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馬行空
編輯:Mark
出品:紅色星際(ID:redplanx)
頭圖:輔助駕駛車輛圖片
歡迎各位收看“晚上9點半”節目,非正式的線上討論會,特別出格的內容,會自動省略,以下是部分的分享內容。
天:我先講一下ADAS市場,從滲透率來說,已經到了一個快速提升的階段,無論從市場容量,還是增速都不用再討論了,更多的是選擇什么樣的企業進行投資。
我認為選擇ADAS公司會有幾個標準,或者說幾個維度。
第一個是技術平臺在芯片方面的選擇,在這方面,我覺得ADAS最后的走向可能會類似于手機,電腦這些。
芯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后面拿定點,以及量產的競爭力,如果選擇一個低算力的產品,沒有高算力的,那基本上就只能做十幾萬價位的車,當然這個價位的量非常大,但可能車企會左摳右摳,利潤率比較薄。
還有一個,就是車企對產品的要求會非常高的,因為它又便宜,量又大,量一上去的話,就會使你這個產品的瑕疵放大很多。我個人認為,低算力的還是在TDA4這個計算平臺上面做比較好。
當然還要優化做的比較好,因為像有的廠家TDA4的8TOPS算力,他可能只能用到1~2TOPS;如果能優化好,能用到5~6TOPS,那就是非常棒的一個產品。這樣的話,它在性能上面會有很大的一個競爭力。
高算力的話,目前我覺得還是高通和英偉達,至于其他的芯片,有的廠家還有用安霸的,我判斷可能從路徑上來說的話,其它芯片可能還不會占據主流。
所以,我首先會看他們的輔助駕駛會不會有這兩個平臺,在這兩個平臺上他們的算法,優化的怎么樣,這是第一個維度。
第二個,很現實,就是看它的定點,因為ADAS它可能跟L4級公司不一樣,現在整個行業已經到了兌現業績的一個階段,而且估值都挺高。
從投資角度看,這么高的估值,投資人肯定不會再去投一個畫餅的企業,不過話說回來,好像也沒有什么餅可畫了。
定點也分好幾點,第一個看他定點的這個企業,整體的一個增長情況。
第二個看它這個定點,是不是平臺性的車,定點到一個平臺上面,他可以先做一個車型,然后擴展到整個平臺的車型,還是說他單獨做一個車型的定點。
最后反正就是切蛋糕,這個區別還是挺大的。
像某車企的話,他一個車型可能會搞好幾個供應商,有的時候會有兩個供應商來同時搞軟件和硬件,它一個ADAS功能,拆成好幾個部分,行車、泊車等,能拆的都拆開。
單車的價值以及定點單子的可拓展性非常重要。
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他的合作伙伴,因為ADAS現在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做硬件的,還有就是不做硬件的,做硬件的主要看它的代工廠的制造能力,或者說他自己制造,因為車規的產品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
如果跟一些代工廠合作的話,特別是那種大廠,我了解到,他們溝通起來不會特別順暢,或者說ADAS企業提的一些要求,代工廠并不一定能夠完全滿足,如果說這個ADAS企業的檢測能力不夠,或者他現場協調能力不夠,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如果只做軟件的話,就要看域控制器的合作伙伴,因為國內的話,像一些上市的Tier 1,他們在軟件這塊是比較弱的,肯定需要一個軟件合作伙伴去共同開拓市場。
這個也要看他跟哪家合作,是只綁定一家,還是和多家合作?
我覺得主要是這三個維度,一個是技術平臺,第二是定點,第三個是合作伙伴。
產品方面我會關注兩點,第一點會看它的測試報告,每一版測試報告進步的速度,算法迭代的速度,如果我們再往下挖,其實可以看到它下面性能指標帶來的背后是什么?
