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說: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終始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異、有無相感,則不見其成。不見其成則雖物非物,故一屈一伸相感而利生焉。
這個說事物總是在變化、運動發展中的,事物沒有絕對孤立靜止的。從同到異,從屈到伸,從始到終,相互感應聯系,對立轉化。沒有這從同到異,從有到無的相感,就不可能有世界的萬事萬物生成,所以《易經》說,“屈伸相感而利生焉”。他的這段話也是對《易經》咸卦的注釋。
張載把他提出的“物無孤立之理”稱之為“兼體”。也就是說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是運動的,是矛盾的對立和統一。
“體不偏滯,乃可謂無方無體。偏滯于晝夜陰陽者物也,若道則兼體而無累也。以其兼體,故曰一陰一陽,又曰陰陽不測,又曰一闔一辟,又曰通乎晝夜。”
“體無偏滯”,是說,不停滯在陰陽一個方面。張載認為這就是《易經》說的“神無方而易無體”。
個體事物是有偏滯的,比如白天不可能兼有黑夜。但是“易”也就是“道“的變化過程,則兼有對立面的雙方。比如天道的變化不會一年到頭都是白天,也不可能永遠都是黑夜。所以“道”不會偏于一端,不會被一方所“累”。這就是張載說的“兼體而無累”,也就是《易經》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所以張載又說,“一動一靜道之常,專于動靜則偏。一闔一辟之謂變。人之有息,蓋剛柔相摩,乾坤闔辟之象也。”
一動一靜才是道,偏于動還是偏于靜都不是道的全部,都是極端。有開有合才是事物變化、運動和發展的過程。就像人活著呼吸一樣,活著必須有呼有吸,只有呼還是只有吸,人都不能長久的活著。
“有變化才有發展。”所謂的“發展”不過就是“生生不息”,永遠開放,絕不執一不化,固步自封。
所以張載又說:“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貞,不惑,不眩,不倚之謂也。用一陰一陽的辯證理念來考察事物發展變化,就不會迷惑,不會暈眩,不會人云亦云,不會道聽途說,就會有真正的獨立判斷辨別真假、善惡的能力。如此人人都能各正性命,堂堂正正,獨立自由。這就是張載說的“貞夫一者”的“兼體不累”,也就是他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
(李多善,隨手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