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高平陵政變
第三節:驚天政變
算卦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洛陽何府。
這一天,吏部尚書何晏邀請當時魏國最著名的術士管輅來他的府上做客。近段時間來,何晏總是感到心神不安,但他又說不出之所以然。尤其是他近日連續做了幾個噩夢,總覺得即將有壞事發生。
何晏也繼承了養父曹操的特殊愛好——好色。他酒色過度,精神不佳,再加上連日睡眠不好,整個人無精打采。
在此之前,管輅已經用他的其神乎其神的占卜之術,正確預測了許多未來之事。所以何晏這次宴請管輅的目的,主要是請管輅幫他算上一卦,推測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
管輅精通周易,占卜吉兇,看相算命,無不精微,是一名百年一遇的命理學奇才。當時管輅已經名揚四海,其相術獨步天下,堪稱三國第一神算。管輅身懷未卜先知的特異功能,他對未來不可知之事的預測率居然達到了百分之百的正確率,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當然,何晏也有所耳聞管輅的神奇事跡。
何晏看見管輅進府,熱情款待這位測算如神的術數大師。主客雙方寒暄一番后,何晏對管輅說道:“聽說先生算卦神妙,請先生為我試卜一卦,看看我的官位會不會達到三公。”
古代吏部相當于現代政府部門的人事部,其權力之大不須多言,幾乎所有官員的任免都要經過這個部門過手。可以說人事部長是所有部長之中最有權勢的,而何晏已經高居人事部長,尚不滿足,還想繼續爬到三公之位。
管輅自從一進府抬頭看見何晏的容貌,就知道何晏未來的命運了。當然,管輅不能當眾說出何晏將遭厄運,死于非命。
何晏看見管輅不回答他的問話,一臉凝重的樣子,又問道:“我近日連續幾夜夢見幾十只蒼蠅落在鼻子上,無論我怎么揮趕,蒼蠅都不肯飛走,這是什么征兆?”
管輅微閉上眼睛,手占一卦,心中了然其中的禍福吉兇,對何晏分析道:“如今您掌握重權,身居高位,權勢如雷電般震動他人,但真正能感念您的德行卻很少。很多人懼怕您的權勢,除非您小心謹慎,多行仁義才能保持平安。鼻子,屬艮,這是(一個人)天庭中的高山。高而不危,才能長守榮華富貴。而今青蠅這種臭惡的東西,都云集盤旋其上了,可見不是什么好兆頭。身居高位之人,站得太高,跌得也狠。所以您不能不考慮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道理。天下沒有損己利人而不得到眾人愛戴的事情,也沒有為非作歹而不敗亡的事情。我希望您追思文王六爻的意旨,思考孔子彖象的含義。您向這些古圣先賢學習,就可以榮登三公之位,那么青蠅也可以驅散了。”
管輅這番卦語,并沒有像其他的算命大師那樣說得玄之又玄,讓人聽得一頭霧水。相反,管輅都是說一些常見的人生哲理和命運規律,其主旨無非是勸人行善,多積陰德,這樣做才能有一個好結局。
當時鄧飏也在何晏家作客,他聽了管輅這些話,嗤之以鼻,嘲諷地說道:“這是老生常談,不值得長篇大論。”鄧飏口才很好,擅長辯論,又頗有才略,故認為管輅這種江湖術士的水平太差了,說這些常見之話只能去蒙騙沒文化之人!
管輅聽了鄧飏的譏諷之言,并沒有生氣,淡然地答道:“老書生看見不讀書的人,常談的人看見不談的人。”這話回答得很有水平,頗含玄學之韻味。
當然,何晏是魏晉玄學開創者,他自然聽出了此話中所隱藏的深刻哲學思想,況且剛才管輅的分析并不是沒有道理。這些年來何晏跟著曹爽混日子,的確做了不少壞事,所以他也有點心虛,相信輪回報應。
何晏看見管輅遭到鄧飏的奚落,急忙打圓場,對管輅說道:“等過了年,我還要再會見先生,與您一起談論。”
管輅與何晏道別后,回到家里把自己去何晏家做客的情形告訴給自己舅舅。其舅責怪管輅說話太直白,得罪權勢人物恐怕吃不了兜著走。
管輅不服氣地答道:“我和死人說話,還有什么可怕的呢?”原來管輅在何府看見何晏和鄧飏印堂發黑,臉色蠟黃,完全是一副死人相,所以他判定何、鄧兩人死在旦夕,即使再怎么說他們壞話也沒什么可怕。
但是管輅舅舅不相信其外甥這些“鬼話”,認為他是胡扯!于是管輅舅舅大為憤怒,咒罵管輅這小子驕狂荒謬,心中無人,日后不要因“禍從口出”被官府抓了,連累家族一起遭殃!
