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叔每日推薦
我們將每日推薦磨鐵好書。
請各位朋友移步關注!
視覺志(ID:iiidaily) 作者:小漫
最近,一條揪心的熱搜,被淹沒在娛樂新聞里。
廣西賀州的江邊,高一女孩慧慧,縱身一躍,將生命定格在16歲。
失去唯一的女兒,父母悲痛欲絕,母親哽咽讀著女兒生前寫下的遺書:
“在廁所被水潑過,被同學孤立,被無數人嘲笑辱罵?!?/strong>
“你們對我的所有辱罵、所有侮辱,總有一天會得到報應?!?/strong>
慧慧寫下幾個同學的名字,字字悲憤,可惜她再也等不來一句道歉。
分明是一樁校園暴力釀成的悲劇,有網友卻指責受害者:
“不就是被罵幾句,現在年輕人承受能力這么弱?”
“同學間鬧點矛盾,就跑去自殺?”
這種輕視校園暴力的腔調,我們早已熟悉。
甚至,某些老師也將校園暴力,看做“同學間的小打小鬧”。
湖北某中學,一個女孩遭同學輪流掌摑,滿臉發紅。
打人者還笑嘻嘻地說:“打重一點,還要來一次!”
媒體采訪時,當地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回應:
“被打女孩沒有受傷?!?/p>
“同學之間并無矛盾,是開玩笑的行為,本身是好玩的事情?!?/p>
該工作人員已被停職處理
一句“開玩笑”,便輕飄飄遮蓋了一場暴行,捂住了受害者的嘴。
被層層掩飾的校園暴力,到底有多殘忍?
“如果沒有人欺負我,
我還能活得更久一點”
未成年人的惡,你我根本想象不到。
最在乎自尊的青春期,女孩林某,被當眾扒光衣服,經受長達四個小時的毆打和折磨。
原因不過是:林某跟施暴者喜歡的男生,多說了幾句話。
拳打腳踢、用煙頭燙乳頭、頭被塞進馬桶、被逼著喝馬桶里的水……
堪比古代刑罰的罪行,竟然就在今天的學校里上演。
渾身傷痕、奄奄一息的女孩被送入醫院,但她早已沒有活下去的勇氣,多次嘗試自殺。
我們總以為學校是天真爛漫的象牙塔,但對于某些孩子而言,那是血腥的恐怖囚籠。
一則小學生被欺凌的視頻,曾在網絡上流傳。
穿著校服的小男孩,跪在地上,一群男生先是用腳將他踹倒,后又用拖鞋猛地扇他耳光。
男孩絕望大哭,哭聲讓人心碎。
施暴者卻覺得還不過癮,竟然將點燃的鞭炮,塞進了男孩的衣兜里。
肢體毆打,是最直觀的校園暴力,尚且難以引起注意,隱性的校園暴力,更是常常被忽視。
在兒童節當天,15歲的初中生陶成鵬,喝下一整瓶農藥,自殺身亡。
他是個連離開都愧疚的善良孩子,那封血跡斑斑的遺書里,第一句是向老師、父母、弟弟道歉:
“你們的學生、孩子、哥哥對不住你們,我因受不了幾名同學的欺凌,所以選擇離你們遠去了?!?/p>
殺死他的,是幾位同學的霸凌。
在學校,他被幾位男孩逼著拿飯盒、打開水、倒洗腳水,稍有疏忽,便會遭到毆打。
日復一日的折磨下,他選擇用死亡來結束這一切,因為他絕望到,不知該如何面對明天。
我們總是低估孩子的惡,也無法預料自己的孩子,會在學校遭受什么。
河南的李女士,在7歲女兒的眼睛里,發現一些小紙片。
詢問后才知道,這些是班里的男同學塞進去的。
平常人一粒沙子進眼睛都覺得難受,小女孩眼睛里,竟然取出來40多張小紙片。
李女士去找學校要說法,誰知校長回應:
“這是小孩子之間的玩鬧,沒有惡意。”
看過一則采訪,15歲的初三學生小光,坦言班上“有人會強迫其他同學洗襪子、買飯,還會有踢打等行為?!?/p>
但他認為這不算什么,“在老師看來,沒有那么惡劣。”
我們太熟悉管理者的這套邏輯:
將“惡行”模糊成“鬧著玩”,將“侮辱”定義成“開玩笑”,仿佛造成的傷害就不再存在,自然沒有人需要擔責任。
然而事實呢?