它整個數據系統的更新速度,怎么去采集數據,以及整個數據的工具鏈是不是自動化的。
還有一個就是看底層軟件的迭代,最好它的軟件本身也是面向服務的,是分層的,這樣它在應用層改的話,底層架構是不用改的,這樣效率會比較高,而且最后移植到不同平臺的時候,效率也會比較高。
還有一個點,是它的功能安全是怎么控制的。
馬:我講一下ADAS行業的發展格局,首先我們想一下終點是什么樣子的,ADAS現在是一個輔助駕駛,未來它肯定會變成自動駕駛,那個時候的話,我們可以把汽車定義成一個車載電腦。
目前的話,大家都提L2+、L2.9、L2.999,大家不敢提L3,我覺得肯定不都是法律法規(的問題),就是技術還沒到那個水平,大家不敢提,因為提了之后就要出事。
目前很多廠家還是在著力把L0到L2的功能做好,用戶體驗去做好。比如說ACC,這個前面有個雪糕桶,你能不能看到?好多車其實是看不到的,它會往上撞的,包括之前一些側翻的車。
我們回過頭來看,對于L0~L2的公司,EyeQ4是能夠打天下的,價格也比較便宜,雖然很多廠家也做這個,像國內的Tier 1公司,其實做的并不會比Mobileye好。
L2+的話,現在其實是撲朔迷離的,大家可能都處于一個PPT階段,數量比較大的像華為、百度,數量小點的像**等都在做,現在都是說即將量產,但并沒有做到一個能讓大家看到的水平。
Demo就不用看了,現在整個L2+這塊其實是有點看不清楚的,我相信再過半年一年,等到這些車大規模的亮相,各種事故都出來了,大家就能知道誰比較厲害,現在的確不好判斷。
這是關于ADAS的發展趨勢。
然后說一下市場,這個的確有點廣,我主要按軟件、硬件還有系統、Tire1去講這個市場。
首先做硬件的話,現在路線還是非常清晰的,因為很多新勢力,本身沒有太大的能力做硬件,這時候硬件供應商可以很快的切到這個賽道里面,比較典型的像德賽,它會占據很好一個身位,同時在這里面它會通過大量的產品制造拿到很強的供應鏈話語權,這個會讓他在以后的道路上走的很遠。
關于軟件這塊,就是要不停拿訂單,拿訂單的目的就是把供應鏈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上,把這些關鍵供應商的產能全部鎖住,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戰略。
目前階段,我不是特別看好算法供應商,因為算法這東西,主機廠不太可能會交給某一家公司全盤把握,要么是跟你合作開公司,比如跟Momenta搞合資,要么是直接把你買掉或者投資等等。
對系統供應商的話,我認為,如果戰略定力很強,能把軟硬件做好、系統做好,甚至說以后車企不要你,你可以自己造車,像華為。
那就比較厲害,這種企業如果有錢,那么他只需要不停地去夯實自己的基礎和能力,前期可能會讓利,讓車企那邊多賺一點。但如果是沒錢的話就比較尷尬,這樣就只能跟算法公司一樣,走合并或者被收購的路。
這一切假設都是基于我覺得目前L2+能優化得比較好。
H:對,確實是這樣。現在總體看,ADAS的介入可能很快,接受度也很快,但大家還是很謹慎,這個東西如果最終消費者不買單,車企就開始變得謹慎,打開率如果不高的話,那車企就開始反向思考這事情到底該怎么弄。
這個反饋會直接傳導給主機廠。
關于芯片那塊的話,我有一個問題,為什么感覺芯片這個選擇非常重要?
天:這個跟整個生態有關,你開發的工具鏈,你開發的人員,比如說某個芯片用的多,市面上人才就會越多,在這個上面做算法的優化,效率可能會越來越高。
我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比如說低算力平臺本身就很難用,很難優化,如果說這個公司沒有一個非常強的中間件平臺,可以自動或者半自動的優化調度整個算力的話,完全依靠人來設定一些參數,來分配這個資源,那相當于這個經驗就只存在于幾個核心程序員的腦子里,迭代起來就很難。
如果說大家都用某個芯片,這些人員流動影響就會很小,你去外面找一個人,也能很快上手。
比如說你用的是安霸,本來用的人少,如果人走了,你招一個TDA4的人來,他會直接懵掉的。
從一個平臺來說,這個時間成本很大,人工那些我們都不說了,據我了解,企業換平臺,至少得大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把整個代碼給遷移過去,這還不算后面優化的事情。如果說換一個平臺,他要真把這個平臺上的量產產品移到另外一個平臺上,有可能得一年多的時間。
H:其實對車企來講,他也想一致性,不想老是換來換去。
天:其實還有一個因素,芯片這個東西很貴,也很高精尖,但是相對來說又很脆弱,因為它需要不斷的高資本支出來維持不斷的迭代,如果說用的人少,就沒辦法形成正反饋。
從投資的角度(來講),大家可以支持你一代和兩代芯片,如果兩代芯片你最后沒干出個什么東西來,那大家可能真的就退縮了,投資者也不敢再繼續賭了。
前兩天不是有那個消息嗎?說***和某個芯片商掰了,***相當于又要重新搞一個平臺。
馬:我感覺有些主機廠思路就比較扯,他自己沒有集成能力,然后把硬件軟件拆得那么散,再讓集成商去拼起來,那這個算力肯定不夠,別說16TOPS,估計給他50TOPS都不夠。
H:這就是傳統主機廠的思路,我把所有東西打碎以后我就掌握主動權了,我想用誰的就用誰的,結果他不知道系統協調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有時候根本都協調不了。
行:我接著前面那個芯片的話題聊一下,因為我是做技術的,對這個還比較感同身受一點。整體來說我覺得芯片不僅是硬件,更重要的,它其實是一個生態。整個生態不夠好的話,宣稱自己有多高的TOPS,其實也并不好用。
我有一個問題,關于合作伙伴的問題,有一些(公司)他可能會選比較少的合作伙伴,有些會比較多,比如說同樣一個東西、同樣一件事情,選擇一個或多個合作伙伴的話,他們各自的優劣大概是個什么樣子?
