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朋友,甘肅張掖河西學院的音樂學院院長王文仁教授的文章。四年前,河西學院的藺海鯤、王文仁兩位教授曾經帶我去拜訪河西走廊上僅存的駱駝客——沙漠中的駱駝客就像大海上的水手——聽到很多動人的故事;在我們離開一個月之后,拜訪到的一位老駱駝客溘然仙逝,又是一段活的歷史從此長眠于地下。
王文仁教授此文記述了我們共同的考察經歷,特此轉發。
駱駝——一個集鼠耳、牛蹄、虎牙、兔唇、龍峰、蛇眼、馬頸、羊臉、猴毛、雞腿、狗腹、豬尾“十二相”卻又“十二不像”的牲靈。駱駝客——趕牲靈的使者。他們與駱駝相伴,毅力堅忍,不忘初心,背負著生存的壓力,穿行在廣袤的戈壁沙漠,推動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為世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濃濃的歷史記憶!
2018年1月28日,筆者一行8人赴民勤訪談河西走廊曾經的駱駝客。遺憾的是,當我們走進98歲高齡的孫德正家時,這位河西走廊最后的駝把式(首席駱駝客)已處在彌留之際……。人之相與,倏忽之間,一些人一些事,不經意間便風流云散。油然生出了一種緊迫感。帶著一種使命,我們隨即走近了曹宗讓老先生,試圖通過他的駱駝客經歷,翻找出一些塵封于黃沙之下被時光掩埋了的碎片,還原出駱駝客一個個平凡的生活場景。
曹宗讓,民勤縣東湖鎮紅英村十社人,若健在,今年該75歲了。
曹老先生是河西走廊往來商貿駝道最后的駱駝客,生前是民勤駱駝客省級傳承人。老先生14歲輟學,小學三年級文化程度。17歲那年,由巴彥淖爾市哈藤套海綜合林場駝隊駝把式盧向前把他引薦給了該林場的廠長馬尚布達萊(蒙古族)。老先生的人生由此與駱駝結緣。
01
放駱駝
放牧駱駝責任重大、辛苦異常。轉場、下堿、扎火針等一系列不乏技術含量的事都要在牧場進行,每件事牧人都需親力親為、有時有節、保質保量地完成。
(1)轉場
牧場有夏場和冬場之分。放牧一年需轉場兩次,春分至清明時節,從冬場轉至夏場,秋分至寒露時節從夏場轉至冬場。
駝隊的駱駝分運輸駝和養殖駝。運輸駝主要由駝客精心挑選出來組鏈跑駝道的騸駝構成。養殖駝指幼駝、母駝和公駝以及退役的騸駝。養殖駝一年轉場兩次。運輸駝因跨秋、冬、春三季跑駝道運輸,只放牧在夏場。
轉場需要備好人和駱駝的必需品。人用的衣物、鋪蓋及食品。夏場放牧要給駱駝配備的食鹽、大黃等輔料,以補充鹽分、清熱消暑;冬場則配料胡麻油、茯茶和豆瓣料,以補充營養、潤腸清肺。
1963年曹宗讓經歷了一次不尋常的轉場。春末夏初,雪融柳綠,曹宗讓放牧的養殖駝要從巴彥淖爾市磴口縣陶生井春場轉至阿拉善盟巴音毛道的夏場,兩場相距近200公里。轉場是個大工程,駝隊的駝客們都會前來幫忙,馬廠長、盧把式也來督查、指導,有轉場經驗的趙文祥、張洪強等人提前出發打前站搭窩鋪,留下曹宗讓和張萬一兩個年輕人趕著駝群前往目的地。行至第五天黃昏時分,西北方突然起了黑風,曹宗讓吼喊著張萬一,兩人快速將駝群趕到附近的一個沙灣,逐一將母駝和小駝羔趕到駝群中間,驅使駱駝相互靠近,將退役的騸駝一一操臥在駝群周圍,兩人把在風口處,依偎在各自騎乘駝的頸下避風,等待著沙塵暴的結束。
許久許久,天昏地暗中,曹宗讓隱隱聽到有人在喊他的名字,將氈衣揭開一道縫,瞇著眼探尋,發現急步而行的舅舅和馬廠長。原來盧向前和馬廠長看到起了黑風,擔心沒有經驗的兩個娃被黑風吹散,近百峰駱駝被吹跑丟失,所以黑風剛起,他倆便騎馬順著以往轉場的路線前來接應。看到兩個小家伙安然無恙,駱駝簇在一起,兩人長出了一口氣,此時天已麻麻亮。
