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觀察者網報道,在當地時間6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聲明稱,即日起美國企業進口來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越南四國的光伏組件等產品將全部免稅。這一免稅期將會持續24個月。而這一政策出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美國當前面臨的能源危機狀況。
事實上與這一政策并行的,還有美國政府對中國太陽能面板產品征收的懲罰性關稅。美方顯然希望通過扶持東南亞與美國本土光伏產業的方式,排擠中國的光伏產業。此前美國政府為了搶奪中國光伏產品的市場,甚至不惜啟用了“國防生產法”,幫助美國國內公司盡快生產滿足需求的太陽能面板和組件。在美國政府的構想中,東南亞光伏產業主要生產配件,而美國本土光伏產業主要負責組裝。如此“東南亞+美國”的組合拳便能夠徹底擊倒中國的光伏產業。
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不僅僅是美國本土的光伏產業沒能發展起來,中國的光伏在美國的制裁之下,反而是發展得越來越好。問題最先出在東南亞光伏產業這一環節上。東南亞國家當前并不具備生產太陽能面板所需要的技術和能力。而為了滿足美國進口的需要,東南亞國家的廠商便不得不尋求與中國光伏企業進行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
有一部分是中國企業提供技術投資建廠,更有東南亞企業直接將中國生產好的商品先運到自己的廠里,然后貼個牌,中國光伏產品便搖身一變成了東南亞光伏產品,從而獲得了出口美國的資格。
這一下,美國本土光伏企業不干了。畢竟以美國光伏產業規模來說,顯然無法在“低關稅”的環境下與中國光伏產品直接競爭的。于是乎美國企業便要求美國商務部對這些出口中國“貼牌”產品的東南亞企業進行制裁。最終美國商務部判定,所有來自于中國的光伏“貼牌”產品都將被征收懲罰性關稅。
正所謂按下了葫蘆起了瓢,讓美國政府沒想到的是,美國光伏組裝企業又不愿意了。原來在美國實施了懲罰性關稅措施之后,光伏面板產品進口數量直線下跌,而美國本土太陽能面板生產企業又無法實現快速增產,直接導致上游的組網公司全面失去了業務。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的數據顯示,自今年3月以來,美國有超過308個太陽能組網項目因為面板不足被迫下馬。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拜登才不得不再次拿出了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零關稅”的政策,重新激活美國光伏面板進口,以滿足美國光伏上游企業的業務開展。可以預見的是,中國的光伏產品定然會再一次以“貼牌”的形式出現在美國的土地之上。
實際上發生在光伏產業的問題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罷了。諸如中美貿易戰中,中國商品遭遇制裁之后轉而通過東盟國家出口美國;以及美國制裁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后,俄羅斯石油通過中國印度轉手出口美歐等等諸如此類的情況更是數不勝數。回到光伏產業上來,根據我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我國光伏組件產量已經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產品出口總額更是超過了280億美元。顯然在光伏產業的競爭上,美國恐怕已經很難趕上中國的腳步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