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大家說一下,今天是我新冠陽了第八天,現在正在直播答疑,歡迎你來直播間跟我一起聊聊~
對乙酰氨基酚作為一款經典的老藥,自1887年首次在臨床使用以來,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由于它在推薦劑量下使用安全且有效,所以它是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的非處方藥物之一,也是兒童最常用的退燒藥。
最近幾天我在科普它時,遇到了一個困惑,那就是突然發現,不止一位朋友在后臺給我留言說,對乙酰氨基酚是非甾體抗炎藥,我就很好奇,想搞清楚它在哪些地方被歸類到了非甾體抗炎藥。
多說一句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顧名思義就是一類化學結構上不含甾體,卻具有抗炎作用的藥,這里的非甾體是相對于化學結構上有甾體的抗炎藥而言的,臨床上有甾體的抗炎藥是指地塞米松之類的糖皮質激素。
上面這位朋友留言說在第七版人衛版的《藥理學》。25年前,我讀大學那會兒,人衛版的《藥理書》中還沒有把對乙酰氨基酚歸類到非甾體抗炎藥,所以在我的認知中,非甾體抗炎藥是指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雙氯芬酸等有抗炎作用的藥。
我發動問藥師團隊的藥師們又多翻了幾本不同的書籍,結果發現,更多的書籍雖然沒有明顯地把對乙酰氨基酚定義為非甾體抗炎藥,但是卻把它歸在解熱鎮痛抗炎藥,與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放在同一類。
比如《中國醫師藥師臨床用藥指南》(第2版)、《2005版臨床用藥須知》、《新編藥物學》(第18版)等,都是如此。
從作用機制上看,非甾體抗炎藥非常明確地通過抑制外周的環氧化酶(COX),從而抑制一種叫做前列腺素的物質起到抗炎的作用。
而對乙酰氨基酚雖然臨床使用的歷史悠久,但是它的作用機制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新近的研究進展表明對乙酰氨基酚主要的作用部位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而在外周的作用非常弱,所以它的抗炎作用非常弱,沒有臨床意義。
起作用的部位不同,不僅會影響藥物的抗炎作用,也會影響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非甾體抗炎藥共同的不良反應包括胃潰瘍、心血管危害和凝血功能改變等,但這些都不是對乙酰氨基酚的主要不良反應。
對乙酰氨基酚最需要警惕的一個不良反應是肝臟毒性,而這也恰恰是非甾體抗炎藥不太常見的一個不良反應。
不僅如此,在孕期用藥方面,對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也與非甾體抗炎藥有區別。對乙酰氨基酚是孕期止痛的首選治療藥物,但非甾體藥物在孕早期和孕晚期都是避免使用的,最新的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告,對于孕20周以上人群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可能會造成一系列胎兒的腎臟以及肺動脈高壓問題。
而且在這條公告中,FDA特意強調了對乙酰氨基酚不屬于非甾體抗炎藥,不受孕20周以上避免使用的限制。
基于以上區別,問藥師團隊藥師們又進一步查閱了國外的資料,發現國外很多地方是把對乙酰氨基酚與非甾體抗炎藥區分開了。比如:
1、藥物網站Drugs的回答:
2、Lexicomp用藥查詢軟件的藥理學分類結果:
3、在pubmed(外文文獻檢索網站)以主題詞搜索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也是不同的藥理學分類:
看到這里,你會認為對乙酰氨基酚屬于非甾體抗炎藥嗎?
為避免給臨床用藥造成混亂,我建議在《藥理學》等教科書中將對乙酰氨基酚和非甾體抗炎藥區分開來。如果你認同我的建議,和我一起呼吁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