培供觀賞”,我沒get到好看的點在哪里......本種被叫做“小葉芹”,大概是與“大葉芹(短果茴芹)”相對而言,其“葉片輪廓呈闊三角形,通常三出式2回羽狀分裂,最上部的莖生葉小,三出式羽狀分裂”,葉不算小,看上去細碎。雖說能吃,卻遠不如“大葉芹”更受歡迎,長白山“大葉芹”都快采瘋了。
關于傘形科,多嘮五毛錢兒的。該科植物以難以分辨著稱,很多都需要靠花果的細節(jié)特征才能準確甄別。更有些種類長相類似,毒性卻天差地別,如毒芹/Cicuta virosa和水芹/Oenanthe javanica,容易誤食中招,不建議盲目采摘,拿不準不吃也罷。東北地區(qū)還有叫“山胡蘿秧”或“山胡蘿纓”的野菜,應為峨?yún)?/strong>/Anthriscus sylvestris或刺果峨?yún)?/strong>/A. nemorosa,識別特征不好把握,按下不表。
11
山菠菜
圖11 山菠菜
山菠菜/Prunella asiatica,唇形科夏枯草多年生草本,分布于黑吉遼等多個省區(qū)。正名、俗名全都是“山菠菜”,誰也不知道它為什么叫“山菠菜”,總之大家都叫它“山菠菜”,但不是各地的“山菠菜”都是它,有些地方的“山菠菜”指酸模類植物。圖11中的山菠菜花都開好了,紫花碧葉,頗有幾分姿色,但老么咔嚓沒法吃,還得朝幼苗下手----這與本篇標題不大相符,5月份可能就不趕趟兒了。
12
“黃瓜香”
圖12.1 “黃瓜香”涼拌菜
圖12.2 莢果蕨
莢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自帶黃瓜清香,據(jù)說只要有它在身邊,你就會覺得有人在吃黃瓜,聽上去有點神奇,如果你知道東北名魚池沼公魚因類似原因也叫“黃瓜香”,會不會感覺更神奇了?甭管黃瓜味兒怎么來的,反正人們也不會當成黃瓜吃,“黃瓜香”的嫩芽被視為山珍,售價遠高于黃瓜,采摘季節(jié)恰好在5-6月份,再晚就老了。老了不能吃,但很好看,碧葉婆娑惹人憐,所以國外栽培作觀賞植物。
OK,就到這里吧,太多寫不完。蕨類僅舉“黃瓜香”一例,其它如牛毛廣、猴腿兒等全略過,蕨類含有致癌風險的歐蕨苷,不宜多食,我也不原意多談。事實上,所謂的“山野菜”都是未經馴化的野草(樹),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好的作用,偶爾嘗鮮則可,以為有“純天然”的保健價值無異于緣木求魚。一言以蔽之:小吃怡情,大吃傷身。共勉。
1.
2.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