這次轉場,考驗了曹宗讓的智慧,讓馬廠長對他有了新的認識。回到巴音毛道的氈房中,馬廠長用蒙古語大贊曹宗讓:“‘吒嘍子’(小家伙),‘孔觀喃尼’(不錯嘛!好樣的!)!”并建議盧向前將外甥帶在身邊當駝客,跑駝道,使其早日得到鍛煉,成長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駱駝客、駝把式。按規矩,成為一名駱駝客,必須得有三年放牧經歷,要十分熟悉沙漠嚴酷的環境及駱駝的習性。半年后曹宗讓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駱駝客。
(2)養駝羔
母駝隔年產羔,懷胎13個月。產羔時,母駝會離開駝群找一個僻靜之處,以避免同伴打擾,防止被人看見。母駝產羔時,如果有人偷看,它能通過氣味感知到,即使臨產在即,也會忍痛翹望,不愿分娩。了解母駝產羔習性的牧人是不會去偷看的,他們認為偷看駱駝產羔是一種不道德且殘忍的行為,偶有發生也只有初來乍到的新手為滿足好奇而冒失所為,其行為不但不會得逞,還會遭到師父嚴厲的責罵甚至鞭打。這便使我想起,兩年前在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考察期間,努爾古麗(哈薩克族)講述她家百余峰母駝集中產仔時的壯觀場面,筆者提出屆時可否一睹,被她一口回絕。現在想來,當初的想法多有冒犯。
牧人見到新生小駝羔羔已是數小時后或隔夜的事了。他們見到活蹦亂跳的駝寶寶,第一時間關注的是它們的性別,不同性別的駝羔羔,在其成長中各有不尋常的遭遇和使命。如果駝羔羔是一峰健康的母駝,只要駝媽媽奶水充足,便順其自然成長。如果駝羔羔是一峰兒駝(雄駝),定會招來牧人的一番評判。“從小見大,三歲看老。”是前輩們傳下來的古訓。若兒駝羔羔頸、腿粗壯、奔跑有力,樣樣兒好看,性情溫順,則必將是未來跑駝道的“那塊料”,從此它就會得到牧人、駝客的精心喂養、“特殊關照”和“重點培養”。牧人還會根據駝羔羔的習性為它們起名字,乖巧的起名“老實旦”、調皮搗蛋的就叫“賊兒子”“刁地跑”之名。
牧人在閑暇之余喜歡和“黑眼圈”“老實旦”在一起,摟著它們的脖子從頭摸到蹄,捋捋絨毛、捏捏大腿、親親臉蛋、拍拍屁股。像“賊兒子”“刁地跑”之類見人就跑,抓不住,捉不到。小駝羔長到一歲左右便能吃草料了,牧人會為其增添一些營養品——鹽和豆瓣料。喂料時,每逢“老實旦”便會多添一把,“刁地跑”不給也罷!“溫順的駝羔羔和貓貓、狗狗一樣,偏心養大的駝羔羔,身體好,負重量大,和人親近,當人走近它時,會主動用頭蹭人的身體,即便長大了,無論是放牧期間還是運輸途中的短暫休息,它都不會離開人太遠。每每講到這些“駝伴”們,曹宗讓總會瞇瞇著眼、微翹著嘴角、搖晃著頭,就連手勢也會擺成蘭花指,足見他們這些駝客們對駱駝的那份特殊情感。
(3)燙印
燙印就是在駱駝的屁股上燙上記號。沙漠、草原,一望無邊,往往有多家駝群在同一片草地吃草的情況,為了方便辨認,牧人會在小駝羔長到一歲時在其屁股上燙上記號。印記圖案有花形、也有商號屬姓,每家各有不同。曹宗讓放牧的駱駝屬哈藤套海綜合林場,“我的每峰駱駝的屁股上均燙著‘口’字形印記,取‘哈’字的左偏旁。”曹宗讓說。
燙印時將“燙子”(框架式熨斗)燒至一定的溫度,在駱駝屁股一側“烙燙”,直至將毛囊組織破壞,使燙印處不再長駝毛,燙印成為某一駝群駱駝的永久記號。
(4)下堿
下堿就是每隔十天半月把駱駝趕到海子湖(水塘)吃鹽巴,以補充身體必須的鹽分。戈壁沙漠中分布著大小不等的海子,湖水經過夏天的蒸發,海子周邊會形成鹽巴,所以冬場放牧,下堿較容易。夏場在山丘地帶,水源往往是泉水或雪水,少有帶堿的池塘,駱駝不能自然下堿,就得由牧人給其喂一些食鹽。下堿時,將食鹽放在料槽里喂,由于料槽是開放的,那些年幼、體弱的駱駝常常會被排擠,分享不到食鹽,因此,牧人就將食鹽裝在料抽子(嘴兜)里套在駱駝嘴上,兜繩掛在頭上對其下堿。
“駱駝可會使用料抽子了,吃鹽料時將嘴兜摁在地上吃,有的吃完一口,猛的向上揚一下再吃一口。像‘黑眼圈’‘老實蛋’從小加料慣養下的那些駱駝,看到人提著料抽子,就立即跑來把頭伸過來了。”曹宗讓還強調:“駱駝和人一樣,也有人的某些靈性。動物對人的態度往往取決于人對待動物的態度。”人與自然的關系何嘗不是相互給予?
