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愿、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起始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于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起源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并無后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并且正式成為屬于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
古時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喜蛛應巧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文明家庭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數千年,穿針乞巧等民俗活動傳承至今。而今,“七夕節”更被賦予婚姻美滿、家庭幸福、親情融洽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成為傳承家風家訓、創建文明家庭,共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基點。家庭之美,通過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將美育思維、文明修養沁潤到每個人身上。讓我們一起用愛呵護親子關系、構建文明家庭!
來源:網 絡
編輯:張 雯
審校:耿丹妮
主編:張 帆
監制:王 娜
微集安,為集安代言
微信號 : weijian0435
抖音賬號:JASRMTZX
快手賬號:JASRMTZX
央視新聞網矩陣號:
集安市融媒體中心
集安de我們,我們de集安
了解更多資訊
FM104
聲動104,聽說有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