書本被撕、水杯里被吐痰、頭發被燒焦、樓梯間被圍堵搞惡作劇、被編造八卦侮辱、被集體孤立……
這些都屬于校園霸凌,都會對一個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離開校園十年,
她的傷口依然沒有愈合
施暴者,可能轉頭就忘記自己的“惡作劇”。
但對于被傷害者,到底多難擺脫陰影?
一位匿名網友曾說:
“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間我被他們毆打的教室中,他們欺凌完我順利離開。
只有我,被無盡的恐懼困在里面,十五年都沒有走出來?!?/p>
傷口會愈合,但那份恐懼和無助感,哪怕時隔多年,依舊會緊緊攫住他們的心臟。
“假白富美”、“蕩婦”、“性工作者”,這些是同學們給王晶晶貼的標簽。
起因是有同學打碎王晶晶的茶杯,她的同桌開玩笑說:
“王晶晶的茶杯要三百萬,你們慘了?!?/p>
經由他人的添油加醋,這件小事變成:
王晶晶拒絕賠償,用自己“三百萬的茶杯”刁難同學。
王晶晶試圖解釋,卻仿佛豎起了一個靶子,句句被曲解,字字被攻擊。
一場校園狂歡開始,一盆盆臟水向她潑去。
她整過牙齒,便被侮辱是“整容怪”;
她說舅舅做生意,便被嘲“穿衣那么廉價,還裝有錢人”;
她澄清“我又不缺男朋友,不會暗戀他的”,被造謠是“賣淫,男朋友不間斷”。
謠言瘋傳,沒有人在乎真相。
人人自詡正義者,辱罵她,成為一種校園流行。
有學姐特意跑來,不由分說地,扇了她十幾個耳光。
有男生假裝是愛慕者,從被全校孤立的她那里,騙到穿內衣的不雅照,轉頭就發到了校園貼吧里。
被校園暴力圍剿的王晶晶,吞下40??挂钟羲幬?,卻被父親救下。
誰知施暴者絲毫不反思,還諷刺道:
“這招太老套了,有本事真的去死啊!”
結婚生子后,王晶晶將15年前的校園霸凌者蔣某告上了法庭。
歷經十年的取證和糾纏,最終,蔣某被判拘役3個月。
但那場校園暴力的傷害,早已無法挽回。
曾經班級前五的尖子生王晶晶,退了學,復讀后上了個專科,人生軌跡就此改變。
在最美好的年紀,她得了抑郁癥,整日恐懼、失眠,與自殺的念頭對抗。
有人問王晶晶:
“十年后維權有什么意義?換不來你的青春,也換不來你的班級前五名。”
她說:
“告訴全世界,校園欺凌是錯的。
告訴家長和學校,你們應該懲罰作惡者,保護受傷的孩子。
告訴校園欺凌的受害者,要強大,而不是自我放棄?!?/strong>
在痛苦的漩渦里掙扎十年,她終于鼓起勇氣,為那個被傷害的自己伸張正義。
社交平臺上,還有太多的“王晶晶”,背負著校園暴力那道未曾愈合的傷口:
有人夢里都是恐懼:
“初中時穿衣服土,被同學們嘲笑、毆打。
現在夢里我總是夢見他們打我的場景,每次都會被嚇哭?!?/p>
有人變得自卑、封閉:
“因為臉上有小雀斑,被稱為麻子臉,全班沒人跟我說話。
體育課總是坐在角落發呆,運動會自己站在操場中間,打掃完衛生發現書包被鎖在教室……
總之,還是長大了,還是自卑。”
有人因此退學,遺憾終生:
“校園暴力沒解決,就灰溜溜地逃走退學了。父母和老師的態度都是你不惹別人,別人怎么會霸凌你呢。
退學之后一蹶不振,不敢社交,不敢和人對視。因為沒有學歷,找不到好工作,學東西也很慢,覺得人生沒有希望。”
被霸凌的孩子們,出路到底在哪里?
冷漠,是欺凌的幫兇
總有人很不解:為什么被欺凌的孩子,選擇自殺也不向老師、家長尋求幫助?
