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走出心智誤區》一書剛上市,我就買了幾十本送給同事們。不足100頁的薄薄小書,售價48元。有人說“好貴”,但我覺得好值。書的價值,不是以紙張數、字數來論的,而是內容,否則那是廢紙。相比之下,很多書才賣20元,但其實很貴。
年初讀完,寫了一文《“美德”的誤區》,短而倉促。2022年接近尾聲了,回望過往,《走出心智誤區》中所述的五個“心智誤區”,我們無一幸免。
丘吉爾說過:“永遠不要浪費一次好危機(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世界越來越VUCA,但如果人總是試圖用有限的已知去理解無限的未知,就會正中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言:歷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如果我們的思維方式或領導力層級,無法處理復雜的情境,那將在劫難逃。疫情已接近劇終,穿越這次危機,如果我們能從中學到些什么,那也不枉這場天災人禍,那就沒有浪費這次危機。
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一、容易落入的五大“心智誤區”
誤區1:簡化故事,讓人遠離真相。Trapped by simple stories: Your desire for a simple story blinds you to a real one.
人的本能,渴望故事。故事,容易將我們凝聚在一起,形成部落、宗教、公司、國家和社會。故事,扣人心弦,讓聚在一起的人感覺有歸屬感,感覺是同類,同病相憐,惺惺相惜,抱團取暖。 但人們容易忽略的是:簡單的故事版本,塑造著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我們常常試圖用過度簡化的故事去判斷復雜事物,去說服自己,甚至去設想未來。
故事很容易迷人,我們對自己叱咤風云的故事深信不疑,用過去的英雄形象投射未來的領導者,卻不知道這非常危險。
我們把病毒簡化為和人類對立起來,有你沒我,有我沒你,水火不容,又塑造出很多故事,關于后遺癥,關于危害老年人。
殊不知,這就屬于人類的傲慢和無知。過于簡化故事,讓人們逐漸遠離真相。
誤區2:感覺正確,并非真的正確。Trapped by rightness: Just because it feels right doesn’t mean it is right.
蒼蠅蜜蜂看到的世界,和人類看到的不同,源于眼睛結構的不同。 我 們常常以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樣子,而事實上,我們是什么,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
世界,不過是個顯示器,映射的是我們自己的樣子。我們的內在心智結構和水平(就是人的“內在操作系統”)如何,世界就是如何。
不確定性,會讓人不舒適、不安全、惶恐,所以受本能驅使,人們愿意選擇確定性,哪怕是假想的確定性。這樣人們會感覺舒服一些,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日子已經夠難的,信與不信之間,我就寧愿選擇相信吧。” 這其實已經是一種自我欺騙。
而人們總以為:“我怎么會欺騙自己呢?!” 其實人常常欺騙自己,只是自己并未意識到。當人們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時候,往往是一種自我暗示,自我欺騙。因為如果感到自己不正確、或處于不確定,就得去求索、去學習,就得多聽少說、多干少說,就得放低姿態、向人求教,而這些,都會讓人感到很不舒服,得到外界肯定,得到他人點贊和跟隨,得到知名度和光環,會讓人獲得安全感,被認可感、成就感。
大多數人都渴望跟隨者、粉絲,甚至“寧濫勿缺”,而非寧缺毋濫。影視界,像陳道明、姜文、李健這樣的人,真是罕物。他們本應是焦點,卻選擇遠離焦點。清凈,讓他們更能保持頭腦清醒。喜歡成為焦點的人,大多寧愿要很多盲從者跟隨,也不愿(其實是害怕)一個人清凈下來,好好傾聽內心的聲音。外面的聲音太嘈雜,已經淹沒了他內心的聲音。 這種淹沒,其實就是一種掩藏和欺騙,只是多數人尚未意識到。
為了維護領導者的正確,一切不一致的、不和諧的聲音,都被壓抑、過濾了。龐大的官僚體系,很容易給領導者制造一種“感覺正確”的錯覺 。而當領導者堅信自己正確而不可挑戰時,往往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他們被自己創造的虛假世界困住了,而自己全然不知。
這就是房間里的大象的寓言。“成熟的”、說著“符合自己身份的話”的成年人,都不會、也不敢說出真相。 只有那young,simple,甚至有點naive的人,才會指出問題所在。
其實,真正的成熟,不是圓滑世故。而是經歷人生風雨,仍能保持本真的人。他們身上帶有一種返璞歸真,會像孩子那樣看這個世界(To see the world like a child)。 這和第一條“簡化故事”,有本質的不同,需要細細體會才能品出滋味。
誤區3:渴望共識,會埋沒好點子。Trapped by agreement: Longing for alignment robs you of good ideas.