(5)啖駱駝
啖駱駝使用的工具叫“啖子”,為牛角制、鐵質或木質,類似倒著的“水瓢”,瓢把有凹槽或帶孔道。啖駱駝就是用“啖子”給駱駝灌胡麻油。
冬日的戈壁沙漠草木皆枯,盡管駱駝每天都很忙碌,填飽肚子卻不容易,許多駱駝經過一個冬天的煎熬,等到初春時節已被耗得駝峰塌陷,毛色焦黃,體虛病弱,如不及時采取措施,會造成駱駝的大量死亡,為防不測,就必須為那些體弱的駱駝“啖”約500克左右的胡麻油和適量大黃水及茶水,給其潤腸瀉火、補充營養。
啖駱駝有兩種情況:“啖”養殖駝時,需將駱駝先趕進圈場,“啖”時在出口處立一高竿,兩人用橫桿擋在駱駝前腿讓其安靜;一人拿一帶著圈套的高竿,套住駱駝上顎向上頂,迫使駱駝張嘴;一人站在高臺上,將盛有清油的“啖子”塞進駱駝嘴里將清油灌進其咽喉部,等聽到“咕嘟!咕嘟”的吞咽聲后方罷手。“啖”被馴化過的運輸駝(也稱熟駝)時,只需讓其操臥下即可進行,容易完成。“品嘗過清油味道的駱駝,啖清油時乖得很!特別是那些運輸駝,聞到清油味就跑過來了,急著讓人‘啖’,喊一聲‘操’,忙忙就臥下了!”曹宗讓又一次講到駱駝的靈性。
(6)壓駱駝
給騸后的駱駝負重叫壓駱駝,也稱壓駝。騸后一周,無論是燙騸還是抽騸的傷口就基本愈合了。扎騸的駱駝則需要近一個月,陰囊才能脫落,但不影響“騸”后一周的壓駝。壓駝時將裝有沙子的褡褳搭在駱駝背上,用繩索繞駱駝背部、腹部將褡褳捆綁的駱駝身上,讓駱駝不間斷負重。沙子的重量從15公斤逐漸加至50公斤左右。壓駝最短需要12天,長的要1月左右。
壓駱駝期間駝客們要觀察駱駝的負重能力和耐力,經過觀察,能夠判斷出這些被“騸”了的駱駝中,哪些將來能成為合格的運輸駝,哪些只能當交易駝或肉食駝。比如,兩峰載重相同,負重時間相同或走路長短相同的駱駝,容易出汗的就說明其先天體力、耐力不足,未來的命運將是被作為商品交換、或作價買賣、或被屠宰食肉。只有那些負重量大、體力好、耐力強、“吃的苦中苦”的駱駝才能被選中當運輸駝,在此后的日子里將有駝客的經常陪伴和精心照料。
(7)扎針
扎針就是用類似于“錐子”的醫療工具給駱駝治病的一種方式。
駱駝生病的表現,一是鼻孔、嘴唇長水泡或干裂,這是上火的癥狀,駱駝上火了要灌大黃水。二是駱駝毛色變得焦黃且不吃不喝,身體縮成一團,懶得走動,這是病毒癥的表現,除了灌大黃水,還得扎針放血排毒。扎針所用的“錐子”,其針的粗細與牙簽相仿,針尖三角形。扎針有扎火針和扎干針之分,扎火針就是在針尖部纏上棉花,粘上清油點燃,駝客手持帶著火苗的“火針”在駱駝的屁股上、肋骨間隙快速扎針數次,進行放血排毒,火苗起消毒作用。扎干針即錐針用花椒水消毒后,如同扎火針一樣操作,一人扎針,一人隨后用花椒水在被扎針處進行消毒。
扎針時用花椒水、火苗消毒,是那個經濟落后、物資匱乏、缺醫少藥年代的土辦法,方法原始樸素,但這是世代駱駝客不斷實踐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凝結著民間古人的智慧。
(8)收駝毛
收駝毛有兩層含義,一指牧人收集駱駝身上退下來的絨毛;二指駝隊主人每年向牧人收繳每峰駱駝3.5公斤的駝毛。
