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哥涅夫/文
近日召開的浙江第十五次黨代會,對全省11個地市提出了新的定位目標:
唱好杭甬“雙城記”,培育國家中心城市,推動寧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紹興融杭聯甬打造網絡大城市。
支持溫州提升“全省第三極”功能,支持臺州創建民營經濟示范城市。
支持嘉興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湖州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共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支持金華高水平建設內陸開放樞紐中心城市、衢州創新省際合作建設四省邊際中心城市、麗水創建革命老區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
雖說這些目標中,大多數字眼都是各地黨代會的熱詞,省里只是再次強調,但意義還是有所不同。何況像這樣在五年一次的省級黨代會上,給每個地市定位的情況更是少見。
它既是對各地發展方向的肯定,也將助力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其中有幾個城市的最新定位和排序變化,或將影響浙江今后的區域格局。
杭甬:競爭國中“雙保險”
攤開浙江的地圖,杭紹甬城市帶就像浙江的一道經濟脊梁。其地位猶如滬寧線之于江蘇、廣深線之于廣東。而位于該城市帶兩端的杭州、寧波,作為省內“雙核”,更是肩負著為浙江奪取國家中心城市的重任。

目前,全國共有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9座國家中心城市。雖然自2018年西安入圍“國中”后,這個名單已經4年沒有擴容了,國家也從未明確表態是否還有第十座國中,但仍架不住各地競逐“國中”的熱情。
據統計,在杭甬之前,已有沈陽、長沙、南京、長春、昆明、南昌、烏魯木齊等10多個城市明確提出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其中不乏濟南與青島、福州與廈門這樣“雙保險”的組合。
不過從實際來看,真正有實力爭奪國中的,還是省會,另一個更像是陪跑。最明顯的就是山東,省會濟南已經連續三次在官方報告中明確提及“國家中心城市”了,而青島的定位則被調整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這跟浙江非常相似。可以預見,未來浙江“培育國家中心城市”的重任將主要落在杭州身上,而寧波則攜手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當然,無論是寧波,還是杭州,面臨的競爭壓力都不小。其中寧波需要直面青島這個勁敵,而杭州面前更是有濟南、沈陽、福建等一堆信心滿滿、志在必得的競爭者。
特別是沈陽,去年底發布的《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21-2035年)》中鄭重提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沈陽筑牢安全底線、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要求,是沈陽引領東北地區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可見,在沈陽眼里,能否晉級國中,關系的不只是一城得失,而是遼寧乃至整個東北的長遠發展。
而這就更加需要杭甬兄弟齊心,唱好雙城記。它不僅影響杭甬參與全國城市競賽的前景,更關乎浙江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最終能走多遠。
溫州:“第三極”獲再確認
說起浙江區域版圖格局的演變,從最早的三足鼎立,到后來四大都市區,再到如今被頻頻提起的杭甬雙城記,其中最大的變化莫過于溫州實力地位的下降。

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發源地,溫州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八十九年代曾經風頭無量,名氣甚至蓋過杭州和寧波。
但進入21世紀后,富起來的溫州人紛紛轉向地產和金融,以致人們一說起溫州,首先想到的便是溫州炒房團。而各種由擔保、互保、甚至聯保吹起的民間借貸泡沫,更是在2011年的秋天,引發了震動全國的金融爆雷潮。
之后的一段時期,對于溫州來說是艱難的。一方面,作為浙江鐵三角之一的溫州,跟杭甬的差距持續拉大。2000年時,溫州GDP分別是杭州的接近60%,寧波的72%,但到了去年,這個比例已下降到40%出頭和52%。以至于就連傳統上一直屬于溫州都市圈成員的臺州,也被劃進了寧波都市區。
另一方面,身后的紹興、嘉興等城市則紛紛追趕了上來。其中嘉興和溫州都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到“2025年GDP破萬億”的目標,追趕挑戰的意味明顯。

“浙江第三城”要易主了嗎? 各方猜測之際,浙江再次明確提出,支持溫州提升“全省第三極”功能,無疑是給溫州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
事實上,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溫州城建開始脫胎換骨,產業轉型也有了起色,在熬過了2013年的至暗時刻后,溫州經濟復蘇反彈跡象明顯。不僅保住了浙江省內“第三城”的位置,GDP重新拉開與第四名紹興的差距,而且成功重返全國30強之列。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52家)也與省會杭州(53家)不分伯仲。

更重要的是,溫州的區位是省內其他城市沒法取代的。浙江要想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就不可能缺了浙南這塊拼圖。而溫州作為浙南閩北的核心城市,幫助它壯大起來,不僅可以帶動省內兄弟城市,還將助力整個海西城市群的發展。
所以短期來看,溫州的“全省第三極”地位只會加強不會削弱,無人可以挑戰。
嘉湖:城市組團首次單列
杭甬溫都有了自己的明確定位,那么其他城市在建設目標上,有沒有一些新的變化,或者說要承擔起新的任務呢?
這次,浙江黨代會不僅梳理了每個地市的定位、目標,還對其進行了重新排列組合,劃分出四大城市組團。對比之前的四大都市區,其中最大的變化是把嘉興、湖州單拎了出來。
過去,人們多習慣于將杭嘉湖并稱,而嘉興湖州更多時候是作為杭州都市圈的組成部分出現的。
但最近兩年,毗鄰區域先行一體化的概念開始流行。浙江先后確定了嘉湖、杭嘉、杭紹等五大重點區域一體化合作先行區,并印發了具體的建設方案。而此次將嘉湖作為城市組團單列,“共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也是延續了之前的思路。

比較受人關注的是,這個城市組團被排在了金衢麗前面,要知道金華是浙江傳統的四大都市區之一,地位一直高于嘉興。而嘉興“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也是前所未有的,它與嘉興這幾年的快速發展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的紅利。
作為浙江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的“橋頭堡”,嘉興憑借區位優勢,經濟總量連年邁上新臺階。在2019年超過臺州后,嘉興迅速拉開和臺州、金華這一梯隊的差距,表現出追趕紹興、溫州的趨勢。
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嘉興擁有了三線城市少有的人口吸引力。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嘉興常住人口總量已經超過紹興。過去幾年,嘉興每年的新增人口,不僅在省內穩居第三,僅次于杭甬,即便放在全國,也可以比肩許多省會。比如2021年,嘉興常住人口增長了10.5萬,數量高于南京、福州、濟南、廣州等大城市,可謂成績卓越。

人口的不斷涌入,反過來又強化了嘉興的城市競爭力。可以說,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繼續推進,通蘇嘉甬高鐵等重大基建利好的不斷落地,嘉興正在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城市明星。而百花齊放的浙江,綜合實力也將更上層樓。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