當然,作為一個百年一遇的術數大師,管輅的預測是不會出錯的。十幾天后,將有事實證明管輅所言非虛。
這是魏國一場大政變前夕所發生的一幕,何晏憂心腫腫、坐立不安,而曹爽卻沒有意識到一場橫禍即將悄然而至。
驚天政變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洛陽。
新年伊始,曹爽很高興。對于一個喜歡玩樂的人來說,過年是最好玩的時候了,娛樂節目在這個時候是最豐富多彩的了。此時洛陽過年的氣氛很濃,整個魏國首都沉浸在喜慶之中。
屈指一算,魏明帝曹叡自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初一駕崩,到如今曹爽已經執政十年了。
按照慣例,曹爽過完年后要陪同天子拜謁高平陵。高平陵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寢,位于洛陽城洛水之南大石山。估計曹爽給魏明帝掃墓上香,應該會借這個機會順便向先帝的在天之靈匯報往年的政績,展現未來的工作。
倘若魏明帝地下有知,看見曹爽執政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這一年正月甲午日(初六),少帝曹芳將會率眾謁奠高平陵,而曹爽兄弟以及絕大多數親信,都會陪同皇帝一起前往高平陵。
司馬懿通過皇宮內的眼線,提前得知到了這個消息。司馬懿這幾年來,一直足不出戶,在家中韜光養晦,等待良機。對于這么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豈能放過!
而曹爽集團完全解除對司馬懿的戒備,將對方當成了一個死人來看待了。曹爽卻不知道,司馬懿正在密謀策劃著一場針對他的驚天政變。
為了等待這一天,司馬懿蟄伏了很長時間,做了太多的準備工作了。
對于司馬懿密謀干掉曹爽這一件事情,只有其長子司馬師才得知全部詳情。為了保密起見,司馬懿甚至都沒有告訴給其次子司馬昭。
前文剛說過,司馬懿指示長子司馬師暗中豢養了三千名死士,這些不怕死之人只聽命于司馬懿父子。而如今,司馬懿等到了誅滅曹爽的機會,這些人將會派上大用場!
在舉事前夜,司馬懿秘密召集其親信黨羽,將此事告訴給他們。這些人當中,有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王觀、高柔等人。此時高柔擔任司徒之職,王觀擔任太仆之職,他們都不被曹爽喜歡。此前司馬懿已經秘密把這些被曹爽排斥的老臣,都拉到他的陣營。而如今,誅滅曹爽的機會來臨了,司馬懿將所有蓄謀已久的計劃全盤托出,指示他們明天該怎么做。
司馬昭乍聽此事,又喜又怕,喜的是終于有機會干掉曹爽,怕的是萬一失敗將死無葬身之地!
這一夜,司馬昭擔心的整晚都睡不著,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腦海中盡是想著明天這場關系到家族性命的政變到底會出現哪一種可能性。不過,司馬師卻像平常一樣安睡,絲毫不受到此事的影響,可見其心理素質非常過硬。
第二天,很快就到來了。
這一天拂曉時分,曹芳車駕出洛陽南門拜謁高平陵,而曹爽兄弟悉數跟從。
司馬懿看著浩浩蕩蕩的大批人馬離開洛陽,已經得知曹爽兄弟傾巢出城,沒有留下人手守城。此時不舉事,還待何時?
于是司馬懿一聲令下,三千名隨時待命的死士,頓時就從洛陽的市井之中冒出來,不到半天時間就全部集合在太傅府。
按照昨夜布置下來的任務,司馬懿舉事計劃是這樣的:
一、司馬懿擔任這場政變的總指揮,率先帶人占據武庫(兵器庫),用武庫中的各種兵器升級這三千名死士的裝備,提高己方的戰斗力的同時,也能削弱曹爽集團的軍隊實力,這是一箭雙雕之計。
二、由高柔帶領一隊死士占據曹爽的軍營,行使大將軍的職權。
三、由王觀帶領一隊死士占據曹羲的軍營,行使中領軍的職權。
四、由司馬孚與司馬師共同率領一隊死士奪取司馬門,抗拒曹爽等人入城以及防止有人偷溜出城向曹爽通風報信。
五、司馬昭率眾封鎖南宮和北宮,將居住在里面的男女老少當作人質重重“保護”起來,美其名曰“保衛二宮”。
司馬懿這個計劃幾乎堪稱完美,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司馬懿忙中出錯,還疏忽了一點,沒有考慮到政變前進路線,他去占據武庫時必經大將軍府門前的那條路。
這個疏漏,差點讓司馬懿這場政變付諸東流!
