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國家走了一段彎路,對你我就是一生”——這句話并不適用于阿城。
▌禮失求諸野:野蠻年代的精致教育
1949年,阿城生于北京,彼時父母剛好隨解放軍進北平城,遂取名“鐘阿城”。好名字沒有給他帶來好運氣。
八歲那年,父親因為言論被打成右派、開除公職,下放到渤海邊掃廁所。一家人被趕出機關宿舍,住進了大雜院。母親一個人養(yǎng)活五個孩子,還供著姥姥和上大學的舅舅。穿衣都成問題,耐磨的燈芯絨褲子,在兄弟間傳遞,實在不能穿了,姥姥就糊成布渣做鞋。
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但家里窮得難得吃頓肉。吃肉的時候切成小塊,用繩串了,五個孩子一人一串。他每次吃完自己的,就開始盯著妹妹的,他總覺得一個女孩兒,肯定吃不了那塊肉,應該能給他留點。
初中時去練游泳。教練說:“家里供不起每天二兩牛肉的,以后就不要來了。”他就沒有再去,自己跑到玉淵潭去游野湖了。
作為黑五類子女,阿城很不受主流社會待見。
當時外國領導人經(jīng)常來京訪問,學校挑選學生歡迎。老師每次都會念完三十幾個名字,然后就說:“沒有念到名字的回家吧!”有一次阿城忍不住問:“您就念我們幾個人,就說這幾個念到名字的回家就完了,為什么要念那么多名字?”老師冷冷回道:“念到的,是有尊嚴的。”
邊緣化的境遇造就了阿城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我習慣沒有尊嚴,你被邊緣化,反而使你有了時間”。他隨著自己廣泛地興趣,真正學到了真本事。
阿城喜愛看書,說他永遠感謝舊書店,小時候見到的新中國淘汰的書真是多,古今中外都有,雖然便宜,但還是一本也買不起,就站著看。店里的伙計都很好,從不管他,要是有的書擱得高了,還會幫他夠下來。
很多書常常讀到一半,便被店員賣了出去。之后阿城也學聰明了,讀的起勁的書,就被他放到了書架里側(cè),下次接著讀。靠著這樣的方法,阿城讀了不少書。
除了讀書,他還常到琉璃廠閑逛,流連于各種畫店、舊書攤、古玩鋪。一個頗為不順的童年,卻被阿城過得悠然自得。
“青磚墁地,掃得非常干燥。從窗戶看得見后院,日斑散綴,花木清疏。冬天,店里的爐子上永遠用鐵壺熱著開水,呼出一種不間斷的微弱嘯音。”
后來他與人聊天,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與同齡人的文化構(gòu)成已經(jīng)不一樣了。琉璃廠是阿城的文化構(gòu)成里非常重要的部份,他后來總不喜歡工農(nóng)兵文藝,也與琉璃廠有關。
▌他的青春沒有熱血,唯有生存
1968年,19歲的阿城沒資格留在北京,只得下鄉(xiāng)開始了漫長的知青生涯。
身為政治賤民,又干不了重活,阿城很難以“勞動表現(xiàn)”融入下鄉(xiāng)的生活。他輾轉(zhuǎn)山西、內(nèi)蒙再到云南,終于穩(wěn)住了腳跟——在農(nóng)場子弟小學教書,語數(shù)外體美勞,啥都教,一教就是十年。
1978年,北京來的知青,都陸續(xù)回了城,而阿城卻因為父親的政冶問題,走不成。
回不了家,那么扎根于此呢?喜愛畫畫的阿城,滿懷希望地報考昆明美術(shù)辦公室,但還是因為父親的牽連,考上也不予錄取。進退兩難的阿城,真正感受到了人生的絕望。“倒霉一直一步步在跟著,使他一直無法掙脫冥冥中一種力量的箝制”。
1978年底,阿城參加了“云南知青大返城運動”,竭力抗爭。1979年,父親被平反,阿城終于被準許回家,此時他已年近30。
好友朱偉說:三十之前的阿城,可謂命途多舛,宛如一顆皮球,在厄運間被踢來踢去。
剛回北京,他站在街頭,看著路上奔馳而過的自行車,久久不敢過街。看到警察,更是覺得新鮮,坦言道:“警察才是城市的標志啊!”
此后幾年,阿城碌碌謀生,關注的依然是一個俗不可耐的問題——吃飯。
阿城開始寫小說,一是想試試,二來也是為了掙稿費補貼家用。有一次,他帶著兒子去吃冰棍,三根冰棍,幾分鐘就下肚了,然后眼巴巴望著他:“還要!”