4月,駱駝開始長針毛(新毛),5月初,首先就看到舊的肘毛(腿毛)被針毛頂脫的跡象,這時牧人會利用上水(給駱駝飲水)的時機,用類似靶子的“爪子”,將每峰駱駝腿上即將脫落的肘毛抓下,集中存放。放駝之時也隨時沿駱駝吃草的路線、區域尋找脫落在野外的駝毛。5月中旬,集中剪肘毛和黍毛(脖頸下面的毛),這需要將駱駝趕至圈場對其一一剪毛。“懷孕的駱駝是不剪黍毛的,將黍毛留著待母駝生下小駝羔羔后用其黍毛暖駝羔羔哩。”曹宗讓說。安身毛(腹、背部的駝毛)和駝峰毛一般不剪,讓其自然脫落,以防剛剪完全身毛,突下暴雨傷及駱駝的命。“民勤的養駝人家,為了多收些駝毛,多賣些錢,一次性剪去安身毛和駝峰毛而遇暴雨將駱駝潎死的教訓多得很!”曹宗讓補充道。
駝毛既是駝隊商貿交易的商品,也是駝隊自給自足、置辦繩索、褡褳、口袋、毛氈、毛毯、帳篷等用品的原材料,更是駝隊、駝客增加經濟收入的直接來源之一。所以,收駝毛這項工作,無論是駝隊主人還是牧人都很重視,很是上心。
(9)騸駱駝
“騸”即閹割。入冬以后駱駝開始發情,三歲左右的兒駝(公駝)便開始青春騷動了。騸駱駝就是對絕大多數兒駝進行閹割手術,被“騸”了的兒駝也稱騸駝,極少數不做“騸”的兒駝稱公駝(種駝),留下繁殖后代,騸駝是商貿運輸的主力軍即運輸駝。
騸駱駝有某種儀式感。首先要選擇黃道吉日,在糞場、圈場附近選擇具體的做“騸”地點,做“騸”時現場不得有女性。其次要在做“騸”地點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點燃柴火,上面堆放或干枯或鮮活的柏樹枝葉,增加煙氣量和濃度,以驅趕蚊蠅、昆蟲。河西走廊一帶的民眾,對于柏樹枝葉燃燒產生的煙氣有自己特殊的理解。在祭天地、敬神靈儀式中“敬香”“上香”,一般用柏樹枝葉生煙。傳說只有柏樹枝葉的特殊煙香氣才能帶著凡人的某種夙愿直通上蒼,禱告神靈,以實現愿望。騸駱駝點燃柏樹枝葉生煙,自然是祈禱被“騸”后的駱駝能夠早日康復。再次是熬制花椒水,為做“騸”的工具、用品消毒。最后便是騸駱駝了。
煽駱駝時,需要把駱駝五花大綁,多人摁住,由做“騸”經驗豐富的駝把式實施,大體有三種騸法,燙騸,抽騸,扎騸。
曹宗讓在講述騸駱駝的過程中,始終咬著牙關,撇著嘴角,可以看到他顴骨肌肉在不停抽動,“殘忍的很!提不成……”曹宗讓身體前傾貼近筆者小聲說道。
(10)放駝歌
“放駱駝上了路,走過了戈壁灘。丟父母拋妻兒,我受苦又挨餓。早撈飯那個晚米湯,肚子餓的咕嚕響。你說我這個放駱駝,是不是個好營生?”……這是曹宗讓從老駝客哪里學來的放駝歌《放駱駝》,當時他放駱駝的情景也不過如此,足見牧人放駱駝的艱苦生活。“‘早撈飯’就是早晨吃一頓黃米干飯,‘晚米湯’就是晚上只能喝一頓米湯,中午只能肚子餓得咕咕響。”曹宗讓說。
02
訓駱駝
騸駝四歲后就能夠組鏈(11峰駱駝組成一鏈)運輸了,在組鏈之前,必須對其進行穿鼻棍、操臥、搭馱子等訓練。
沒有馴服前的駱駝叫“生駝”,生駝不讓人接近,更不聽使喚,那些騸駝必須對其馴化。馴服后的駱駝叫“熟駝”,溫順、聽話,在商貿運輸中常載重要物品或供駝客騎乘。
(1)穿鼻棍、戴籠頭、系韁繩