司馬懿看見一切就緒完畢了,邁著穩健的步伐,帶人闖入永寧宮。司馬懿進宮覲見郭太后,拿出早已擬好的奏疏,請求下詔罷廢曹爽兄弟。當然,這個時候的郭太后即使不同意也得同意,況且郭太后還憎恨曹爽軟禁她。
就這樣,司馬懿順利地拿到了郭太后的詔書,馬上帶人去占據武庫。此時司馬懿發動政變已經驚動洛陽城,曹爽妻子得知消息后大驚失色,急忙從內室走出客廳,向留守大將軍府的帳下督嚴世問道:“大將軍在城外陪同皇帝掃墓,如今城內發生兵變,該怎么辦呢?”
嚴世一臉凝重,答道:“有末將在此,夫人不必驚慌!”嚴世說完,馬上率領府內的留守兵將抄家伙登上門樓,保衛大將軍府,做好御敵的準備。當然,司馬懿是不會帶兵攻打大將軍府的,其實也沒有這個必要。
當司馬懿列陣帶人從曹爽府邸門前經過時,嚴世在大將軍府門樓上看見了,馬上拉開弓箭準備射殺司馬懿。
相信只要嚴世的箭法合格,這么近距離居高臨下放冷箭,這個古稀之年的老頭必然命喪箭下!倘若如此,這一箭必然能改變歷史的進程,中國歷史上也就沒有晉朝了!
就在這關鍵時刻,嚴世部將孫謙阻止了他的頂頭上司,小聲地說道:“天下的事情還沒完全弄明白,我們不可輕舉妄動!”
嚴世聞此言,知道孫謙的意思,無非是為自己留一條后路。但嚴世作為大將軍府留守將領,出于職責考慮,他依然拉弓搭箭,準備放箭射殺司馬懿。
孫謙看見嚴世不顧勸阻,執意射殺司馬懿,急忙拉著嚴世的胳膊,使他無法射箭。
嚴世三次拉開搭箭,孫謙三次拉其胳膊制止。這么一延緩,司馬懿得以順利通過,前往武庫所在地。
很明顯,孫謙要么是司馬懿安插在大將軍府的臥底,要么是打算投靠司馬懿的政治投機分子。當然,這一箭不能射出去,嚴世也有責任,他行事不夠果斷,立場不夠堅定,不能當機立斷斬殺孫謙而后放箭!
歷史就是這么充滿了各種未可知的因素,有一些細微之處真的能改變歷史的進程。
司馬懿手持郭太后的詔書,守護武庫的士兵不敢反抗。司馬懿順利占據武庫后,馬上給這三千名死士發放武器,一切按照預先制定好的政變計劃行事。司馬懿利用郭太后的詔書,指派高柔等人成功占領了曹爽兄弟的軍營和關閉了各個城門,很快就控制了整個洛陽城。
就在司馬懿剛發動政變時,一些效忠于曹爽的官吏乘著混亂之際,也紛紛逃亡出城跑到高平陵會合曹爽,其中就有曹爽的司馬魯芝和主簿楊綜等人。此時魯芝留府值守,得知太傅司馬懿起兵造反,當機立斷率領所部騎兵從津陽門強行沖關出城,去高平陵尋找曹爽等人,匯報城內兵變情況(“司馬魯芝留在府,聞有事,將營騎斫津門出赴爽”)。
隨后司馬懿率兵出城駐屯洛水浮橋,占領有利地形防止曹爽率軍反撲攻城。司馬懿這次政變的各項工作準備得非常充分,拉攏了許多重臣參與,用他們的影響力來美化這次政變的合理性,而四朝老臣蔣濟亦跟隨在司馬懿身邊。
司馬懿給曹爽寫了一封親筆信,其信云:
我從前平定遼東回朝,先帝將皇上、秦王和我召到御床前,拉著我的手,說他很為江山社稷擔憂。我說‘太祖和文帝也曾將朝政托付給我,這是陛下親眼所見的,陛下就不必擔憂了;如果有意外發生,我一定會誓死尊奉陛下的詔令’。 這些話,黃門令董箕等人和侍候先帝疾病的才人都聽到了。現在大將軍曹爽違背先帝遺命,擾亂朝綱,在內僭越妄為,仿效皇上的衣食住行,在外濫用職權,專權跋扈。 他破壞軍中綱紀,毀壞諸營,將禁軍掌握在自己手里,朝中要職都是安插自己的親信擔任;皇上寢殿中的守衛和在宮中侍奉很久之人,都被他貶斥出宮;他在皇宮中安插自己信任之人,以此培植自己的黨羽親信。這些人在朝中宮中互相勾結,越來越放肆!他還任命宦官張當為都監,兩人相互勾結,每天監視皇上,伺機謀奪皇位。他還挑撥皇上和太后的關系,導致皇室骨肉分離。天下已經混亂,人人都心中恐懼,皇上的位置也岌岌可危,怎么能長久安定呢? 這本來不是先帝將陛下和我召到床前的本意啊。 臣雖然年老力衰,但哪里敢忘記答應先帝的話呢?從前趙高專權攬政,導致秦朝最終滅亡;呂氏、霍氏早早地被翦除,大漢王朝得以長治久安。這些歷史事例是陛下最好的借鑒,也是老臣奉行使命的時機。太尉蔣濟、尚書令司馬孚等人都認為曹爽有謀逆作亂的想法,他的親信不應該再執掌皇宮的守衛和軍隊。我們已經將這件事情,上奏給永寧宮的皇太后。皇太后下令讓我們按照奏章內容實行計劃。 因此我已經下令讓主管官員及黃門令免除曹爽、曹羲、曹訓掌管軍隊的權力,讓他們免職回家,但會保留他們的爵位,不允許他們再逗留在外跟隨天子。如果誰膽敢扣留天子不回城,立刻按軍法處治。我還支撐著病體率軍來到洛水的浮橋駐扎,防止出現意外情況。
在這封彈劾信中,司馬懿列舉了曹爽許多條罪名。
不過,司馬懿在此信中也撒了一些謊言,甚至不惜捏造了一些“罪名”強加給曹爽,比如曹操從來沒有向司馬懿托孤,也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曹爽圖謀作亂奪取皇位等等。
相反,司馬懿公然占領京都發動政變等同于造反,只要曹爽讓皇帝曹芳下詔討賊,司馬懿就是以下犯上的叛逆,魏國人人有責任討伐這種“亂臣賊子”!
曹爽接到司馬懿的彈劾表后,頓覺天塌下來了,不知所措。曹爽不敢把洛陽兵變的情況告知皇帝,窘迫得不知所措。此時司馬懿已經控制了洛陽城內所有軍隊,包括皇宮禁軍。
曹爽在部下的建議下,為了防止司馬懿出城偷襲,緊急征發洛陽附近的幾千名屯田兵前來護駕。他們砍伐樹木建成鹿角,構筑了防衛工事自守防衛。
當時大司農桓范并沒有跟從曹爽等人拜謁高平陵,而是留在洛陽城。司馬懿知道桓范是曹爽的智囊,是曹爽集團中的一個重要人物。為了拉攏這位足智多謀老臣,司馬懿偽造郭太后詔命,讓桓范掛名中領軍一職,一起入伙參與這場政變。
桓范正在思考是否要應命時,其子認為皇帝和曹爽在一起,應該出城將此變故告訴皇帝和曹爽。經過兒子的提醒,桓范果斷拒絕了司馬懿的任命。
大司農府里的屬官看見桓范打算投奔曹爽,都集體勸阻自己的領導不要涉險出城,現在局勢不明朗,不知最后鹿死誰手,最好當一個老好人,不要去沾這一趟渾水。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國效命,這是皇權社會中士大夫的人生準則。桓范作為一個忠誠之人,他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沒有聽從自己下屬們的勸諫,毅然決然出城去向曹爽通風報信。
于是桓范騎上一匹快馬,單人匹馬向洛陽城南狂奔,來到了平昌門,不過已經來遲了一步。此時司馬懿已經關閉洛陽所有城門,并給守將下了一道死命令:誰敢私自出城,違令者斬無赦!
