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四年,重回美國。 抵達舊金山當晚,住在好友Yan家里。 Yan住在Height-Ashbury街區,這里是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舊金山旅行的必到之地。
樓下的各種店鋪,混合著明顯的印度、西藏、波西米亞、吉普賽等各種混搭風格,是參加“火人節”前準備物品的常至之所。 售賣的物件、服飾較少是為了實用價值,而是彰顯自由、另類的味道,是嬉皮士的Icon(圖標、代表)。
這里是旅游旺地、文化地標,但沒有通常旅游景點那種過濃的商業味兒和虛假做舊的感覺,也絕無機場里常見的那些大品牌,這里店鋪的風格各異,因為店主追求的就是不同、另類。他們寧可簡陋,也絕不雷同,因為不屑雷同。
還記得喬布斯給蘋果拍的那段最著名廣告片《Think Different》嗎?其創新精神根基就源于此。
街頭無處不在的藝術涂鴉,同志街區Castro的彩條旗,連過馬路的斑馬線都改為彩條圖案,無處不彰顯著個性、自由和包容。
嬉皮士:反主流的“明白人”
“嬉皮士”是英文hippies一詞的諧音之譯,但中文給人一種“嘻嘻哈哈、不嚴肅”的印象。其實英語詞是由hip+pie組成,hip是“知道的、理解的”意思,即英文里的knowing之意;pie是“……的人”的意思,即英文里的of a person之意,合在一起意思是“一個明白的人”、“一個知道(正在發生什么事情)的人”。嬉皮士這個詞是《 舊金山紀事報 》的記者赫柏·凱恩普及起來的。
與中文詞很反差的是,其實嬉皮士在反抗美國主流社會及其價值觀的問題上是相當嚴肅的,不是嘻嘻哈哈的。因為嬉皮士對他們所生活的社會十分“明白”和清醒,他們把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稱作“病態社會”。 嬉皮士很清楚自己周圍“正在發生什么事情”,認為自己正在創建一個新世界,一個與舊的主流傳統世界并行不悖、但不在同一軌道上前行的世界。
嬉皮士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反傳統的文化,一種毫不掩飾其意圖、執意與傳統資產階級文化“對著干”的文化。
從主流社會眼光來看,旨在沖擊、顛覆主流文化的嬉皮士文化帶有“愚昧無知、無理取鬧、精神不正常”的味道。 但嬉皮士把自己稱為“明白的人”,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洞察到了美國現代社會的瘋狂和墮落以及現代人的盲從、迷茫、糊涂和無奈。 與他們相比,非嬉皮士人群對此毫無察覺,絕大多數人還蒙在鼓里,不是隨波逐流,盲目跟進,就是自暴自棄,甘于墮落。由于嬉皮士堅信美國社會已病入膏肓,肌體腐爛,“知道”繼續生活在這個社會里已毫無意義,所以他們決定做“明白的人”,盡快逃離這個社會,通過掀起一場嬉皮士所希冀的革命,來“創建一個新世界”。
美國當代歷史上,可以說20世紀60年代是最活躍、最動蕩、最多事、最混亂的十年。 先是席卷全美的黑人民權運動,接著是激進學子的新左派運動,不久又出現了叛逆青年的反正統文化運動,然后是轟轟烈烈的女權主義運動,最后是全國范圍內的反戰運動。
1967年,嬉皮士掀起反傳統文化運動之初時,其人數僅為幾萬人,但到了1968年底,陣容擴大到幾十萬、上百萬人。歷史學家稱,“它所發生的規模在我們(美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嬉皮士的影響力和重要性,顯而易見。 短期來看,嬉皮士為反戰做出了貢獻,為盡早結束越戰發揮了積極作用。從長期來看,嬉皮士所關注的和平、環保議題在美國乃至全球引起了極大反響,促進人們從生態和全球角度來關注人類的居住條件。更重要的是,嬉皮士提出的種種主張及他們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如xing自由、搖滾樂、長頭發、鮮艷服飾等,不是被人們所默認、接受和認同,就是被主流文化所吸納和同化。
嬉皮士文化:硅谷精神的源泉
嬉皮士60年代掀起的反正統文化運動規模如此之大,其社會和歷史影響又如此之深,將之稱為一場運動是毫不為過的。
但是,嬉皮士不是一個傳統的、統一的文化運動 ,沒有宣言或領導人物,具有強烈的草根(Grassrooted)味道。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提倡非傳統宗教,批評西方國家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批評政府對公民的權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貪婪、傳統道德的狹窄和戰爭的無人道性,將他們反對的機構和組織稱為"陳府"或"建制"(The Establishment)。
