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哥涅夫/文
5月5日,山東省青年工作聯席會議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并正式發布濟南、青島、淄博、濟寧、威海、日照、臨沂、聊城等8市《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此舉標志著山東省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工作進入“縱深實施”新階段。
這是繼2021年10月,山東在全國率先啟動全省域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后的又一“重大動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中,專門提到山東省建設青年發展型省份的探索和實踐,認為其為全國層面部署這項工作奠定了基礎。
01
人口大省的青年危機
城市的發展、競爭,歸根究底就是人才的發展和競爭,而青年人才則是其中的“潛力股”。所以近些年,各地都將吸引青年作為一項重點工作。
比如從今年開始,鄭州將全面開展青年創新創業行動,力爭5年吸引100萬青年人才。而呼和浩特近期也啟動了“丁香扎根計劃”,旨在實現“三年十萬大學生留呼工程”。
山東作為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的先行者,在青年競爭力上既有優勢,但面臨的壓力也不小。
優勢在于山東是人口大省,也是全國唯一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雙過億的省份,青年總量巨大。但與此同時,山東也面臨出生率下降、人口增幅放緩、吸引力較弱等問題。
根據七普數據,從2010年到2020年,山東常住人口增長了573萬,雖然總量排名全國第四,但考慮到山東龐大的人口基數,換算成增幅僅有5.99%,跟廣東、浙江那種超過15%的增幅相去甚遠,只能排到全國中游水平。
這個問題在2021年又徒增新的變量。人們發現,信奉多子多福傳統的的山東人,突然也不生了。過去五年,山東出生人口從177萬斷崖式下跌至75.04萬,下降了整整100萬。受此影響, 2021年山東自然增長人口僅有0.21萬,接近于零。
本地人不生,如果外地人口能夠源源不斷地涌入,就像江浙滬那樣,倒也還好。問題是,山東對外省青年的吸引力并不強。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只增加了5萬,扣除其中0.21萬的自然增長人口,只從省外吸引來4.79萬人。而與此同時,卻有大批山東人遠走他鄉、外出打拼。
以2020年的數據為例,山東全省戶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出7.96萬,這也意味著,山東往省外流失了7.96萬人,這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人。更重要的是,這還不是某一年的特殊情況。根據山東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近幾年,山東常住人口一直少于戶籍人口,人口長期處于凈流出狀態。在頭部省份中,這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上述因素綜合疊加在一起,結果就是 山東15-64歲的中青年人口占比從2011年開始一路下滑,連續下降了11年,降幅總計達到8.74%。
難怪山東省坐不住了。
02
全省動員只為騷年
不過仔細看山東各市的青年情況,其中也不乏亮點。比如山東兩大頭部城市青島、濟南,2021年常住人口分別增長15.1萬、9.44萬,即使放在全國,這個增量排名也較為靠前。
在中國青年網發布的“一分鐘聊‘青年理想城市’”互動微調查中,青島成功登上“青年理想城市”前三甲的寶座。在城市環境優美、文化氣息濃厚、就業機會充分便利、教育資源均衡充分、房價房租可負擔等方面,青島契合了青年理想中的城市特征,成為最受青年人追捧的青春城市之一。
而根據2021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在95后人才吸引力50強城市中,濟南排名全國第11位過去五年間,濟南平均凈增戶籍人口10萬人以上,且以青年群體為主,常住人口超過933萬人,其中青年(14-35歲)占三成。
這些,也為山東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提供了底氣。
事實上,在《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發布前,4月21日,山東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團省委、省科技廳就已經聯合舉辦了全省人才需求“云”發布會,啟動2022年“創業齊魯 優選山東”青年人才服務周活動。
這場來自云端的發布會,共發布山東省各類用人單位招聘崗位13592個、人才需求86601名,不但體現出對青年人才的強烈渴求,數量和規模也均創歷年新高。
而這回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山東更是拿出了最大誠意,各個部門幾乎都行動了起來,相關工作也做得非常細致、到位。
比如共青團山東省委2021年聯合中國社科院等單位經過深入調研,推出了《山東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的指標體系(試行)》。其中10個一級指標,涉及教育、就業、創業、婚育、贍養老人、住房等方方面面,皆與青年發展息息相關。
另外,省財政、民政、科技、文旅等部門也采取各種措施,助力青年健康成長、服務全體青年發展。
而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山東各地黨代會、人代會上,“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更是成為一個亮眼、高頻的關鍵詞。截至目前,全省16市、102個縣(市、區)已將推動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寫入各地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中。
這也意味著,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的建設工作不是個別市的單兵突進、一枝獨秀,而是全省16市總體上的一體推進、百花齊放。
03
山東財力能堪此任嗎?
目前,山東各地已結合實際,推出一大批為青年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
比如濟南推出“人才新政30條”“雙創19條”等,發放購房、租房補貼近7億元;濱州推出“渤海英才卡”,實現高層次人才服務“碼上辦”;青島將青年居住條件改善、交通環境優化等納入政府民生實事項目;日照東港區建成啟用青年人才公寓740套……
這正應了那句話:好客山東歡迎你。
相信隨著這些措施的相繼落地,山東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一定會有所提升。但同時,也想善意地提醒一句: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光有誠意也是不夠的,還需量力而行。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南昌市進賢縣多名中學教師日前反映,被當地拖欠人才引進補貼近兩年。該縣組織部工作人員表示,教師人才補貼拖欠主要是因為縣財政緊張。 媒體調查發現,類似南昌拖欠人才補貼的事情并非個案,鄭州、南寧、株洲等地近年來也曾發生過因為財政問題導致的人才補貼糾紛。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研究員劉爾鐸表示,各個城市為了爭奪人才,提供較高的待遇以提升自己城市的就業吸引力,無可厚非,但在做出承諾之前,應對自己城市的實際經濟狀況和支付能力做一個系統的評估與了解。
山東雖然GDP總量排名全國第三,但大而不富。2021年,山東財政赤字4425億,排名全國第七。從中央獲得轉移支付2664億,和遼寧、貴州等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處于一個量級,遠超廣東和江浙。
像魯西南的沂蒙山區,更是曾經著名的連片貧困區。如今雖然整體脫貧了,但地方財政還遠遠稱不上寬裕。如果公開的承諾兌現不了,或者兌現過程中出現問題,既會挫傷青年的積極性,也有損政府公信力。
更何況,一個地方對青年是否有吸引力,并不僅僅取決于政府給多少錢、分多大的房,就業機會的多與寡、成長空間的高與低,以及公共服務軟環境的好與壞,這些才是關鍵。山東全面鋪開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或許可以在這些方面多下些功夫,為全國部署這項工作積累些經驗。
︳END ︳
各位老鐵,三土城市筆記 視頻號、抖音號 已經上線了,歡迎關注。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