我理解如果對同樣一個事情選擇多個供應商的話,比如說集成,你的適配兼容性可能也是一件需要考慮的事情,因為你選擇的多,需要去兼容各家的產品,那整個的效果會怎么樣?
天:我覺得關鍵是看他的一個思路是什么,他選擇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說現在有一家算法公司,跟德賽玩得很好,跟經緯也玩得很好,跟東軟也好,他們有什么項目都第一時間想拉著我去,那我覺得很好,說明他們都愿意優先跟你合作。
如果說他跟一家合作一個項目,沒有延續性,之后又只能去找另外一家,這說明他跟別人的合作在磨合方面肯定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當然這個可能也是多方面的原因。
行:關于高精地圖,我首先拋出一個觀點,自動駕駛是不是需要高精地圖,或者說需要什么樣的高精地圖。
我和行業內很多朋友交流過,大家普遍的認知,一般高級別的可能需要,至少在中國當前的環境下還是需要的。
現在這個高精地圖都存在哪些問題?
大家都知道現在高精地圖成本過高,不管是采集,還是后面的維護成本都很高,另外的話,它鮮度比較低,沒法做到很快的一個更新。這是我理解的現在高精地圖很難鋪開,或者說大家用起來覺得不是那么順手的兩個痛點。
那高精地圖怎么做呢,涉及到幾個不同的方向。
首先聊一下傳統圖商,在國內的話,大家對于底圖的構建會采用集中式的一個方法進行采集。
所謂的集中式就是用很高精的一個設備,很高精的一個慣導,很高精的一個Lidar,像RIEGL這樣設備,價格可能會上千萬,然后在全國各個地方進行大面積采集,因為設備本身精度就很高,把這個采集的結果做一個離線處理,這個是集中式的一個構建。
構建完以后,一般都會采用一個眾包的方法進行底圖更新,這個是圖商采用的一個方法,但是關于怎么采用眾包或者采用怎么樣的眾包,可能各家圖商稍微有一些差別,但整體來說都會采用一些后裝的設備來做。
但眾包模式對于下游的主機廠來說,它的精度是不是夠,就要打一個疑問。
關于主機廠方面,目前來看,大部分還是找圖商合作或者找圖商買底圖,但是比較有能力的一些主機廠,他們會利用自身身上的一個自動駕駛能力,去做底圖的技術更新。
比較典型的像小鵬,他雖然和高德合作,會用高德的地圖,但是他們自己也在搭建地圖更新產業鏈,用自己車上的自動駕駛能力來做更新,而且并不會把相關數據回傳給圖商。
關于這一點,可能很多人也會想,為什么不做一個雙方的合作,把數據給圖商,讓圖商來做這個事兒。我個人的理解,對一個公司來說,它最重要的資產可能是數據,而不是說所謂的算法這樣一些東西。
如果了解主機廠對數據的采集或回傳環節的話,都知道要做好這樣一個數據閉環,就是所謂的下發采集任務,然后把感興趣的東西回傳回來,然后上傳到云端,然后解析存儲這一整套,你要把它做得很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我自己也思考過,圖商和車廠各自有什么樣的優劣勢?比如像圖商的話,我理解他的主要優勢是自身有一套很好的建圖生態。
從某些程度來說地圖還是偏勞動密集型,整個地圖生態的構建還是比較麻煩的。圖商具備成熟的高精地圖生產經驗和產線,是有能力做成一個通用型平臺的。
如果他能夠做成一個通用型平臺的話,就能夠把高精地圖的成本攤得比較薄。
但是圖商也有一些劣勢,我個人覺得大概有這樣幾點,一個是圖商做底圖構建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采用厚重的設備來做更新,鋪開的成本是很高的,因為后期需要保持比較高的一個鮮度,需要運營大量的車隊,或者說和別人合作,這個運營成本相當的高。
如果他做后裝,后裝設備的整個數據的質量肯定是沒有前裝的好,也拿不到那么多好的數據,比如說你前裝IMU,各種GNSS,RTK,Lidar,Camera,反正車上有的你都能拿到,你做后裝的話,很多車是不允許你接入CAN總線,很多東西你都拿不到。