身為人父,當然希望兒子把世界吃光,可是手頭實在拿不到那么多錢。阿城想:“等我寫多了,用稿費搞一個冰棍基金會,讓孩子們在伏天都能吃一點涼東西。”
1984年,《棋王》橫空出世,轟動文壇。阿城趁熱打鐵,接連發(fā)表了《樹王》、《孩子王》,一時之間風頭無兩。在彼時傷痕、反思文學的狂潮中,《棋王》獨樹一幟,海內(nèi)外流傳,成為人人爭相一讀的作品。阿城的文字功夫,更是讓一輩作者讀者大開眼界。
對于細碎、平庸的人生,阿城從來就不抱鄙夷的態(tài)度。《棋王》《孩子王》要改編電影,滕文驥、謝晉拉著他去寫劇本,他覺得寫小說掙錢太難,立馬去了。
阿城說:“我本身就是個寫字的手藝人,寫字的目的就是換錢貼補家用,我有嘴我老婆有嘴我小孩也有嘴。衣食是絕頂大的問題,先吃飽再談其他。”
▌才氣、俗氣、煙火氣
對于寫小說,阿城并不癡迷,他調(diào)侃自己是“文學失足青年”。阿城認為文學沒什么了不起的,小說就是講故事,人人都能掌握,只是講得好不好的問題。所以,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過作家,也從來沒想靠小說揚名立萬。
但他卻不只是對寫作精通,美術(shù)、電影、手工……樣樣涉獵、無一不精。
八十年代,返京的阿城便顯露了一身才全藝精的雜家功夫:他到機場畫壁畫,給報刊作插圖,更和畫家范增等人合作發(fā)起了名噪一時的“星星畫展”;轉(zhuǎn)戰(zhàn)電影,他交出了《芙蓉鎮(zhèn)》《刺客聶隱娘》等佳作,還給《臥虎藏龍》當起了指導……
作品紅遍大江南北之際,阿城選擇遠赴美國。原因也很簡單——寫作掙不了錢,而在美國,“不需要關系,完全不是人情社會,你不需要認識人,就能找到活兒,比北京好活”。第二次再去美國,阿城就留下了。
他倒騰過仿古家具,也教過一陣鋼琴,都沒賺到多少錢,于是一拍腦袋,翻新汽車,一邊玩兒一邊賺錢。
怎么個玩兒法呢?先到汽車墳場找一輛破爛不堪的古董車。30年代的,不用多好,大眾車就可以。
幾十塊錢或一兩百塊買下來,拉回家,然后訂購一本舊型號大眾車的汽車手冊,根據(jù)手冊的內(nèi)容,先把零件全套買下來,回去拆開、換新。汽車其他的部分,什么氣缸、剎車、底盤系統(tǒng)、變速器…全都是他自己摸索著改換成新的。那時,阿城家里到處都是零配件,各種各樣的修車工具比車行還齊全。
最后,花錢噴漆,最多3000美元成本,一轉(zhuǎn)手,至少賣到20000以上,玩兒也玩兒了,還賺了一票錢。王朔親眼看見阿城組裝的全過程,最后阿城坐著出去兜風,那可真拉風,端著一煙斗,整個人跟大仙兒似的。登時就把王朔給佩服得五體投地。
其中有一部紅色的敞篷車,超有范兒。據(jù)說有個黑人盯那輛車盯了好久,每隔一段時間就找阿城問賣不賣,最后一直叫價叫到了將近二十萬美元,求著讓阿城賣給他,阿城就是不賣。
有一次,阿城旅游歸來,一開門,全部家當竟然被偷光,只剩下一個床墊,上百張珍藏了數(shù)十年的經(jīng)典CD不翼而飛。結(jié)果他自己破了案:他轉(zhuǎn)遍了街區(qū)的所有音像店,專門去翻那些二手CD架,最終找到蓋有自己印章的CD,隨即報警。沒過多少日子,所有CD就都回來了。
▌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聊天本是一個平常的生活小事,在阿城這里,卻聊成一絕。
下鄉(xiāng)年間,他白天干活,晚上便在茅草屋給其他知青說書。一盞煤油燈,一屋子人,煙頭一亮一亮,《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等名著,在阿城嘴里進出。每談到關鍵處,他便住了口,吊起了一屋子人的胃口,急得旁人給他點煙續(xù)茶,忙問道:“后來怎么樣了?”