桓范手中沒有兵馬,不能像魯芝一樣強行沖關出城,就在他絕望之時,忽然發現平昌門守將是司蕃。這個司蕃是桓范舉薦的故吏,曾經受過桓范的恩惠。于是桓范計上心頭,舉起手中的朝笏,對司蕃大聲叫道:“有詔召我出城,你快點打開城門!”
司蕃作為平昌門的守門負責人,由于職責所在,要求桓范下馬讓他檢驗詔書。當然,桓范手中哪里有什么詔書?不過,桓范是司蕃的恩主,有提攜之恩。于是桓范板起臉來,大聲斥責司蕃:“你是不是我舉薦的故吏?你竟敢如此對待我!”
司蕃能有今天,全靠桓范的提攜。受人恩惠,理應圖報,所以司蕃聽了自己恩人的斥責,滿臉慚愧,只能打開城門放桓范出城。
桓范看見司蕃打開了城門,揚鞭打了一下馬屁股,一下子急沖出城外,回頭對司蕃說道:“太傅圖謀作亂,你可速隨我去見駕!”(太傅圖逆,卿從我去!)
司蕃聽了這話,大吃一驚,發覺自己上當了,但是司蕃身邊沒有快馬,知道徒步追不回桓范,趕緊躲避在道路之側。
桓范訛稱詔命騙開城門后,縱馬揚鞭,朝高平陵狂奔過去,找曹爽匯報城內的相關情況。
桓范矯詔成功出城后,有人馬上將該情況報告給司馬懿。
蔣濟聽聞后,對司馬懿嘆道:“智囊逃走了。”桓范多才善謀,遠見卓識,故人們常稱其為曹爽集團的“智囊”。
司馬懿平靜地說道:“桓范雖然是一個足智多謀之人,但曹爽是一個平庸之輩,他像笨拙的劣馬一樣貪戀著馬房里的豆料,所以曹爽一定不會采用桓范的計謀。”
司馬懿的判斷是正確的,曹爽果然不聽桓范的話。
桓范騎馬狂奔出城,很快飛馳到高平陵見到少帝曹芳以及曹爽等人。桓范將司馬懿發動兵變以及洛陽城內所有相關情況都一一向眾人詳述一遍,極力勸說曹爽將皇帝移駕許昌,然后讓皇帝向天下發布討賊詔令,號召全國各地將領起兵勤王殺向洛陽,將叛逆司馬懿繩之于法!
桓范建議曹爽移駕后,讓皇帝下詔集中全國軍事力量反擊司馬懿,這是當時能拯救曹爽等人的唯一辦法。如果曹爽采用這個建議,至于最后鹿死誰手不好說,司馬懿軍事能力雖然極其厲害,但是魏國絕大多數地區是效忠魏室的,尤其是淮南地區的將領對司馬家族很有意見。除此之外,其他的辦法都是死路一條。但是曹爽兄弟幾人聽了桓范的建議后,猶疑不定,不置可否。
于是桓范看見曹爽不表明態度,遲遲不能下定決心,又轉頭對其弟曹羲分析道:“現在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還認為投降就有活命的可能嗎?況且平常人挾持一名人質,尚且想活命,現在你們兄弟跟隨在天子左右,只要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有誰敢不遵從詔令?”
曹羲也像他的哥哥曹爽一樣,依然猶豫不決,不接受該建議。
桓范看見曹爽兄弟不接受他的建議,氣極了,大罵道:“此事明擺著只能如此辦理,真不知你們兄弟讀書有什么用!投降的話,你們就坐等著三族被誅滅!”