穿鼻棍:穿鼻棍即在駱駝鼻骨上穿一截木棍。穿鼻棍時需要在駱駝四肢上綁上繩索,兩人前后拉繩使其倒地,捆住四肢,多人將其身體、頭摁倒在地上進行。
鼻棍由灌木根、拐棗根、白刺根制成,中指粗細、長約12公分左右;一端粗、自帶鉚;另一端稍細、或帶鉚、或端部刻凹槽亦或鉆孔,方便日后系韁繩。穿什么樣的鼻棍,取決于就地取材和制作的樣式。穿鼻棍時,用花椒水消過毒的骨制錐子或燒紅了的鐵質錐子從駱駝上唇、經鼻軟骨穿通,再將抹上植物油的鼻棍穿入其中。穿好鼻棍后,在創傷處用花椒水沖洗,以防感染。“灌木根、拐棗根、白刺根本身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再加上花椒水消毒,傷口不會感染。”曹宗讓說。
穿鼻棍的殘忍僅次于騸駱駝,駝客們從駱駝的嘶叫聲中可以體會到其疼痛與痛苦,但這些都是是不可避免,沒有辦法的事情。曹宗讓講述到這里時,不斷搖頭,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表現出很痛苦的樣子。
戴籠頭:用麻繩、皮繩、毛繩、布繩或尼龍繩盤成的籠套戴在駱駝的頭上稱戴籠頭。戴籠頭與穿鼻棍同時進行。
系韁繩:系在籠頭或鼻棍上的繩子叫韁繩,系在籠頭上的韁繩叫籠頭韁繩,系在鼻棍上的韁繩叫鼻棍韁繩。籠頭韁繩約拇指粗細、長3-5米,用于人拉、樁栓駱駝之用,或運輸組鏈時將駱駝兩兩相連當鏈子用。鼻棍韁繩主要用在人牽引駱駝或馴服駱駝的環節。
鼻棍韁繩不是一次性系好,一般情況下,在鼻棍穿好之時,因駱駝鼻骨、上唇肌肉創傷需要恢復,故先在鼻棍上系長約20公分左右的細繩。這樣做,一方面是讓駱駝及早適應鼻棍帶韁繩的感覺,另一方面短繩的自然搖擺可以防止駱駝上唇、鼻骨肌肉創傷在恢復時將鼻棍包緊、包死。倘若包死了,就會造成日后籠頭韁繩換鼻棍韁繩后的拉、栓、鏈時造成再次創傷,也就是說駱駝初次被人用韁繩拉時,使用的是籠頭韁繩。倘若初“騸”后即用鼻棍韁繩,就可能造成那些桀驁不馴的駱駝,在試圖掙脫韁繩束縛時拉斷鼻梁、撕裂上唇。鼻棍韁繩有短繩換長繩就到了操臥訓練之時。“駱駝長著兔唇,如果再把鼻子拉豁,咋見人哩!”曹宗讓瞪著眼睛說。
穿好鼻棍、戴好籠頭、系好韁繩后即開始調訓駱駝了。
(2)牽引
牽引訓練就是人拉著籠頭韁繩引導駱駝做前行、轉圈、拐彎、停、走訓練。
初訓“生駝”用籠頭韁繩,既可防止駱駝鼻部受傷殘,又可拉近駱駝與人之間的距離。牽引訓練既可以是人拉著駱駝行走,也可以將“生駝”的韁繩與“熟駝”的韁繩鏈在一起。
在人拉式訓練中,若“生駝”不受韁繩牽引,試圖掙脫而無法實施訓練時,就會把“生駝”的一只前腿和籠頭用一較粗的短繩鏈起來,使其無法奔跑、掙脫,只能慢慢前行。“若仍不湊效怎么辦?”“好辦啊!把前后腿用繩子鏈起來,看它往哪里跑!”用如此等等的手段調訓7-10天,駱駝就乖巧了,不怕人了,就可隨時牽引。
(3)操臥
操臥就是讓駱駝按人發出的“操!操!”口令以跪臥的姿勢臥倒。臥倒是方便人給駱駝搭載貨物,臥跪姿勢便于駱駝負重后再站起。
