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三艘航母基本上確認是常規動力,這時候就有人會問,我國從2012年擁有第一艘航母以來,科技已經進步10年了,為什么航母還是常規動力。
核動力在潛艇上的技術已經爐火純青了,只要把核潛艇的核動力裝置擴大幾倍用到航母上不就行了?
事實上,核動力比想象的難造!
目前人類制造的所有核動力裝置都是核裂變,目前還沒有核聚變動力裝置。
核裂變動力裝置的原理想必大家都能明白,就是通過易裂變元素的質量虧損釋放的能量燒開水。通過水的沸騰做功,通過水的做功可以發電,也可以推動齒輪轉動。
最好制造的核動力裝置就是核動力電池,直接通過核能釋放的能量轉換為電能為設備提供動力。這種電池一般不處理輻射問題,所以也是最簡單的核動力設備。
但是由于輻射問題無法解決,這種核動力電池一般不能用在民用或者軍事上,往往都是在太空探索時裝配到星際探測器上,比如旅行者一號和二號使用的都是核動力電池。
我國核潛艇使用的就是核動力設備,但是潛艇一般在水下,對動力的要求并不高,而且核潛艇需要考慮到降噪問題,所以在核潛艇上的核動力一般功率比較小。
功率小的優點就是比較容易制造吸收核輻射的隔離墻。
但是一旦將核潛艇上的核動力用到航母上就不行了。
因為核動力航母的噸位基本上在10萬噸上下。而且航母對速度還有一定的要求,這就使得核動力裝置造得十分巨大,這樣才能輸出足夠的動力推動航母。
所以核動力航母的一個問題就是解決大規模核裂變裝置的降溫和防輻射問題。
有人會說,這個問題十分好解決,只需參照核電站就行。
核電站的路基反應堆可以產生1600兆瓦的電力,而航母的反應堆比核電站小得多。核電站怎么處理輻射和降溫問題,就直接參考就行。
但是航母是在海上行進的,肯定會出現海面風浪的情況。航母一旦顛簸就會對反應堆造成致命的威脅。
所以航母上的反應堆克服顛簸問題,但又得保證動力的輸出,這就十分考驗反應堆的組件材料。
我們知道,核裂變反應堆內有個控制棒,控制反應堆的進程。而控制棒一般是依靠重力保持直立狀態的。一般反應堆發生搖晃,就會保證控制棒擺動,造成反應堆進程紊亂,甚至出現爆炸。
所以一般地震時,核電站在保證降溫裝置的電力供應下,其他裝置就得斷電,謹防控制棒搖擺。
而航母在海上行進,搖擺是常態,如果要減少控制棒的搖擺帶來的副作用,就得縮小反應堆內體積。
另外反應堆體積的縮小還不能影響動力的輸出,所以核動力航母的反應堆所用的鈾濃縮濃度比核電站高得多。
另外由于反應堆體積的縮小,這就會導致反應堆組件材料的單位面積承受的沖擊力成倍增加。
核反應會釋放大量的中子,中子不帶電,所以無法用電磁圈束縛中子的運動軌跡。這樣一來就會導致中子橫沖亂撞,所以反應堆內還得配備一個中子防護罩。
中子防護罩也是一個極其難以克服的問題,核動力潛艇的反應堆十分小,所以中子防護罩還比較容易解決,但是航母反應堆功率強勁,核裂變過程中釋放的中子也會成倍增加,所以中子防護罩就得十分堅固。
這個問題并不好解決,目前人類的可控核聚變裝置基本上都是托卡馬克裝置,但是依舊無法約束中子,導致中子在核聚變裝置內亂撞,可控核聚變裝置不能開機時間太長也是為了防止中子的破壞。
所以核動力反應堆最核心的技術難點就是材料問題,必須得制造比普通反應堆強度更高的核組件才行。
而材料科學一直都是我國的弱項。比如航空發動機的散熱葉片就需要十分有技術含量的特制材料,由于我國的材料科學的落后,也導致了航空發動機的相對落后。
我國的航母如果要裝配核動力,就得要求我國在材料科學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材料科學也是限制我國核動力航母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