曹爽與桓范關系并不親密,而如今曹爽已經亂了方寸,怎么可能聽從一個不親密之人的建議呢?所以曹爽兄弟依然默默無語,任憑桓范暴跳如雷,捶胸頓足。
桓范罵了一頓后,平息了一下心情后,依然不死心,再次對曹羲分析道:“你的中領軍別營近在城南,洛陽典農的治所也在城外,你可以隨意召喚調遣他們前來護駕。如今我們移駕到許昌,也只不過是兩天兩夜的路程,許昌兵器庫中的武器也足以武裝我們的軍隊。而所憂慮的應當是軍需問題,但大司農印章我隨身攜帶著,可以簽發征調全國各地的糧草物資。”
桓范力勸曹羲緊急召集城南別營和典農校尉的軍隊前來護駕,暫作抵抗,由這些部隊將天子安全護送到許昌后再號令天下兵馬討伐司馬懿。桓范是魏國農業部長兼財政部長(大司農),他有權力用大司農印章調動全國各地錢糧。一旦與司馬懿開戰,桓范可以為各路勤王部隊提供糧草物資支持。而曹爽是大將軍,手握全國兵權,他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兵有兵,打持久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更重要的是,曹爽手中還擁有魏國最大的金字招牌——皇帝曹芳!毫無疑問,倘若曹爽同意移駕許昌,由皇帝下詔討伐司馬懿,曹爽已經站在道德制高點,而司馬懿據城造反,無疑就是一個以下犯上的叛逆。
而司馬懿敢以洛陽孤城對抗魏國九州,就是徹底看透了曹爽的為人處世風格,知道這位在溫室里長大的公子哥就是一個廢柴!
可惜的是,曹爽兄弟聽了這些金玉良言,依然默然無聲,不聽從桓范的建議。盡管曹爽手中有皇帝、兵權以及糧草,但他卻沒有反抗的意志,不亦悲哉!
司馬懿擔憂曹爽會采納桓范的計謀,不斷派遣使者前來勸降曹爽。于是司馬懿派遣侍中許允和尚書陳泰(陳群之子)去當說客,勸說曹爽早點自行請罪,爭取太傅恕罪寬待。當然,曹爽聞此言將信將疑,不表明自己的態度。
司馬懿為了讓曹爽相信他的“誠意”,當眾對著洛水發誓:只要曹爽肯棄械投降,俯首認罪,只是免去他們兄弟的官職,保留其爵位和食祿,一定不會傷害他們一根毫毛!
在大多數魏國文臣武將的心中,盡管曹爽專權用事,但他們并不希望曹氏宗室因此慘遭屠殺。相反,他們要盡力保存曹爽等人的性命,這是他們忠于魏室的底線。所以蔣濟等朝廷重臣看見司馬懿指著洛水信誓旦旦地向蒼天立下誓言,都選擇相信了他的話,愿意配合司馬懿勸降曹爽。
司馬懿再次用高超演技,欺騙了所有人,包括他的老朋友蔣濟!
隨后,司馬懿再次派遣曹爽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誘勸曹爽。尹大目領命來見曹爽,勸說他只要放棄權力,太傅絕對不會加害于他。尹大目將司馬懿洛水之誓詳細轉述給曹爽,指出太傅發此政變并無他意,只是想削去他的官職和兵權而已,希望識時務早點歸降。
曹爽聽了尹大目的話,有點心動了。曹爽本來就是沒有志向之人,他只不過是一個貪圖榮華富貴和享受聲色犬馬的凡庸匹夫。
不過,曹爽也有點懷疑司馬懿耍詐,沒有馬上答應。
暮色漸漸降臨,郊外寒風乍起。曹爽心中掠過一股不祥之感,身體不由自主地戰栗起來,是戰是降,其結局到底是怎么樣,一切都是未知數。曹爽搖擺不定,決定私自將天子車駕留宿于伊水之南,用一夜時間來再做最后的考慮。
司馬懿看見曹爽沒有帶著天子回城,便對自己的親弟司馬孚說道:“陛下在外面過夜,可別因此傷了龍體。郊野天氣寒冷,你趕緊準備帳幔和御膳送給陛下及曹爽等人。”
曹爽一天沒有吃東西,早已饑腸轆轆,而此時喝著司馬孚送過來的熱騰騰的美食,心中感到了一股溫暖,這種感覺是他多年曾經未有過的感覺,這一頓晚飯似乎比往日更加好吃了。
曹爽遲遲沒有回城歸降,司馬懿就知道曹爽心中依然有疑慮。為了打消曹爽的疑慮,司馬懿指示蔣濟寫信給曹爽,勸其回城歸降,絕不加害。作為老朋友,蔣濟相信了司馬懿的話,遂按照著司馬懿的旨意,給曹爽寫了一封親筆信,保證太傅只想剝奪他們兄弟的官職及兵權,他們的爵位食祿一律保留,絕對不會傷害他們。司馬懿的心理戰術玩得非常到位,不斷用曹爽信賴之人或元老重臣來勸降,摧毀曹爽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線。
曹爽接到太尉蔣濟的來信后,反復仔細看著,不停地思考著……
經過一夜的思考,曹爽相信蔣濟不會騙他,認定司馬懿發動政變不過是奪權而已,不會要他們兄弟的性命。當然,蔣濟是不會撒謊騙曹爽的。但是曹爽殊不知,司馬懿不僅欺騙他,甚至連蔣濟都一起欺騙了!