訓練駱駝操臥時,訓駝人垂直向下拉鼻棍韁繩,并發出“操!操!”口令,由于鼻棍是穿在駱駝鼻子上的,下拉鼻棍韁繩時駱駝會感到鼻部疼痛而低下頭顱,疼痛難忍時會雙膝跪地,后腿收縮臥地。若有拒不低頭操臥者,則在駱駝脖子上搭上繩索,穿過前、后腿向后拉,配合“操”的口令,強迫其跪臥,如此反復訓練后,當人拉住韁繩、喊出“操”口令后駱駝會自行跪臥。
(4)搭馱子
“馱子”指已封裝、捆綁好,經駝峰之間、搭在駱駝脊梁兩則的貨物。
搭馱子訓練是指訓練駱駝操臥后,在其背上搭載貨物的訓練,也是駝運前的適應性訓練。訓練初期,一般不給駱駝背鞍子,只在駝峰間搭載40公斤左右的沙袋,待駱駝適應馱馱子后再備上鞍子,逐漸加碼沙袋的重量直至100公斤左右。對“賊駱駝”們訓練搭馱子就得備上鞍子、綁住馱子,因其性子烈,爬起來就前蹦后踢尥蹶子,直至把馱子撂在地上撒歡而去。“這樣的駱駝就重罰!除已搭馱子外,另用長繩在其鞍子上再鏈上25公斤上下的沙袋拖在地上,跑去吧!看你能蹦跶幾下,一會兒工夫身上就出汗了,蔫了!兩三天就馴服了。駱駝一旦出汗就沒力氣了。”據曹宗讓講,沒有馴服不了的駱駝,他們的訓練手段、花樣可多著呢!
(5)考水
考水就是訓練駱駝的耐渴能力。駝運之前,一定要對駱駝進行考水訓練。考水時,一連7天不讓喝水,第八天飲一桶水,這樣反復考3次以上。經考水的駱駝既能耐渴,也能抗病,耐力極強。
(6)上鏈
“鏈”是組成駝隊的基本單位。上鏈就是訓練駱駝組鏈走路的規矩。曹宗讓所在的駝隊11峰組一鏈共4鏈。在駝道上,駝隊由駝把式掌管,每鏈配一名駝客拉駱駝,駝隊共計49峰駱駝。
駝道不只是平坦的戈壁,翻沙丘、越高山、穿林道是經常的事。駝隊遇崎嶇、險峻的特殊路段時,就得提醒駱駝守規矩。在駝道上行走,兩兩駱駝不得并列前行,必須“一”字形排開,后面駱駝的頭不得超越前面駱駝的屁股,以防遇崎嶇、狹窄山路兩峰駱駝并行。
上鏈訓練有兩個步驟:一是將“生駝”的鼻棍韁繩鏈在“熟駝”的鞍子上,駝客拉著“熟駝”走走停停,如此反復;在“停”的同時駝客發出“嗷!嗷!”口令,“熟駝”停,“生駝”即停,停下后若“生駝”的頭部超越“熟駝”的屁股,駝客就會進行調整,并多次發出“嗷!嗷!”口令進行固化。二是在“生駝”后面再鏈一峰“熟駝”組鏈進行下坡訓練,在下坡時駝客不時發出“倒!倒!”的拖腔口令,提示駱駝按規矩、小心行走。“‘熟駝’每當進入崎嶇的山路,只要聽到‘倒!倒!’口令,就會拉開距離、昂起頭顱、降低重心、緩慢行走。”訓練“生駝”時,由于有前后“熟駝”的制約,在數次反復訓練下,“生駝”就能聽懂口令了。“我抓索著(思索著),駱駝的智商相當于2-3歲的小孩,能不能馴服就看人的耐心了!”曹宗讓帶著肯定的語氣。
03
走駝道
駝道指駝隊商貿交易的線路、道路。
(1)起場
駝隊從起點出發或從終點返回的時間節點叫起場。中途會有多個卸馱子休整的客棧,從每個客棧啟程也叫起場或叫啟程。
起場有講究,一是將不同的貨物用口袋、褡褳盛裝或用繩子捆綁分成一個又一個的駝子。二是每一鏈的駱駝要強弱搭配,以分裝不同價值、價格的貨物。三是搭配每一鏈每一峰駱駝的馱子,并按鏈子一一擺開。這個環節要計劃好,要把重要的那些馱子搭給溫順而強壯的駱駝,并將其分散到不同的鏈子中以防遇到不測之事而失去所有貴重貨物。“起場的日子是看好的黃道吉日,準備工作必須在前一天做好,第二天起個大早,給第一峰駱駝搭好馱子,前面放一推柴火,起場了……”曹宗讓揚起右手自豪地說。
