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雖然是種食品,但它在古玩行中也是個小小的收藏品種,行內人稱為文玩核桃。
故宮珍藏的核桃
核桃手玩,是我國古老的一種運動文化方式,跟石頭和鐵球相比,揉山核桃的優點是“冬不涼、夏不躁”。文玩核桃,也叫“健身核桃”,又稱“掌珠”。文玩核桃最初稱“揉手核桃”,它起源于漢隋,盛行于明清。清朝到了鼎盛時期,玩家大多聚集交流在當時的“八旗一條街”,就是現在前門大柵欄兒一帶,都是些“不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人玩。
故宮博物院中就收藏了10余對核桃
當時,核桃分兩種:文玩和雅玩。雅玩是文玩的更高層次。北京有句老話,叫“玩意兒”,當時人們認為核桃最少也得盤上8到10年后,核桃包槳完美、碰撞之聲如骨如牙金石之響、色澤細潤如玉,才能稱之為“玩意兒”。
大明天啟皇帝朱由校不僅把玩核桃不離手,而且還親自操刀雕刻核桃。故有“玩核桃遺忘國事,朱由校御案操刀”的野史流傳于民間。
清朝乾隆皇帝不僅是鑒賞核桃的大家,據傳還曾賦詩贊美核桃。“掌上旋日月,時光欲倒流,周身氣血涌,何年是白頭”。
到了清末,宮內玩賞核桃之風更甚。手中有一對好的核桃竟成了當時身份,身價及品位的象征。當時京城曾傳言:”貝勒手上有三寶:扳指,核桃,籠中鳥。”每逢皇上或皇后的生日,大臣們會將挑選出的精品核桃作為祝壽賀禮供奉,揉手核桃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宮內揉核桃之風,自然也影響到了社會。
民間將人分幾類,將把玩核桃者排在首位,即:文人玩核桃,武人轉鐵球,富人揣葫蘆,閑人去遛狗(指當時的風俗)。在玩核桃過程中,人們利用核桃的尖刺,凸起和棱角,采取揉,搓,壓,扎,捏,蹭,滾等技法運動雙手,壓扎掌上穴位,刺激手上反應區,達到舒脈通絡,活血化瘀,強身健體的效果。因核桃皮厚質堅,經過手的長期揉搓,汗液的浸潤,油脂的滲透,時間的打磨,最后成為一件亮里透紅,紅中透明,不是瑪瑙勝似瑪瑙的自然藝術精品。
在玩核桃的人們心目中,核桃不僅是健身器材,也不僅是一件藝術品,而是集把玩,健身,觀賞于一身的掌上明珠。核桃雖小,但是對人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在現如今宏揚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玩核桃之風日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