其實,他們并非沒有求助。
但他們等來的,往往是失望:
“同學之間開玩笑的,為什么這么小題大做?”
“他們為什么不去打別人,偏要打你呀?”
當被霸凌的孩子多次求助失敗時,便會變得“習得性無助”。
他們會陷入孤立無援的絕望中,不再尋求幫助,并將所有原因歸結于自己。
他們如同墜入深不透光的海底,窒息又恐懼。
然而,一束微光的出現,就能驅逐黑暗,避免悲劇發生。
這束微光,可以是父母的守護。
是一位媽媽拒絕息事寧人,堅定為兒子爭一句道歉:
一個上小學的男孩,在上廁所時,被同班同學將有廁紙、尿液的垃圾筐扔下來。
男孩滿臉污穢,哭著進行自我清理,而施暴者見狀,“哈哈哈”一陣嘲笑跑走了。
當晚母親察覺到兒子的異常,才得知事情的經過。
然而,老師給出的態度卻是:“孩子間的過分玩笑”、“大事化小吧”。
母親沒有放棄,她寫下長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
母親嚴厲控訴兒子就讀的中關村某重點小學,對霸凌行為置之不理,堅定維護孩子的自尊。
長文引發輿論風波,校方最終只得嚴肅處理此事。
或許若干年后,男孩回憶起校園暴力的陰影,會因為母親的勇敢,而減少幾分痛苦。
這束微光,可以是同學間的幫助。
是一個女孩,在所有人孤立同學時,毅然牽起她的手:
豆瓣上有一個溫暖的帖子,“收到了當初在校園暴力中保護過的女孩的婚禮請柬”。
樓主初中時,一位女孩被其他同學霸凌孤立。
她與被霸凌的女生并不熟悉,卻因為一腔正義感,在班里所有人都沉默的情況下保護當事女生。
逆著所有人的冷漠,樓主堅持和女孩一起上下學,想辦法幫她換座位等。
畢業后她們基本沒了交集,但這份小時候的行俠仗義,卻被對方記了十幾年。
一點正義和勇敢,就可能讓故事擁有不一樣的結局。
這束微光,可以是社會的態度。
是所有人,對霸凌者的訓斥,對受害者的溫暖和鼓勵:
有一個現象,網絡上校園暴力的施暴視頻,絕大部分的拍攝者,是施暴者自己。
冒著被發現的風險也要發布,是因為他們喜歡施暴行為被觀看——
欺凌他人,會讓他誤以為是自己力量感的證明。
如果有人去制止,去嚴厲抨擊,將會降低他們的興趣。
看過一則溫暖的視頻,是國外的一次街頭實驗。
幾個孩子扮演施暴者,用言語侮辱另一個小一些的女孩。
聽到有人抨擊女孩的外貌:“你太需要化妝來拯救你的長相了?!?/p>
路人直接懟道:
“不,她不需要。難道你希望別人也這樣對你嗎?”
聽到有人指責女孩的愛好:“同學們都說你是個怪物,因為你只會讀書。”
有壯漢開口訓斥:“不要騷擾她,你們太惡劣了。”
并對被欺凌的女孩說:“乖孩子,你就好好讀你的書?!?/strong>
沒有人縱容這場暴力,所有人都向女孩施以善意。
一位阿姨將女孩攬到一邊,夸她的書包可愛,安撫她的自尊心。
一位爺爺拿出口琴,給小女孩吹奏歌曲緩解情緒。
有數據顯示,至少三分之一的孩子,會在校園受到欺凌。
而對校園暴力的忽視和縱容,是施暴者肆意作惡的庇護所,也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如果黑暗容易滋生罪惡,那請讓我們一起,擴大光的范圍。
“誰能阻止霸凌?我們所有人都可以!”
別將肢體暴力,等同于“小打小鬧”;
別將人格侮辱,等同于“開個玩笑”;
別用一句“熊孩子”,抹掉所有該被嚴懲的罪行!
愿再沒有父母,需要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
愿所有小孩,都能在愛的世界里,安然長大。
◢往期內容 查看更多精彩◣
今年最好的女性電影,是一群硬漢演的
時隔14年,張譯的“兒子”找回來了,但更悲劇的一幕發生了....
25歲鹿道森投海自殺:你只看到那5千字遺書,卻不知道他最后一條轉賬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