另外,我個人感覺圖商其實對自動駕駛并沒有那么了解,圖商他是做圖的,他有自己的優勢,但是對自動駕駛可能了解或者理解很深刻的人比較少,畢竟高精地圖后續還是服務于自動駕駛上的感知,定位,PnC這樣的一些環節,但是怎么用,以什么樣的規格來用,這是蠻細節的一個事情。
比如說很簡單的一個規格,那個線我怎么定義,是一個點、串還是一個多項式擬合曲線,如果對自動駕駛的下游怎么使用都不是很了解的話,我覺得很難定義的比較好。
再說一下車廠,車廠有一個優勢,他的設備天然就是一個前裝設備,如果他要做地圖或更新地圖的話,從設備層面并沒有額外的投入,因為這些設備本來就是要做自動駕駛的,我可以順便把這些數據用起來,做地圖的一個構建和更新。
他自己又做圖又做自動駕駛的話,特別是全站式的算法研發,他和上下游會協調的比較好,比如說感知,PnC,整個的完備性、協調性和適配性都會做得比較好。
另外,他自己搭建這樣一個數據閉環,如果發現自動駕駛哪些情況不好,他能夠以更高的頻率或者更高的發現力度,來發現高精地圖的一些問題。
當然了,車廠也有一些劣勢,比如說要搭建這樣的一個技術生產線,成本很高,因為這里面涉及到太多細枝末節的事情,要重新開始搭建的話,其實車廠并沒有太多這方面的積累。
還有一個劣勢是成本問題,如果你自建地圖,不管是買了底圖做更新,還是從0到1去構建,一般車廠都是自己用,很難賦能其他車廠。但如果圖商做得好,其他主機廠車輛也可以用的話,能夠把成本攤薄很多。
最后講一個合作,現在主機廠其實也不知道高精地圖到底要哪些要素,一直都在變,大家都知道合作,但是一個事情團隊內合作可能就比較艱難,跨團隊合作相對更難,你要跨公司級別的合作那就難上加難。
本質上來說,我覺得現在自動駕駛公司其實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尤其是下游PnC這些環節,實際上這個地圖要用什么樣的樣式,其實各家公司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他們對規范都有不同的要求。
那這樣就存在一個問題,就圖商來說,我并不知道下游需求是什么,可能公司A說我要這樣一個需求,比如說是簡單一點的車道線,我就想做成一個點串的形式,公司B說不行,你只有點串的話,我的下游PnC沒法用,我要你把車道線做成一個多項式擬合曲線這樣一種形式。
對具體的規格,整個行業都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知,它還在發展過程中,圖商也很難說要把地圖做成什么樣的。但如果車廠自己來做的話,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下游的客戶,理解起來會快很多。
H:因為他是一整套的,眾包的話,有時候你拿不到定位的話,這個圖建起來就很差。你光弄一個眾包,沒有定位,很難搞這個東西。
行:對,建圖其實很大的依賴上就是定位,你定位效果不好,你建了圖也建不好。
空:我稍微講一下自動駕駛,主要講2個方面,第一個是現在的商業模式,大概的還是以地方政府的補貼、買單,扶持訂單為主,但是這樣的訂單會越來越少了。
現在地方政府都是根據你的測試的里程數,還有包括接待或者試乘的人次來衡量你的補貼金額。
但就現在自動駕駛的發展階段,肯定需要政府的補貼和扶持。
第二個是現在自動駕駛公司比較有錢,開始做Robotaxi的商業化運營,嘗試商業化收費。但是這條路其實并不好走,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車輛的維護成本都還很高,運營起來比較麻煩。
另一方面,無論是從智能網聯區的限制方面,還是技術方面,都達不到想到哪里就可以到哪里的地步。歸根結底,Robotaxi如果想要大規模應用的話,還有一個底層技術需要突破,就是規控技術的突破。
說到這里,講一下百度,百度現在在各地大力的推Robotaxi車隊,和他想要去看這一塊的商業價值是有關系的。
他的財報里也放出了訂單量,收入,主要是想讓資本市場看到這一塊的增長空間,它如果能夠繼續把Robotaxi這個事情往下做,我覺得,對整個行業來說是有益的。