當時的嬉皮士通過使用致幻藥物、東方神秘修行等方式,想要改變內心和走出社會的主流,這些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不少所謂“主流”人士,包括藝術家、學者、科學家和企業家。
喬布斯去印度修行。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幾十年來每天堅持冥想。近些年來,冥想在硅谷非常盛行。Google在公司里聘請專業冥想老師指導員工,這是很吸引人的福利,引領著硅谷風潮。
冥想還推動著認知科學、腦神經科學、甚至領導力科學、學習型組織等社會科學的研究。這一切,都在延續著嬉皮士文化的影響。
可以說,硅谷之所以創新,并非僅因為斯坦福大學(人才、科技)和風險投資(資金),還因為有嬉皮士文化。而后者,更是崇尚自由、反傳統和追求創新的精神源泉。
馬斯克:火人節就是硅谷
火人節(The Burning Man Festival)就是嬉皮士文化的一種體現,一種延續,一次集體的行為藝術。它于1986年發起,后來搬到內華達州的黑巖沙漠中舉辦,最初只有35人參加,到2017年已有7萬人之多,熱度越來越大。2022疫情后恢復,場面火爆。
有人說:“向沒有參加過火人節的人描述感受,就像跟盲人形容色彩一樣困難”。Elon Musk說:“火人節就是硅谷”。每年很多硅谷大佬都會參加,因為火人節傳達的核心價值與硅谷是相通的——反傳統、創造、毀滅、包容。
火人節,是每年一次、歷時一周的萬人另類狂歡節。人們遠離原來的生活,衣著、行為極度開放,完全釋放自我,強調個性、創意、有趣和社區互動。沒有人詢問過去,沒有人打擾未來,在獨特的自然環境中,人們用各種激進瘋狂的藝術、音樂來表達自我,最后將所有的藝術裝置付之一炬,燃燒舊我。
打開頭腦的禁錮,常常都得從衣著開始。反封建如此,女性解放亦如此。小學課文《裝在套子里的人》,就是用衣服的束縛喻示和嘲諷頭腦的僵化和禁錮。中國古代的纏足、歐洲宮廷的細腰、清朝的中高跟鞋(鞋跟在腳板中間)、現代的高跟鞋,都是類似道理。這也是為何硅谷的人不喜歡穿西裝、打領帶,而是休閑裝、牛仔褲、T恤衫文化。板正、筆挺的西裝,會約束他們奔逸的思想和具有破壞力的創造性。
老子:反者道之動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就在強調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恒不變的。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前544-前483年)認為: 和諧產生于對立的東西 ,萬物都處于不斷 變化之中,持對立統一觀念。 列寧稱其為辯證法的奠基人。
黑格爾的辯證法(Hegel's dialectics),簡單說就是“正”(thesis)、“反”(anti-thesis)、“合”(synthesis)三個字。正,就是肯定;反,就是否定;合,就是否定之否定。
兩儀性(兩極性)是兩個生動的終端,每一端只有與它的另一端相關聯,它才存在,如果沒有另一端,它就不會存在或沒有存在的意義。 例如,沒有黑夜,就無所謂白天;沒有雌性,就無所謂雄性;沒有南極,就沒所謂北極。每一天,每個星球,每對生命,都是一個整體。
任何社會中,只要有正統、主流文化存在,就必然會產生與其相對立的反正統、反主流文化,兩者一起構成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體。
嬉皮士文化與正統或傳統文化也是一個對立統一體。 在美國,東部中部地區以正統文化為代表,西部是反傳統文化的發端,兩者互以對方作為自己的存在條件,沒有或者失去了對方,自己也就沒有或者失去了存在基礎。從這個角度說,反正統文化的出現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中國古代的“和諧”理念,就是指“和而不同”, 事物的對立統一,即具有差異性的不同事物的結合、統一共存。請注意:和諧的意思,不是“一樣、一致”,而是指“不一樣、不一致”,但是搭配協調,相得益彰。
當今中國,無人不愛創新,言必稱“創新”,但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常識:
創新的內在驅動力,是包容、欣賞、保護、崇尚“反者”,否則進步和創新就缺乏動力。如果缺乏創新,沒有不同,千人一言,千篇一律,社會也就不會有真正的“和諧”。
1. 《美國反正統文化運動:嬉皮文化研究》,王恩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2. 《》,管理進化論,2022年
3. 《》,管理進化論,2022年
4. 《》,管理進化論,2022年
5. 《》,管理進化論,2021年
6. 《》,管理進化論,2019年
7. 《》,管理進化論,2018年
讓我知道你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