人類懼怕沖突,因為沖突和分歧會讓人聯想起戰爭。 “戰或逃(fight or flight)”模式是人類的本能,這源于動物腦的反應。 人們會不自覺地使用動物腦進行思考,會首先判斷這人是否與我“是一伙兒的”,而不是先判斷這人的觀點和建議是否值得細細傾聽和接納。
是一伙兒的,說啥都贊成;不是一伙兒的,說啥都不贊成。這種人,當領導會非常致命。任人唯親,拉幫結派,這不是團隊,只是團伙。所謂“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悲哀啊!
歷史學者張宏杰寫道:劉邦的勝利,宣告了中國人精神上的第一次劣化。劉邦其實就是一個沒什么文化的流氓,看到讀書人戴著端正的帽子,就叫人 摘下來,往里撒尿。想想那些被刪的文、被封的醒者( 突然想起北京萬圣書園咖啡館的名字:Thinker,醒客。名字翻譯得太好了。請大家多去支持他們。 ),不是有點類似嗎?這樣流氓的上位,當然會帶來文明的倒退。無論是國家、公司,還是家庭,一伙兒最終走在一起,走得更遠,靠著都是價值觀。
共識,會讓人愉悅,因為人的本能是喜歡和自己一樣的人,其實就是喜歡自己、自戀。但過多的共識,卻讓我們走上一條狹窄而危險的路,遠離更多好點子。
破除這種魔咒,需要理念和工具。
理念須先行。人必須從心底里尊重、追求和崇尚多元化,不僅是接納不同,而是要尋求不同。 不要總是追求一致,不要總是統一共識,而要主動尋求不同的意見,多樣化的聲音。只有保持多元化,才能創新,如同雜交才有優勢,近親結婚會生出弱智和殘疾孩子,同質化會帶來物種退化。
工具,比如“第十人 理論” 、在《如何讓“逆人性”的創新發生》一文中,我寫過,在此不贅述。再比如, 要招募具備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人 ,而批評性思維不是“噴子”,是具備相當學識和眼界的人。再比如,國外有些企業或其他組織,都需要招募各種膚色和背景的人,一把手甚至要兼任 “首席多元化官” ,把多元化提高到了最高的位置,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創新、多元化是“逆人性”的,必須刻意為之。
這就是為何美國第一修正案要求公民言論自由。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如果首先得判斷其善意惡意,再決定是否可以說,是很難行得通的。因為很難從一個人的幾句言語來判斷善惡。
惡,常常并非根本性的,而是源于思維的缺失。惡,常常源于無腦的服從,這就是惡的平庸性。
允許自由表達意見,鼓勵提出反面意見,是一個社會、組織和公司的免疫系統。 如果抗生素濫用,過度消殺,就會破壞免疫系統。短期沒感覺,但長期就會對肌體造成致命傷害。當然,誣陷誣告,是犯罪,這不是言論自由。
誤區4:渴望掌控,會削弱影響力。Trapped by control: Trying to take charge strips you of influence.
掌控,給人帶來快感。這種快感被視為一種獎勵。領導者,多數都控制欲極強,這也是他們出人頭地的原因,但也為他們的成長設置了障礙,埋下了禍根。而大多數人全然不知,特別是在越來越復雜的世界,他們以為過去的成功經驗,就是他們繼續取得成功的法寶。 殊不知,人無 法用舊地圖找到新大陸,也無法僅用后視鏡開車,除非是開倒車。
凱文.凱利的書《Out of Control》,應該翻譯成《釋控》(即走出控制),而非《失控》。 在VUCA時代,由于錯綜復雜的結果很難預測,一旦有好的結果能否歸功于自己更難預測,那些不稱職的領導,就會逃避不確定性,轉而追求確定性(比如眼前的利潤、唾手可得的粉絲量、沽名釣譽的光環),試圖用控制、操控來簡化目標,以掩蓋他們的低能,以及胸無大志。很有可能的是,所在組織的成功、客戶和他人的成功,其實并非他們的真正目標,他們真正的目標只是自己,自己的聲名遠揚,自己的名垂青史。
他們可能認為,這是唯一可以掌控的。其實恰恰錯了。這種掌控,恰恰會削弱影響力。哪怕是追求知名度、影響力,也只會帶來短期的、眼前的影響力。長期來看,他們可能就是負面的影響力、糟糕的領導者的典型。
而對于所有這些可能性,那些認為“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的領導者身邊的庸人們,多半是缺乏認知的。而具備認知水平的人,想提醒卻反而被打壓和警告,甚至被視為惡意挑釁,那誰會自討沒趣呢?