最后回到剛剛那個話題,現在L4的公司都慢慢地在其他場景去落地,做Robobus或者是Robotruck這些東西。包括很多的L4公司把目光投向了車企,開始希望跟車企去合作,去做一些短期內可以落地的一些收入。
盡管這些收入都還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它能夠讓資本市場看到你技術落地的可能性,但確實L4公司現在去給車企打工也是有優勢的,因為傳統的做L2的公司可能在感知定位,尤其是在視覺感知這個層面有比較大的一個技術優勢,但是他們在規控這個層面的優勢其實并不大。
現在NOA這樣的功能馬上就要大規模上車了,所以傳統的L2公司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都卡在了技術上,尤其是規控這一塊。
對比L2公司,L4公司更有優勢的就是他們的規控算法,但需要補感知的功課,因為原本的L4公司依靠的感知傳感器是非常冗余的,非常夠用的。
怎么樣在僅有的一些傳感器,甚至一個激光雷達的情況下,讓感知技術棧和PnC結合的更好,這一塊其實是比較大的一個挑戰,車企其實也看得到這一點,就是傳統的L2公司在做NOA功能的時候其實會有點吃力。
強調一句,僅僅是個人淺見,我接著說。
L4公司來做量產項目的話,算法方面可能沒有太大問題,更重要的還是工程能力這一塊。因為做量產項目的話,最考驗的還是工程能力,先是算法再是工程能力。
我們也看到很多L4公司,也在陸續地發布一些車規級傳感器的方案,也在說這個方案的成本可以降低很多,這是在釋放一些信號,向車企釋放信號說我現在的技術可以符合車規了,乘用車的主機廠也可以過來跟我合作,給我一些訂單,盡管這些訂單的金額其實都不會特別的大。
H:怎么講呢?我了解的是算法軟件在主機廠這塊好像并不是很看重。
空:對,在感知這一塊確實是,規控的話,當然這個所謂的NOA用到的規控,其實也還是非常基礎的一些模塊,只是說L4公司有這樣的算法能力,但其實NOA的功能怎么去界定?在什么樣的工況下,車輛可以進入自動駕駛,一直都沒有界定得非常清楚,車企也不準備為此而負責。
接下來可能會有個趨勢,車企開始為這個工況做界定,在某些ODD情況下,車輛出了故障,車企可能會負責。
H:你說是更高階的輔助駕駛那塊嗎?
空:對,更高階的輔助駕駛,不是ACC這些。ODD方面其實高精地圖也是一樣的,車廠需要啥樣的高精地圖我們就弄,都在配合主機廠做ODD那塊。
行:我有一個疑問,為什么規控比較難,我以前覺得難度其實是在感知方面。
空:其實是相對的,感知相對更好實現一些,現在的傳感器的性能都上來了,包括盲區雷達都已經出來兩三年了,所以它對周邊的環境感知都做的挺不錯的,尤其在不計成本的情況下,基本上識別的準確率都有99.999%,但還是會有Corner Cases,只不過這個能力比之前已經提升了很多。
規控難的話,其實有兩個,第一個點是在評判標準上,我們經常說兩個維度,一個是安全性,一個是舒適性,它其實很難去衡量。
第二點是決策規劃的方法論上,大家還沒有完全統一,是寫規則呢還是深度學習呢,這個需要時間去驗證。我知道有些公司還有一些院校,其實也在做這一塊的理論研究,有些公司可能已經先上車了,但是都還有比較大的進步空間。
馬:我再簡單聊一下行泊一體方案,域控方案做的。域控制器現在國內能做的也不太多,可以舉幾個例子,比較好的像華為,它現在可以做到城市輔助駕駛,加上它有跨層的泊車,它都是可以做到的,但它的高階功能應該還沒有OTA,所以這個只能等等看。
小鵬的城區NGP應該是剛激活,特斯拉這些,感覺現在都沒啥聲音,可能大家都在等。
現在可能就小鵬跟華為走得比較靠前,小鵬的城區NGP已經推送了,它的跨樓層泊車中,高精地圖、激光雷達都用上了,他就會跑的比較快。華為這邊他自己實力比較強,軟硬都做,錢也多。
其他公司的話很多人在吹自己,你只要問他,比如做APA的,車道線沒有的情況下他能不能進去,大多數都停不好,大概就這個情況。
H:就APA這塊?
