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是城市一天的開場白。米粉、豆花飯、油茶、包子稀飯……每個綦江人都有自己鐘意的早餐味道,當清晨的陽光透過城市的高樓,灑向街邊熱氣騰騰的早餐店,最真實的平凡生活不過如此,安心又溫暖。在重慶人的早餐桌上,小面毫無疑問是絕對的C位。而在綦江人的心中,米粉就是這樣的存在。以扶歡、趕水平分天下的兩大綦江米粉界的實力派,自古就以哪家哨子澆頭更好吃論第一。綦江米粉,顧名思義就是綦江的米粉。綦江米粉色白質柔,綿嫩細滑,除了米皮為條狀外,不同的街鎮就有不同的煮法,不同的佐料,甚至是不同的做法。
綦江米粉中,“扶歡米粉”是老字號。據《綦江街鎮歷史文化叢書之人文扶歡》介紹,扶歡米粉起源于清道光年間(公元 1841 年前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扶歡鎮出現了多家米粉餐館。為了贏得消費者,米粉餐館便在佐料上下功夫,為此,米粉又有了不同的味道。再后來,“扶歡米粉”餐館開到了萬盛、南坪、桐梓、遵義等地。綦江各街鎮的“扶歡米粉”就多的數不過來了。扶歡米粉的臊子重在澆頭質感;刨一口肉顆粒,混合軟糯的粉,嚼起來層次豐富,香滿口腔。趕水米粉的臊子肉處理的最后一步,肉臊子偏黑,肉粒外殼堅硬;這種緊實的,在油鍋中翻滾的肉;同樣贏得了大票忠實吃客。
以前以為綦江趕水米粉里的“趕水”二字,是一種獨特的制作工藝,后來才知道趕水只是綦江的一個地名,趕水米粉就是在趕水鎮上制作而成的米粉,讓我一時間有些失望。據說趕水鎮的鐵石埡有幾家米粉,是眾多綦江人難以忘懷的美味記憶,以至于綦江城區,包括重慶主城、貴州省桐梓、遵義等地都能看到趕水鎮鐵石埡米粉的招牌。這足以證明綦江的趕水鎮鐵石埡米粉,已經成為一個響當當的美食代名詞。
綦江趕水米粉的制作工藝很復雜,流程較多:選用存放一年多粘度較低的大米,洗凈后放入大水槽中,浸泡約三到四小時,米粒吸收水分軟化后,再用少許的地下水,用石磨慢慢地磨成粉液狀米漿,把磨好的米漿裝入有毛細孔的棉布袋內,扎緊袋口,施加壓力,使米漿中的水分能完全排出,形成雪白塊狀的濕淀粉,再用手捏碎,放進口徑約三尺、深約二尺的大桶中攪拌,使它變得十分柔韌,將米團折成圓筒狀放置一天后,再制成周圍約一尺,高約七寸的裸粉團,把制好的粿粉團放到蒸籠里蒸約半小時后約七分熟取出,將蒸好的裸粉團放入攪拌機中反復壓碾,成為韌勁十足的米片,將米片卷成圓筒狀,投入底部鑿滿了“米粉孔”銅穿的壓榨器中,成為絲絲縷縷的米粉條(成型米粉),壓出來的米粉條還沒有全熟,還要再蒸或煮后才會全熟,蒸的是炊粉,煮的就是水粉,剛蒸出來的米粉,要拿刀子切成一段一段的,把切好的米粉一絲一絲地用手撕開來,別讓它打結,用筷子把米粉折成一片片等分的塊狀,把撕成一片片的米粉排掛在長約九尺半、寬約二尺半的竹制架子上,抬到屋外通風的地方,約需三小時就干燥了,把曬好的米粉放進袋子里包裝好,再加上每家工廠的商標。
綦江米粉,入口之后米粉相當美味,飽含了湯汁的味道非常入味,米質優良所以味道香濃可口,確實是一碗值得稱贊的米粉。如今的趕水米粉,已經成為了綦江的特色之一,更成為遠在外地的綦江游子心里那擋不住的鄉愁。有機會的話,建議大家可以切實去感受一下綦江米粉,相信你會對米粉有更深的見解。小伙伴們,重慶美食“綦江米粉”,你吃過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