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故事。
課堂上,一個學習成績很差的學生顫顫巍巍的舉起了手,想要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然而,當老師叫他的時候,他卻什么也答不上來。老師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不會也要舉手,這個學生哭著說:“老師,別人都會,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笑話我的。”從這句話中,老師感覺到了學生那顆強烈的自尊心。于是老師私底下告訴這個學生,下次再提問時,如果你會就舉著手,如果不會就舉右手,這樣我就知道你會不會了。
以后上課時,每當老師看到他舉起左手,就盡量給他機會,讓他回答,而當他舉起右手時,老師就不會叫他。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學生開朗了許多,學習成績也有很大的進步。從此,老師把這個方法悄悄的應用到班里的其他幾個學習不好的同學身上。很快,她發現班里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發生了很樂觀的變化。
再說分析。
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老師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孩子年齡雖小,但也是有感情有靈性的人,有著同成年人一樣的情感世界,懂得快樂與痛苦,羞愧與恐懼,有自尊心和榮譽感。他們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不是可以任由我們大人擺布的“玩意兒”,要尊重孩子,就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對待孩子。
許多家長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做事,不把孩子當成家庭中在人格上平等的一員,而是選擇消極被動的管束。沒有尊重孩子的選擇,沒有支持他們有益健康的興趣和愛好,而是將大人的興趣和愛好強加在孩子頭上,讓孩子成為實現家長未能實現理想的“替罪羊”。把孩子當作自己沽名釣譽的工具。
另一部分家長對孩子有太過于放縱。孩子想做什么做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一家人屈尊的圍著“小皇帝”轉。好像這是給了孩子足夠的尊重,其實這是對尊重的一種誤解。嚴格來講,這實際上也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是不是孩子的另一種不負責任。長期這樣下來,孩子必然有任性跋扈,目無尊長,狂妄自大的性格傾向。
還有一部分家長,在與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輕則一頓罵,重則一頓打,這是極其錯誤的。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如果沒有經過長期科學的教育,孩子很難成人,更難成才。只有在尊重人格,尊重個性的前提下進行科學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有足夠的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強。現實中,那些破罐子破摔的孩子,就是因為失去了自尊心,為什么會失去自尊心,因為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別看孩子只有幾歲或者十幾歲,他們卻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認可,尊重是教育的基礎。如果不能滿足孩子得到尊重的要求,一切教育都將是零效果,甚至是負效果。
最后說感悟
由于所處心智階段的限制,孩子內心中被尊重的渴望無法向生理需求那樣能簡單明了的表達給成人,而是會通過一些具體的行為展現出來,因而對于父母來說,透過孩子的行為表現而識別他的真實意圖是很重要的。孩子的尊重需求往往表現在以下幾種形式:
1. 要求得到成人的關注。
孩子是在與外界環境的互動中成長,發育起來的,成人的關注是他們生理和安全需要得以滿足的首要條件。同時,孩子也要通過成人的關注來確認自我的存在。有沒有發現你的孩子經常會記住哭鬧微笑?或者是故意吵鬧打斷你們講話等手段來吸引成人的注意,有的時候他們會主動要求父母看著他搭積木、做某個動作;甚至他們會想一些消極的辦法來引起成人主意:比如把整潔的房間搞得亂七八糟,把某件物品打碎,再由客人來訪時大吵大鬧,甚至是編造理由說我被蟲子咬了,我肚子好痛,等等的方法。這其實只不過是孩子想引起成人關注的信號,他們想通過父母對他們的關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
2.表現出自主性行為
對于學前期的孩子來講,接受成人紙一服從成人安排,構成了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然而,孩子會在尊重需要的支持下,表現出自主性行為,就是做出自己的判斷和主張,而不依賴他人。比如說他們會要求自己穿哪一件衣服,自作主張要看哪一部動畫片,玩哪一個玩具,無視父母的要求。在成人看來,孩子這種行為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讓人難以捉摸,但孩子卻會盡力堅持自己的主張,一旦如愿,他們變相打了勝仗的戰士一樣志得意滿,而不會對成人的失望和無奈懷有一絲歉意。
3.要求被贊揚和被認可
其實大人都知道孩子喜歡聽好話,哄小孩是日常經驗層次反映出孩子的一種尊重傾向。由于這種需求,孩子常常要求父母對他們的各種“杰作”給予關注,還迫切希望得到成人的夸獎和表揚,搞得大人們哭笑不得。這時候一句你真棒,會讓他們喜滋滋的神情持續很久,并激勵他們充滿信心的去做其他事情。反之,如果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是自己做得很不好,則會使他們興趣戛然而止,不敢去做其他事情。因為父母的認可和贊揚,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尊重,需要正向的鼓勵,肯定可以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增強孩子的自尊心,負面的批評和否定,則會促進孩子消極情緒和情感的產生,以及尊重需要的缺乏。
4.要求有自己的空間
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雖然很弱,但他們依然渴望擁有一塊自己的領土,這塊領土既是空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在那里,他們可以隨意的擺放自己的玩具,給玩具分配角色安排任務,可以講述自己的故事,傾瀉情感,保存自己的小秘密。雖然父母可以輕松看清孩子的心計,但絕不可以隨意點破。因為一旦孩子發覺自己的秘密全在父母的掌握之中,他們的尊重需要就會遭受挫折,資生自卑、弱小、無能的感覺,甚至會喪失基本的自尊和自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