馬:可以展開講講,博世這塊之前是用超聲波來做的,比較簡單,現在有很多人在做視覺融合,本身攝像頭的融合就很難,拼起來之后會有機變,視覺還要再跟超聲波再做一個融合,那就非常難。
H:如何看L4公司做L2+這塊?
馬:關于L2這塊,小公司可能比較吃虧,因為整體的投入,不管是研發人才,基礎設施,還是要造好多存儲器,自己做模擬器,還有工廠,因為產品形態一直在變,各種投入都很大。
而且和主機廠合作這塊,基本都是薄利或者有些項目根本不賺錢,我覺得很考驗這些老板的能力。
目前階段,我覺得L2+很難做好,或者說很遙遠,體驗很難做好,一旦市場出現不符合預期,投資人可能會變得更謹慎。
L4這塊,首先要解決成本問題,Robotaxi現在其實是很難盈利的,但做L2+這塊呢,其實也很難盈利。L2+這塊的量不是幾千,幾萬臺,有的可能都數十萬的量。
這就要求L4公司各方面都要摳得比較細,從研發人員投入,采購量,算力等都需要一分一分的摳,才能保證整個項目有一點盈利或者虧的少一點。
L4做ADAS的話,基本是從一個領域跨界到另一個領域, 公司的組織文化,組織架構,薪資體系都要發生變化,我覺得考驗還是很大的。
關于L2這塊,我補充一下,我覺得只有兩個思路來破解,第一個就是找到新的應用領域,我覺得可以嘗試去干點軍工,順便做點硬件,或者看看能不能用低成本的模式,用到城市的運貨上面,看看行不行。
當然他的能力就需要進一步的向L4的公司去靠攏,我覺得他可能只有靠這個才能真正的掙到錢,而且是掙一大筆錢。
另外一個思路是去做硬件,就像有的廠家一樣,攝像頭自己做,毫米波雷達自己做。但這個東西我覺得也不長久。也可以和主機廠的關系搞得好一點,達成一個長期合作的意向,未來也可以考慮被主機廠投資。
空:我覺得ADAS里面還有幾種類型的企業,一類是芯片企業,比如說地平線,黑芝麻,它為了賣芯片,也可能會搞一套算法,全行業都在用,可能最后成為一個基準,都能在他這個基礎上面去往上優化。
H:對,比如現在很多公司自己做攝像頭,攝像頭+輔助駕駛系統。
空:但是攝像頭有一個問題,就是它的空間太小了,只能實現比較簡單的算法。我知道最近有一個大的攝像頭企業要投一個做ADAS的企業,而且是領投。
他們肯定看到了這個市場的火熱,就想圍繞客戶去拓展,圍繞應用場景去拓展,從做攝像頭拓展到ADAS還是很順其自然的一個思路。
天:現在L4公司的發展趨勢,也是在把傳感器往車規級的方向走,明顯的兩個點,第一個點是激光雷達,都開始用固態激光雷達,禾賽馬上要出一個 AT128車規級的機械式激光雷達,所以都在往車規級方向走,成本也因為這個趨勢在下降。
第二點是在計算平臺方面,有很多的L4公司都開始要用Orin這樣的大算力平臺,最先官宣的都是Orin,這個其實也有助于它的成本下降,還有穩定性的提升。
如果說這樣的一個趨勢往下走的話,我個人覺得L4往后可以往車規前裝量產的方向去走。
要說L4跟L2的優勢在哪里的話,剛剛有一位說得很對,L4公司的這種文化,導致它本身工程能力就很弱,這就考驗這些公司怎么樣在低算力平臺下,在傳感器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能夠去把車輛做量產,對于L4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