之前在《斯隆:鼓勵唱反調》一文中,寫過斯隆的決策要領,這就是“爭議決策”理論的起源。 所謂“爭議決策”,就是鼓勵唱反調。 即在決策過程中必須要有激烈的爭論和意見分歧,如果百分之百的贊成就應該暫時擱置,等到詳細調查研究和充分討論之后,再進行決策。
而要接受“爭議決策”,首先得走出控制、“釋控”,否則一定會做出“低智商”決策。這樣的控制,貌似決策者很有影響力,長期而言,事與愿違,往往產生糟糕的影響力,臭名遠揚,這與決策者的本意是南轅北轍的。
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人的歷史局限性”。其實,為什么有些人可以超越歷史,是因為他們的心智水平、認知水平。不要總用“歷史”二字籠而統之了。
誤區5:捍衛自我,會束縛和阻礙自己變得更好。Trapped by ego: Shackled to who you are now, you can’t reach for who you’ll be next。
高估自己的人,是大多數,但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可能會自高自大。特別是當一個項目完成后,背靠背自評在其中的貢獻占多少,有研究顯示總和是300%,也就是人平均會將自己的貢獻高估兩倍。
雖然人們很少承認,但其實絕大多數人都花了過多的精力捍衛脆弱又自大的自我(Ego)。研究顯示:這種自我保護,是當今幾乎每家公司造成資源浪費的罪魁禍首(Robert Kegan)。所謂內卷、內耗,多半源于自我防衛。
其實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越低,思想越缺乏彈性,越難以容忍不同的觀點。
常披著盔甲捍衛自己的人,總把別人和他說的實話、提的建議當作羞辱,總是逃避直擊內心的問題,不習慣反思,也缺乏耐心。捍衛自己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害怕、恐懼,怕別人認為自己不夠好,殊不知,這恰恰在阻礙自己變得更好。
全景領導力(簡稱LCP,全稱Leadership Circle Profile)模型中,位于下半球的“防衛”(Protecting)就是在捍衛自我(Ego),其表現有三類:
1. 距離感。遠離基層、制造高高在上的距離感。本質上,是想捍衛自己的高大形象,不想讓群眾看到真實的自己,因為怕露餡兒。
但好的領導者,都會走進人群中,包括客戶和基層員工。他們不會僅僅坐在會議室里聽匯報,而是探訪實情,因為他們深知,真實的壞消息,在層層匯報中被過濾掉了。
2. 挑剔。對別人太挑剔,缺乏同理性。對于無關重要的事情,也挑三揀四,本質上是想說明自己火眼金睛,能力強,讓別人害怕、敬畏他,這樣也能保持距離,繼續把面具和盔甲帶下去。
3. 傲慢。端著裝著,太把自己當回事兒。和謙遜的領導力(Humble Leadership)、仆人式領導力(Servant Leadership),形成鮮明對比。
真正的好領導,其實不端架子。端架子的,基本都是內心不夠強大。用傲慢掩飾自己的低能,以獲得自尊,其實反而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二、指引我們繞開心智誤區的“羅盤”
在《從“四種關系”解讀全景領導力LCP》一文里解讀過LCP模型,在此不贅述。本文我將五大“心智誤區”與LCP結合,又發現了另外的奇妙之處。
LCP下半球用深綠色表示的“順從”、“防衛”、“控制”,上半球用褐色表示的“自我覺察”、“整體意識”,這五個部分,恰是五大“心智誤區”。
誤區1,簡化故事。就是缺乏整體意識、系統思考,從局部看問題,更加關心社會,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
誤區2,感覺正確。就是缺乏自我覺察,不能放下小我(做無私的領導者),以學習的態度,以沉靜而不是自我過于膨脹的心態,去關注究竟什么是正確的,而非強調自己是正確的。
誤區3,渴求共識。順從,及其四個子項——取悅、被動、歸屬感、保守,都是渴求共識。從上級的角度,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領導渴望得到共識,下屬自然就“提供”共識。
誤區4,渴望掌控。控制,及其四個子項——野心、完美主義、工作狂、專制,都是控制欲的寫照。
誤區5,捍衛自我。防衛,及其三個子項——距離感、傲慢、挑剔,前面已述。
而要走出這五個誤區,順從將轉變為相處能力,控制將轉變為成就,防衛將轉變為本真性,支撐這種轉變所必要的,就是自我覺察和整體意識。
最后,必須要強調的是:心智誤區并不是缺陷。只要能從中學到東西,就是寶貴的教訓、成長的財富。
控制、順從、防衛、恐懼、壓抑、憤怒....,這些都是人與生俱來的能量來源。如何讓這些能量為我所用,而不是被它們所駕馭和左右,是人生而為人的最大功課,終生功課。
《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里有句話:“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意思就是,駕馭外物(物欲),而不為外物(物欲)所驅使,這樣怎會受到牽累呢!
是也。
1.《走出心智誤區——直面復雜世界的領導力》,[愛] Jennifer GarveyBerger,楊毅(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21年12月1日
2. 《》, 管理進化論,2022年
3. 《》,管理進化論,2018年
4. 《》,管理進化論,2018年
5. 《》,管理進化論,2022年
6. 《》,管理進化論,2018年
7. 《艾希曼的耶路撒冷:一份關于平庸的惡的報告》,[美]漢娜.阿倫特,安尼(譯),譯林出版社,2017年
讓我知道你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