這一次有太尉蔣濟作擔保,曹爽自感人身安全有保證了,便打消了心中的疑慮,決定放棄抵抗投降,回家做一個“富家翁”。
五更時分,洛陽城中傳來了打更聲,野雞也在打鳴,天快要亮了,是時候該作決定了!
曹爽從初夜一直坐到五更,突然站了起來,從腰間拔出佩刀……
眾人屏住了呼吸,知道曹爽要做出最終的決定了,這個決定將關系到許多人的未來和性命。
桓范滿懷希望看著曹爽,用一雙布滿血絲的雙眼緊盯著他的一舉一動,心中吶喊道:大將軍,舉了你的寶刀,振臂一呼,號召天下兵馬回去平叛!
誰想到曹爽竟然把刀擲在地上,對身邊跟從皇帝的群臣們說道:“我揣摩太傅的心意,不過是欲令我們兄弟放棄兵權而已。即使投降,我以侯爵身份回府,不失為富家翁。”曹爽說完這話,解下大將軍印綬,準備棄權投降。
主簿楊綜急忙制止曹爽這個危險舉動,勸道:“您挾持天子掌控全國軍政大權,難道要放棄這些權位而跑到東市去被人砍頭嗎?”
司馬魯芝也勸道:“大將軍,您醒悟吧!您處在伊伊、周公這樣的高位,一旦獲罪被罷免,后果不堪設想!您失去權位之后,即使想牽一條黃狗出門溜達,都不可以了!如果您挾持天子移駕許昌,倚仗帝王的威儀,號令全國各地將領出兵平叛,誰敢不聽從您的命令呢!如果放棄這個決策而束手待斃,那就是想去東市被人殺頭!難道不令人痛心嗎?”
盡管楊綜和魯芝是曹爽的忠心耿耿的部下,但他們并不是曹爽的心腹親信。對于他們的勸告,曹爽聽不進去,不采納他們的意見。我相信,曹爽一定是沒有讀過歷史,不知道權力斗爭之殘酷。無數的古今事例已經證明,一個權臣一旦失勢,他的下場無非只有兩種結局:一種是監禁終生,一種是身死族滅(大概率事件)!即使是“千古一相”李斯失去權位后都不能和兒子一起去遛狗,更遑論曹爽這種愚蠢如豬的大將軍了!
曹爽長年累月吃喝玩樂,養尊處優,體形肥胖,挺著一個將軍肚,人頭豬腦,連基本的歷史常識都沒有,可悲可嘆!曹爽死到臨頭還想做個“富家翁”,駑馬戀棧豆,司馬懿所言極是!
桓范看見曹爽這么做,頓時驚呆了,知道投降意味著什么!一旦投降,他們就成為人家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就會被人滿門抄斬!
桓范苦勸無果后,悲從心來,痛哭流涕,當眾大罵曹爽:“肥奴!曹子丹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你們這群蠢笨如豬的兄弟!沒想到今日老子受你們的連累,一起要被人滅族了。”
為了道義,桓范拒絕司馬懿的拉攏,舍命出城為曹爽出謀劃策,如今卻要用自家三族人的性命為曹爽兄弟陪葬!桓范這個剛毅之人,氣得臟話粗話都罵了出來,不再顧及公卿身份當眾痛哭,大罵曹爽兄弟是滿肚肥腸的蠢豬!
曹爽不理會桓范的辱罵,徑直走進皇帝曹芳的帳篷,通報了司馬懿彈劾之事,然后說道:“請求陛下作詔書免去微臣的官職,以報皇太后詔令。”
于是曹芳按照曹爽的要求,下詔書免除其大將軍之職。
曹爽是曹魏宗室的最后一道屏障,他的投降意味著魏國權柄從此以后就落入外姓的手里。套用《明史》那個經典句型,就是——曹爽降而魏亡矣!
本節完。
本文節 選自: “藍水飛舟”《三國風云》系列實體書,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輸入作者名字“藍水飛舟”搜索,即可自行購買正版書籍《三國風云》。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