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種新的休閑娛樂方式火了,它就是圍爐煮茶。顧名思義,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圍著爐火烤煮茶。新奇的是,烤架上不單單可以煮茶,還可以放上秋冬時令的食物,例如柿子、紅薯、板栗,甚至還可以烤棉花糖。
而且,這茶也很有講究。不僅可以煮純茶,還可以在茶里加入牛奶、枸杞、紅棗等配料,喝的方式多種多樣。
圍爐煮茶的形式得到了年輕人的認可,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一種新的時尚。
在這些人自以為引領(lǐng)了潮流、頻頻打卡、發(fā)圈的同時,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其實這種所謂的時尚是我們老祖宗和60、70年代出生的人早已玩剩下、被時代所拋棄的東西。而且,我們的老祖宗玩得遠比現(xiàn)在瀟灑、玩得有文化。先看看我們的老祖宗是怎么玩的?
1.唐代——《宮樂圖》。描繪的是宮廷仕女坐長案娛樂茗飲的盛況。身著華麗衣衫的后宮女子們,或坐或站于條案四周,有的在啜茗品嘗,有的卻在彈琴、吹蕭、神態(tài)生動,可見音樂與飲茶皆是唐朝宮廷中最為盛行的活動之一。
2.北宋——《文會圖》。這幅圖表現(xiàn)的正是宋朝的點茶法,將茶碾成細末,放在茶盞中,用沸水點沖。點沖有法,先注入少量沸水調(diào)膏,然后一邊注入沸水,一邊用茶筅擊拂。
3.元代——《斗茶圖》。畫面上四茶販在樹蔭下作“茗戰(zhàn)”(斗茶)。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輕便的挑擔有圓有方,隨時隨地可烹茶比試。斗茶者把自制的茶葉拿出來比試,把宋代民間茶葉買賣和“斗茶”愛茶的風氣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
5.明代——《惠山茶會圖》。清明時節(jié),文征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游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茅亭中兩人圍井闌會就,支茶灶于幾旁,一童子在煮茶。
6.清代——《柳蔭品茶圖》。文人們?yōu)榱撕炔璨坏∑浞?,極盡“格物”之能事。一場茶事下來,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燜盞、調(diào)膏、擊拂等無一不能懈怠。茶器更是形形色色,風爐、湯瓶、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等輪番登場,以至于讓人愛不釋手。
是不是更加小資、更加有文化。煮茶加料,是老祖宗早期喝茶的習慣。翻看歷史資料的確會發(fā)現(xiàn),遠在漢代的時候,古人煮茶,會添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同煮,將作料視為一種調(diào)味品,來掩蓋茶葉自身的苦澀。那時候也不叫“喝茶”,而是叫“吃茶”。到了唐朝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位名叫陸羽的老人家,也就是后來寫了《茶經(jīng)》,被后世稱為“茶圣”的人。他帶著眾人開始品茶,喜歡喝原汁原味的茶湯。就此,國人摒棄了粥茶法,大力提倡“煎茶”,也就是用風爐煮水,再把碾成粉末的茶葉放進去煮。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今天中國不同于英國、印度的茶文化,也造就了白黑紅綠花等種類繁多的中國名茶。
提倡清飲,不再添加調(diào)味品是中國獨特的茶文化。但老祖宗摒棄的東西,被一群不知所謂的時尚人士又挖了出來,并當作時尚,大肆炫耀。倘若都像古時一樣,一股腦丟進鍋里煮開,加入調(diào)味料,又何必誕生多種多樣的茶類呢?
再看看作為60后、70后我們玩的東西。小時候物資匱乏,除了填飽肚子,基本上沒有供我們享受的零食。但那時的我們也有我們的時尚。圍著灶臺、地爐烤紅薯。
一邊烤火一邊煮水,且當作圍爐煮茶。
這個最是經(jīng)典,自制的膨化食品,在火爐上烤粉條。
我真的看不出現(xiàn)在的圍爐煮茶有多么時尚、多么有文化。為什么被時代所拋棄的東西會一個個重回我們的視線?墨守成規(guī),只會止步不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