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午臨近收盤時,A股突然暴動,以“中字頭”為代表的央企、國企股突然集體拉升,中國聯通、中國交建漲停,銀行股集體上漲,上證指數短短10分鐘左右由綠變紅,疾漲30個點左右。
隨即,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昨日關于“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的講話被翻了出來,同時中金公司最新發布的關于“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的報告在市場迅速流傳開來。中金公司認為,A股國有上市公司和上市銀行明顯低估,存在提升空間。
然而,雖然“中字頭”、銀行等“大象股”把熱度維持到了下午收盤,但股市整體仍舊沒能撐住下跌的腳步,上證指數勉強收紅,深證成指、創業板和科創板指數均下跌1%以上。
為何在“大象股”強勁支持下,A股仍沒能挺直腰板,一副蔫了吧唧“塌房”的頹敗相?
中金力挺,大象起舞,
A股塌房
不得不說,中金公司的市場影響力還是巨大的。
就著易會滿主席昨日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的議題,今天上午中金公司發布了題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探索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研究報告。報告的主要內容如下:
1、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維持A股估值中樞穩定的基礎;
2、從中長期來看伴隨中國居民財富效應的累積,中國家庭居民資產配置已經逐漸迎來向金融資產配置的中長期拐點,對中國市場估值帶來中長期支持;
3、近十年來全部A股的市盈率(TTM)波動區間在11-35倍。估值結構有改善空間,尤其是部分銀行及國有上市企業等估值長期、普遍偏低。從結構上來看,A股估值并不均衡。近十年銀行及國有上市公司的估值趨勢回落,當前已處于歷史區間偏低水平,這與近年中國銀行業和國有企業的相對有韌性的基本面形成反差。截至2022年11月21日,上市國企和非國企的市盈率TTM估值分別為11.0倍和34.3倍;其中金融板塊的估值更低,當前的市盈率和市凈率分別為5.9倍和0.58倍,市凈率估值已處于歷史最低狀態;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和市凈率為4.3倍和0.51倍,股息率高至6.1%。橫向對比全球公司,中國的銀行及國有上市公司的估值也普遍低于海外可比公司。
最后:實際上,從經營層面來看,國有上市公司在2016年以來的盈利增速和盈利能力相比非國企均有較為明顯的改善,債務壓力問題經歷多年國企改革也已基本化解,上市銀行盈利增長較為穩健且ROE高于非金融整體,未來在“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積極建設過程中,投資者有望逐步改善對上市國企和金融板塊的價值的認知。綜合來看,我們認為銀行及國有上市企業估值中樞有提升空間。
中金公司報告發布后,市場馬上積極響應,尤其是報告中重點看好的國有上市公司和銀行集體上漲。
截至收盤,中國聯通、中國交建、中鐵裝配急速拉升并漲停,中國移動、中國中冶、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能建、中國電建等漲幅超過5%,中石油、中石化兩桶油漲2%左右;兩市交易的42只銀行股全部上漲,中信、郵儲、成都、平安四家銀行漲幅超3%,工、建、交三行漲幅1%以上。
然而,盡管銀行股和國有上市公司這些“大象股”的強勢一直維持到下午收盤,但也沒能撐住A股“塌房”的決心。
上證指數勉強收紅,深證、創業、科創三大指數分別下跌1.18%、1.83%和1.42%。實際上在下午的交易中,除了國有上市公司和銀行,大部分股票出現了加速下跌的走勢,兩市交易的4994只股票中,只有1161只股票上漲,有3718只股票下跌,其余的115只股票走平。
為何A股的頹勢連大象都撐不住?
全球經濟衰退向中國傳導
不可不防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洪灝在最新發表的《展望2023:或躍在淵》文章中稱,中國正值出口增速29個月以來首現負增長、社零增速由正轉負的關口,二項數據均劍指國內外需求的同步消退。
洪灝表示,中國出口周期為七年一輪的中周期,并已于2021年2月見頂。這意味著經常賬戶余額相對于GDP的累積速度日趨放緩。出口周期創造宏觀流動性,也因此與中國股市周期緊密相連。據此,出口中周期見頂與市場共識的“新的長期牛市”的邏輯相悖。
與此同時,美國經濟短周期正從峰值回落,但尚未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美國經濟所面臨的衰退風險。由于中美經濟東鳴西應,交錯相依,美國的宏觀波動性將通過匯率、大宗、股票和債券外溢至中國乃至全球市場。
此前,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日內瓦發布貿易預測更新報告。報告認為,由于多重沖擊對全球經濟造成壓力,全球貿易將在2022年下半年失去動力,并在2023年保持低迷。
世貿組織預計2022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將增長3.5%,略高于4月預測的3.0%,但2023年增長率預計僅為1%,遠低于此前估計的3.4%。預計全球GDP將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別增長2.8%和2.3%。
資金寬松度
正悄然發生變化
或許有的投資者還在暢想2014-2015的藍籌牛,但是諸多背景真不一樣了,特別是資金面。
中金公司在今天的報告中談到,支撐“大象股”的資金面改善,來源于:中國家庭居民資產配置向金融資產配置轉移、中長期機構投資者的絕對規模和占比提升以及長期投資理念培養等。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轉變雖然將來會實現,但這將會是一個長期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就當前的市場的資金面環境來看,并不樂觀。
招商宏觀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央行發布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面對經濟復蘇未穩、流動性邊際收斂、社融增速超預期回落等復雜局面,報告表明四季度央行將堅持穩中偏松的政策傾向,持續推動“穩信用”進程。但相比之前,此次報告透露出明年貨幣政策將向中性回歸的信號,“穩就業、防風險與控通脹”將成為新的政策目標,結構性功能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另外,中信證券也發布報道表示,資金面難回年中寬松態勢。
另一個方面,股市的融資腳步不停,抽血發動機轉速飛快。
單從上周看,A股市場共有6家企業增發上市,4家企業可轉債上市,8家可轉債上會全部通過,3家企業新增定增審核通過。
更長遠來看,IPO方面,一云投資統計顯示,今年1-9月,A股新增上市公司300家(不含4家借殼、轉板公司),少于去年373家。但募資金額卻大幅增加,300家A股新增上市公司募集了4855.15億資金,同比增長了40%,七成IPO公司超募。
機構預計,隨著注冊制改革進一步深入,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和北交所將保持常態化發行,四季度A股IPO仍在保持增長趨勢,今日A股上市公司正式達到5000家。
再融資方面,上市公司可轉債和定增也是如火如荼。截至10月底,滬深兩市共發行可轉債超120只,發行規模超2000億元。熱門賽道定增的上市公司更是一家接著一家,少則幾個億,多達數十億元上百億不等。統計顯示,2022年1-10月A股公司共有137家完成定增,共募資2691億。2022年前三個季度,A股再融資規模達也在5000億左右。
由此,今年IPO+再融資,就從市場抽走資金萬億左右。
這里舉一個具體的例子,看上市公司對股市融資有多依賴:
從2010年以來,歌爾股份的凈利潤合計是190億元,而累計的資本開支是356億元,中間有著166億元的缺口,這個缺口誰給補上了呢?歌爾股份自從2008年上市以來,通過定增、可轉債等股權再融資的數額是94億,此外2021年年報上還有65億左右的短期和長期借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