(2)駝道
巴彥淖爾市既是交易商品的貨源地,也是東西商貿的中轉站。這一帶有豐富的皮毛商品可供哈藤套海綜合林場收購再交易。馬廠長的駝隊由于有盧向前等諸多民勤人在此搞副業,綜合林場也就成為民勤、古浪一帶農副產品、鹽等商品的交易場所或貿易中轉站。
曹宗讓所屬的駝隊會在每年的寒露時節從哈藤套海綜合林場起場,向東北方向沿隆盛合、二道橋、三道橋、沙海、烏蘭特后旗、狼山、烏梁素太、巴音花、大佘太、包頭、石拐、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至達呼和浩特進行貿易活動。綜合林場在呼和浩特有專人負責集散貿易物資,駝隊卸貨休整幾天后便又會馱著新的貨物沿原路返回林場,期間,會卸下一部分在巴彥淖爾交易的商品,經休整再搭運上河西走廊交易所需商品,沿西南駝道經查干蘇、磴口縣、吉蘭泰、宗別立、石嘴山、巴潤別立、吳忠、中衛、靖遠運往古浪、民勤一帶的大宗商號進行交易。
每一年,曹宗讓回到家鄉民勤都是春節將至,跑乏了的駱駝會就近放牧。過了正月十五,駝隊又將會馱著少許商品和農作物的種子抄近道穿騰格里沙漠、經阿拉善左旗直達哈藤套海。
“五十多年過去了,有些事似乎是昨天發生過的,但就是想不起來了。”曹宗讓說。但我們發現,他的每一次講述都會在不經意間夾著一些蒙古語。我們還能夠從他的講述中看到:蒙古人的大方、直爽、仗義;劃拳實在,喝酒痛快,待人熱情;喜歡聽《三國演義》《水滸傳》、民勤小曲。能夠從他“差點成為馬尚布達萊的漢族女婿”的表情、語言、語氣中感受到他那濃濃的蒙古族情結……
時代在飛速發展,往昔難行的駝道已被高速公路、鐵路所替代,奔跑的汽車、飛馳的列車、穿梭的人影游動于其間,在古老的駝道中鳴響出一曲交響樂,述說著民族融合的歷史,傳遞著舊貌換新顏后的喜悅,鼓舞著絲綢古道上的人們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曹宗讓老先生曾說:“現在的我,既是民勤駱駝客的省級傳承人,也是民勤民歌省級傳承人,又是民勤皮影戲市級傳承人。現在,國家給我們養老金、傳承費,衣食無憂。今后,我的主要任務就是保養好身體,做好傳承工作,享受眼前的幸福生活。”
歲月無情,2019年冬,曹宗讓老先生帶著拉駱駝時烙下的滿身病痛不幸辭世,離我和他最后一次促膝長談還不到兩個月,視為補記。
本文作者系河西學院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主持甘肅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河西曲藝傳承創新基地、河西走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多民文化交流互鑒背景下的河西古代音樂史及研究(項目編號:20XJA760004)階段性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