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我近十多年來出遠門最少的一年,除了偶爾到澳門吃喝之外,一整年都沒出過廣東省。因封控和密接而居家的日子,加起來也已近兩個月,好在家中還有書籍、電影、游戲和酒打發時光。
今年讀書總數88本,斷斷續續看完了三島由紀夫全集和不少司馬遼太郎歷史小說,其中滿分五星好評有18本,超過總數的1/5,以下書目按閱讀順序排列:
J. Kenji López-Alt《料理實驗室:科學創造美味》
雖然做菜水平不怎么樣,但這并不妨礙我愛看各種烹飪原理的讀物。這本厚到可以用來當作兇器的精裝版圖書,作者功底非常扎實,且書中的理論和技巧淺顯易懂,看完之后連我這樣的菜雞也產生了可以自己開一家bistro的錯覺。
伊恩·布魯瑪《東京綺夢》
日本通伊恩·布魯瑪上世紀70年代在日本求學,以外來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當時日本地下文化光怪陸離的一面。了解日本最適合的視角,就是這種若即若離、外人身份的窺探視角吧。印象深刻的一處細節是,作者原本癡迷中國文化,抱著來中國求學的心態翻閱了一些當時中國的新聞和出版物,心想這些文章寫的都是什么鬼東西還是算了吧,于是轉頭去了日本……
畑中三應子《FASHION FOOD!日本流行美食文化史》
完整、細碎而不枯燥地盤點了70年代至今日本流行美食文化的變遷,出乎意料地有趣。三十年前泡沫經濟時代流行于日本的風潮,或許此刻正在我們身邊上演。所謂流行美食文化,不過只是相互借鑒,周而復始。
以下是摘錄書中的一段:店里要靜寂如禪寺,要有種仿佛在說“給老子專心吃面”的氛圍,讓顧客過度緊張……還有店主那不由分說的威懾感——如果客人夸了一句“真好吃”,那店主則會用嚴肅表情回應說:”好吃是理所應當的。”在這種環境下,店主自然成為了S,而顧客則成為了M,而且顧客們也都積極主動地享受這種關系。
如今看起來,似乎這段話也在映射著國內的某些名店呢。
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潮騷》《奔馬》
今年陸陸續續補完了三島由紀夫全集,瑪格麗特·尤瑟納爾評論三島的《三島由紀夫,或空的幻景》,以及紀錄片《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斗》。全集中最為喜歡的是以上三本。三島的敘事筆觸是極為復雜的,暴戾而細膩,豐饒而貧瘠。回想三島的結局與《奔馬》主角飯沼勛竟如此相似,大概是在動筆的時候就已想好了自己命運的歸途吧。
真嶋亞有《“膚色”的憂郁:近代日本的人種體驗》
一段對日本人來說頗為扭曲而困惑的近代歷史,日本人種的“脫亞入歐”。摘錄書中一針見血的一句話:為了讓日本繼續是日本,就必須對日本進行否定。近代日本的心性是在西方的權威化下形成的,只要日本還是日本,無論日本人多么崇拜西方或白人,都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
司馬遼太郎《新選組血風錄》《馬上少年過》《豐臣家的人們》
沖著補習日本戰國史的目的,讀了不少司馬遼太郎的作品。然而最喜歡的還是司馬氏的短篇。《馬上少年過》中的人物除伊達政宗之外,其余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故事篇幅雖短,卻道盡大時代下的人生百相與命運無常。《豐臣家的人們》更是讓人看得唏噓不已。
徐成《香港談食錄——中餐百味》《香港談食錄——環宇美食》
關注作者已久,得知此書出版后,第一時間拿到了簽名版本。書中細數香港多家知名餐廳,不僅對餐廳理念、菜品做法及味道分析得頭頭是道,對餐廳的歷史演變、廚師經歷乃至各類趣聞軼事都下了不少考證功夫。飲食本是一個快速迭代的行業,尤其在近期疫情影響下,能長期堅持的餐飲店更是不易。一旦結業后,蹤跡便再難尋覓,要找尋當時記錄亦十分艱難。如今寫探店食評者不少,如作者一般考究認真的卻并不多。或許再過五十年乃至百年以后,后人再看本書,也正如我們看待特級校對《食經》一般也說不定呢。
安東尼·加盧佐《制造消費者:消費主義全球史》
看著20世紀上半葉的商品推銷手段和廣告心理學,正想著“這不是和現在差別也不大嗎”的時候,最后一章的第一段赫然寫著:“在1960年之后,一切新的發展都只是在重復和放大已經發生的現象。”在如今處處都是所謂高科技產品的消費環境下,消費者變得更加無法掌控商品的內容,無形中強化了人們對商品的崇拜,從而更加強了營銷話語為商品帶來的符號聯想。消費市場上流通著的除了商品本身,還有商品的象征。
