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說起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儒家、道家、法家,而了解墨家的朋友可能相對來說就比較少了,但是,歷史上的墨家卻是曾經紅極一時、“紅”到讓當時的儒家大先賢孟子都自嘆“墨翟之言盈天下”的存在。
也就是說,歷史上確實存在“非儒即墨”的盛況,而墨家創始人墨翟,也被后人賦予了“生前偉大,死后寂寞”一說。同時,因墨家在春秋戰國時的“紅極一時”與后代王朝更迭中“落寞”得太快,形成鮮明反差,以至于墨家思想在今人眼中看上去有些神秘。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墨家紅極一時,又是什么原因讓墨家在后世朝代更迭中銷聲匿跡呢?
關于“紅極一時”的原因,在顏小二看來,主要原因之一便與墨翟“兼愛”等思想有關,因為這一思想喊出了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心聲,在當時極具進步性,也頗有些“思想解放”的意味,能夠“紅極一時”也是情理之中。
關于墨家后世銷聲匿跡、無比落寞的原因,顏小二認為,與墨家“死不旋踵”的俠義精神有關,同時也與墨家“兼愛”等思想和后世封建王朝掌權者需求相對立有關。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繼續往下看。
1、“非儒即墨”,墨家之言為何曾是“時代大紅人”
墨家的創始人墨翟是魯國人,大約生于公元前485年左右,死于395年左右,做過宋國的大夫。他一生在宋國的活動時間比較長,而墨子在成為知識分子“士”以前,原本是一位技術精湛的工匠,而其可以賽過當時名匠公輸般的精湛技藝,曾為他的政治理論服務。
墨子精通歷史文化典籍,他傳道受業,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思想統一的學派,這個學派也就是后世所說的“墨家學派”。而墨家學派的重要特點之一,便是“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群“死不旋踵”的墨家弟子們,在當時曾聲勢浩大到讓儒家孟子感慨“墨翟之言盈天下”,頗有“非儒即墨”的趨勢。
為何會造就“非儒即墨”的盛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顏小二認為,與墨子提出來的“兼愛”思想離不開。
墨子本身就是從社會的小生產者階層生長起來的,所以他十分了解社會底層的小生產者的心之所向。以此,他從底層勞動人們的愿望出發,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價值衡量標準,以“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為目標,相應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
墨子認為,人們對生活的需求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溫飽這一層面上,而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家人可以生活富庶、幸福,但是當時許多掌權者剝削百姓,別說是富庶幸福,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餓死路邊,于此,在“求生”的驅使之下,人與人相互爭斗、國與國相互爭奪,導致了“交相惡”的局面形成。墨子分析,要解決“交相惡”這一問題,就要懂得“兼相愛,交相利”,也就是我們常說到的“兼愛”思想。
而墨子的“兼愛”思想與儒家的“愛有等差”思想幾乎爭鋒相對。換句話說,墨子的“兼愛”主張“遠施周遍”,反對儒家以“親疏關系”而形成的“尊卑秩序”。什么意思?舉個例子,儒家以“尊卑秩序”表現自己在對待朋友、父母等不同社會關系的人物時不同的情感與敬意,而墨家則認為人應該像愛自己父母一樣愛他人的父母,用這樣無差別的“愛”化解“等差秩序”下的壓迫與相應異化出來的“交相惡”。
說到這里,許多朋友應該就能明白墨家紅極一時的原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正是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的時期,奴隸制下的“尊卑秩序”比封建制更“嚴苛”,對于被壓抑、沉默了許久的底層勞動者們來說,在生活日趨艱難的亂世中,有墨子這樣的大人物替他們喊出了對“尊卑秩序”的反抗之聲,并且還以“兼愛”等思想形成一個學說體系,高舉“兼愛”旗幟,這是多么讓人振奮的一件事。而墨子的“兼愛”等觀點,近乎可以成為當時墨家弟子心中的“信仰”。所以,墨家能紅極一時,大抵與其“兼愛”等核心思想與社會廣大底層勞動者渴望破除“階級束縛”的心聲有關。
2、紅極一時的“墨家”為何后世落寞?成也“兼愛”,敗也“兼愛”
上面我們說到,在顏小二看來,墨家“愛無等差”的核心思想,是讓墨家紅極一時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結合后世墨家發展和社會發展來看,墨家的興衰也頗有“成也‘兼愛’,敗也‘兼愛’”意味。
我們知道“兼愛”思想的一個亮點在于對儒家之“愛有等差”的尖銳反對,且不說“兼愛”思想在物欲橫流的人類社會想要實現,其本質上便是一件因為太過理想、實現非常困難的事情,就當時的社會制度而言,墨家的“兼愛”思想,也絕不會被后世的掌權者所允許。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亂戰之后,秦始皇一統天下,雖然社會制度從奴隸制轉換到了封建制,但是依舊存在嚴明的尊卑秩序,而掌權者更是需要一套“尊卑秩序”去維護中央權威,鞏固社會穩定。
所以,墨家的“兼愛”思想雖然喊出了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心聲與愿望,但是絕對不會被需要加強中央集權的后世封建王朝的掌權者所允許,因此,墨家思想在封建王朝注定“銷聲匿跡”命運,也屬意料之中。同時,墨家本身也有“死不旋踵”的特色,因為封建掌權者絕對不會允許“兼愛”思想的擴大,學派無法壯大,同時,墨翟之后、社會秩序漸漸穩定之時,“死不旋踵”的墨家弟子“死一個少一個”,后繼無人也是可以預見的。
在此也還想多說一句,墨家的銷聲匿跡,不是說墨家觀點不精妙,而是墨家思想的特色與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格格不入,這讓墨家注定“落寞”。
3、寫在最后
文化的興衰,許多時候反映了一個時代某一個主要群體的愿望、以及那個時代的特色。我們作為開放包容的現代人,在看待儒家、墨家這類思想時,不宜以“善惡優劣”去辨析,而是結合當時的時代環境,體悟其思想背后所展現的某些“聲音”,感悟其思想在邏輯上的精妙演變,這種時候,往往可以塑造我們更加客觀的“視野”,讓我們受益無窮。
同時,墨家的興衰也能讓我們悟出,精妙的存在,即便是“理論”,紅極一時之后,也會因為“極端”而“物壯則老”,所以“無可無不可”的中庸精神,無論是文化發展還是個人發展,都是適用的,這一點感悟,算是文末的“彩蛋”了,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