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吃臘八面的習俗。臘八節,各地在這一天有多種應節美食,陜西常見的習俗是喝臘八粥、吃臘八面。臘八面,即臘八節的節令食品,傳統面食,流行于陜西關中地區,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一碗臘八面。
臘八面
對于臘八的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媽媽講的臘八節的傳說:從前,有一對夫妻,好吃懶做,把父親給留下來的家業敗光了。這年臘八這天,天忒別滴冷,夫妻兩個又冷又餓,很是后悔,最后實在是餓的不行了,就把家里搜刮了一番,找到了一些各種豆子,就煮熟了吃。故事說做人就要勤儉節約,要愛勞動。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地域不同,各地臘八節的節令食品也不盡相同。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臘八粥,以及臘八蒜、臘八豆腐之外,當然也少不了陜西的臘八面。在每年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太陽出來之前,陜西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碗熱氣騰騰、四溢飄香的臘八面。臘八面是在臘八粥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起初關中農村的臘八面是用小米、黃豆煮粥下面條,而后用八種蔬菜和肉爁成臊子下面條,如今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將豆類與菜系相結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蓮子、青菜、菠菜、黃花、木耳等同面條同煮,調成湯面,營養豐富,十分好吃。
臘八面
陜西的臘八面,其實就是一碗蓋澆面,當地稱炒菜面,或叫連鍋面。面菜分開,蓋澆部分分成“臘八菜”和“臘八豆”。臘八菜將紅蘿卜、白蘿卜、白菜幫子切成又薄又勻的菱形、長條、方片,手巧的婆姨還能切出各種圖案,然后以大蔥、蒜苗、豆腐、粉條、茴香等調料將其燴在一起。過去家道好的,再加些排骨、大肉丁等葷腥。“臘八豆”由黃豆和玉米糝混合煮成,玉米糝很大,幾乎就是半顆玉米粒。陜西的小麥面,面筋含量高,面筋道,能做出上好的面。面要搟成后,切成菱形的“尖尖面”,下鍋煮熟,盛出,放上臘八豆,臘八菜,一碗關中的臘八面就做得了。
臘八面
制作陜西臘八面時,要反復揉面團,不僅使面團變得光滑,且做出的面條更加筋道;面片一定要撒足量面粉,才能重疊起來,面粉量不夠的話,容易粘連;菱形切好后及時散開,以防粘連;寬面下鍋前要抻長、抻薄,這樣煮出的面口感更好;黃豆及各種干貨需要提前泡軟、泡發;煮面的水不能太少,否則面容易粘連。走進臘月,鄉下就有了年的味兒。這味兒是從噴香的“臘八菜”、“臘八面”里溢出來,飄出來的。在關中農村,吃臘八面的習俗至今猶存,只是如同其他風俗一樣稀薄了。小伙伴們,臘八節你家鄉吃什么傳統食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