在文化圈子里,大家尊稱他為“天下第一聊天高手”。王朔住洛杉磯時,常去阿城那聚會玩,大家坐在一起,全聽阿城一個人神侃。風土人情,旁門左道,他無所不通,詼諧得一塌糊涂,偶爾抖一個機靈,當場就能說得把人笑岔氣了去。
王朔問聚會中的一人——“聽了十年,沒一夜聽過重樣的。”每次聊完,人說“跟您聊天特有意思。”阿城特傲嬌:“大家都是這么說的。”
關于生活,阿城自己也打過一個比方:“前院,老王正在彈古琴呢,突然家里人跑來說后院的爐子滅了,那就得馬上拿出辦法給爐子點燃。”
阿城說,生活就應該是這樣的,古琴可以優(yōu)雅地彈,轉(zhuǎn)過身,你又得能回去通爐子。
彈得古琴,通得爐子,是一種“通天入地”的本事。通天,是能去追逐高于生活的情韻,不天天拘于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入地,是身上須帶著一絲煙火氣,人說白了,還是要吃飽了肚子,能夠從容地應對瑣碎的日常生活。
▌天才中的全才,認真地游戲人生
阿城活得很世俗,筆下眼下都是吃喝拉撒;同時又似個大隱于市的奇人,游戲人間。
阿城是通才,是雜家。他的種種經(jīng)歷,常人都無法相比。豐富經(jīng)歷下淬煉出的通與雜,更是對同輩的時代級碾壓。攝影、繪畫、音樂、裝幀藝術(shù),從意大利歌劇,到京韻大鼓,從藏泥塑、燒陶、儺戲面具,到新絳剪紙、貴州苗民的繡衣…以及各種吃喝玩樂的技藝,阿城無所不通無所不精。
阿城能成為飽學的“雜家”,完全得益于好奇心驅(qū)使下的興趣,他也因此自言是“觀察型人格”。早年在琉璃廠,看到好玩兒的器物,會想盡辦法一探究竟,把它弄懂。后來在云南當知青,村寨里的儀式,別人都不多問,他卻格外留意,成為日后追問巫術(shù)與藝術(shù)起源的感性經(jīng)驗。
在知青急于返城的時候,焦慮的人很容易對周圍環(huán)境喪失興趣,阿城就不一樣,村里有趕馬的把式,如何指揮方向,馬驚了怎么應對,他都一一留意,再講給別人聽。
盡管當初震動了文壇,他根本沒把出名當回事兒。后來十余年的光景里,他也寫,像做一門手藝一樣每天寫幾個小時。寫到得意處,就給自己炒兩個菜,洗個熱水澡,舒舒服服躺床上。作品不急著發(fā)表,等時間沉淀。
除了寫作,阿城還是天南地北地跑,一類是受邀出游,賺取一點生活費,一類是手頭有了余錢,就去想去的地方,中東、北非、南非,每去一個地方,總能得出知識上融會貫通的東西。
1992年,阿城去了趟威尼斯,受邀旅居、閑逛。之前一個意大利人翻譯了《棋王》,看瘋了一群意大利人。意大利每年都會從世界范圍內(nèi)選一名作家在威尼斯住三個月,然后交一部作品,先出意大利文,再出本國文字。
阿城之前的上一個受邀者是諾貝爾獎得主,流亡美國的俄國詩人布羅茨基。阿城后來交的,就是《威尼斯日記》。
通常人的刻板印象里,讀書人通常都是“眼高手低”、“四體不勤”,但這絕不是阿城。
當初,劉小東畫了三峽,要辦展,請阿城幫忙寫一點。阿城說試試吧。沒過多久,拿出近10萬字的文章,劉小東揉著胸口感激道:“嚇死我了。他把整個三峽的歷史全部交待了。”
后來,劉小東請阿城吃飯,請的館子太好了,阿城不高興,掛臉說:“你們太腐敗了。”劉小東想,那好,請你來家吃,你不是喜歡吃紅燒肉嘛。結(jié)果阿城去了,挑剔地說:“吃肉,盤子要熱的。”學問,可以做到盡心的融通,生活,也來不得半點的馬虎。
當年,侯孝賢拍《海上花》,年代里用的煤油燈,道具做不出來,只能由阿城從舊貨市場淘來。有一回,他正一個人坐著讀書,侯導說:“你趕緊到現(xiàn)場來!”。原來棚里在拍一個下雪的場景,大把大把人造的紙片往下撒。侯說:“不知道為什么,這雪太假。”
阿城看了一會兒,轉(zhuǎn)身就跑到灑雪的棚頂上,對道具說:“把紙都先使勁拽一拽,拽松了再撕,紙的密度就變化了。”道具按照他說的把紙拽了拽,再往下扔,飄落速度果然慢了。侯導在監(jiān)視器后面:“成了!”
還有一場戲,透過窗玻璃拍室內(nèi),煤油燈只做道具,現(xiàn)場打的電燈光。侯孝賢就覺得拍出來的光不對,沒辦法,又只好找到阿城。
阿城看了看,說:“去拎桶水來。然后就在玻璃上刷了一層水,再回監(jiān)視器看,透過那一層水,光就變?nèi)崃耍杏X油乎乎的,侯孝賢連連點頭,“這下對了!”
住在回龍觀的時候,他曾打算進一臺織布機回家織布,還曾想在東邊弄一畝地,蓋一個大棚,一半做工作室,用來做石版畫,另一半種東西,把從世界各地找來的稀罕種子種下去。
在很多人的眼中,阿城是個“文藝復興人”他能畫畫、拍照、寫小說、編劇本,還會烹調(diào)、打一整套的結(jié)婚家具。2003年,臺灣方面介紹阿城時說:“與其說阿城是一個小說家、文體家,不如視他為坐擁俗世卻清明謙沖的智人。”
阿城的生活就像他的文字,鮮活、通透。與“無用之藝”為伴,去摸索情致,用“匠人之心”生活,去點亮爐火,這樣澄明的心境,諸君亦可得之啊!
難怪誰也不服的王朔能服阿城,他說:“若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著名作家賈平凹也很欽佩阿城,他說:“阿城是卓越的,他的才華學養(yǎng)是那樣的杰出,一直讓我欽佩”。還有著名文化人陳丹青稱阿城為“天下第一聊天高手”,“作家中的作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