蘇科圖·梅塔《孟買:欲望叢林》
異常生猛的一本城市紀實作品。舞女、黑幫、寶萊塢……作者近距離地接觸孟買城市陰暗面的眾多邊緣人物,在書中展現出一幅常人難以深入了解的欲望都市畫卷。即便只看序章對印度生活和風土人情入木三分的描寫,也是我所讀過關于印度的書籍中寫得最為精彩的一章。翻譯文字非常流暢,大大加分。
摘錄關于作者談這本書寫作動機的一段話:每個人都有極限。我們當中的多數人過著中規中矩的生活,不愿過于冒險。我們看著其他人挑戰極限,跟著他們走一小段,直到我們被對家人的牽掛和對未知的恐懼拉回正軌。我在孟買見到活得極端自我又極端灑脫的人,他們怒放的生命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曾看到的——他們極端且肆意地活著。正因我無法如此書寫我的人生,所以我追尋別樣的他人的生活,他們也邀我見證。我坐在最前排,我打賞他們的是一頁頁我親手寫下的文稿。因為追隨和見證了他們的人生,我正前所未有地接近我自己的極限。
清水潔《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
書名冠上了殺人事件的名頭,內容其實和推理小說無關,而是一部調查記者對一樁殺人案件的記者手記。書的文筆一般,甚至顯得有些啰嗦,但作者在抽絲剝繭、追尋真相的過程中流露的那股倔勁和樸素的正義感,卻讓人感動不已。在受害者有罪論盛行的當下,書中將受害者稱為“毫無過失的年輕女性被害人”一段,讀來更是發人深省。
葛亮《燕食記》
明線是寫飲食和廚子,暗線是寫舊時代消失的風骨、氣節,是寫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的無奈與執著,是寫食物中藏著的人情與智慧。若是熟悉粵港兩地和廣府菜的讀者,讀來更增樂趣。太史蛇羹、金錢蟹盒之類的傳統菜式放到如今,若非是喜愛傳統菜的老派食客,可能已鮮有人知,而像禾蟲、禮云子這類盛行于南番順一帶的特色食材,在書中的出現更是讓人倍感親切。愛群大廈在小說中被寫成了慕眾大廈也太逗了。
陳浩基《13 67》
今年讀了不少推理小說,給出五星好評的只有這一本。這是只有香港作家才能寫出來的推理小說,堪稱社會派和本格派的完美結合。港片和TVB電視劇愛好者讀起來更覺過癮。
維克多·雨果《九三年》
“要發生的事情總要發生的,要爆發的風暴總要爆發的。永遠晴朗的天空是不會受這些北風的影響的。在革命之上存在著真理和正義,正如暴風雨之上仍然有布滿繁星的天空一樣。”
電影電視劇一共加起來看了71部。今年大概是近期進電影院次數最少的一年,家附近已倒閉電影院門口的雜草都快半人高了。
最佳電影:《背靠背,臉對臉》
大概是只有中國人才能拍出來,以及只有中國人才能深刻體會其中妙處的一部官場電影。小小的一處市文化館,從上到下充滿了爾虞我詐和勾心斗角,近三十年前的各種橋段放到今天來看依然存在。閆館長在被處分又官復原職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這群眾是水,干部是魚。可這水是死的,而魚卻是活的。”放到今天根本無法過審吧。諷刺的是,當年能拍出這樣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的導演,后來去拍了《建國大業》……
最佳電視劇:《風騷律師 Better Call Saul》
沒什么可多說的,再見了,Slipping Jimmy。
作為一個魂系老ass,今年游戲的快樂都是老頭環和仁王2給的,好吧還可以再加上戰神諸神黃昏和如龍7。只是從測試服就開始玩的爐石傳說明年1月要關服了,不免有些傷感。
最佳游戲:《艾爾登法環 Elden Ring》
62小時通關,78小時白金。讓各位魂系老ass們流連忘返的主題樂園,宮崎英高再上神壇。
最近開始重玩《巫師3》次世代版,這款充滿了“兩害相權取其輕”道德困境的游戲,似乎正映射著當下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荒誕不經。
不知不覺三年已經過去,2023還會好嗎?
-End-
旅行美食專欄作者,不定期寫些旅行覓食日記和酒后胡言亂語。
半路癡,在拉丁美洲不會迷路在廣州卻會迷路。
喜美食,吃過一百多家米其林餐廳但(基本)不長胖。
原創文章分類標簽
所有文章索引鏈接(不定期更新)
祝胃口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