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
在蔣經國去世之后,臺灣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這條路其實就是至今長達34年的去中國化道路。這條路的結果就是在1990年還有45%的臺灣人愿意統一,到如今越來越少,估計現今不足15%。
兩岸和平統一的難度越來越大,可以說非常非常難了。
這條道路的始作俑者就是蔣經國的繼承人李登輝。
不管蔣介石還是蔣經國,雖然他們的政治立場和我們不一樣,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兩父子都是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在兩蔣時代,臺獨始終處于被死死壓制的狀態。
那么為什么民族主義者蔣經國會選擇“精神日本人”李登輝接班呢?
嚴格來說,李登輝的上臺并不是蔣經國精心設計和安排的結果。李登輝的上臺既有時代的必然,也有命運的偶然性。
李登輝的上臺,在當時的臺灣有一個深刻的時代背景,那就是本省人和外省人之爭。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后,政府的大部分職位幾乎全部為外省人把持,經濟上只有少量本省人可以借助和國民黨的關系,獲取利益,絕大部分的利益都被國民黨來臺人員包攬。
從這個時候開始,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矛盾就開始產生,并逐步累積成為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
不管老蔣還是小蔣,其實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都會對本省人有所照顧。而到了蔣經國時代,之前跟著來臺的那批人老得老,死得死,后繼無人;而本省人在人口數量上的優勢開始顯現,不管蔣經國愿不愿意,政府職位上不可避免地出現越來越多的本省人。
蔣經國需要團結本省人,但是又要防止大權落在本省人手里。為此,蔣經國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權力格局:自己擔任“總統”,有實權的“行政院長”交給國民黨內的外省人親信,而“副總統”這樣沒有實權的高位就安排給本省人。
而李登輝后來也正是憑借這個“副總統”的資格上位的。
那么“副總統”是肯定要安排給本省人的,但是最有資格坐這個位置的人不是李登輝,而是林洋港。
在當時,林洋港在島內的名氣比李登輝大多了,是本省籍最火熱的政治人物。
林洋港
林洋港出身南投大家族,林家在臺灣政治生態圈里有著龐大的能量,不少子弟都在政壇。
李登輝做臺北“市長”,他的前任是林洋港;
李登輝做臺灣“省主席”,他的前任還是林洋港;
臺灣政壇曾經有一句話“林走李接”說的就是李登輝只能跟在林洋港的后面,李登輝只能“望洋興嘆”。
但是蔣經國不喜歡林洋港。
為什么?
一方面蔣經國覺得林洋港此人在官場上難以駕馭,且做事缺乏通達,辦事不夠穩重,難當大任。
蔣經國曾經在日記里寫“林洋港之為人,逐漸可以發現其好名善變,不可不防。”“林洋港初任省主席。由其言行可以發現,此人沽名釣譽,好大喜功,不但難成大事,恐將害事,密切加以注意。”
而另一方面,林洋港的大家族背景,也讓蔣經國頗為忌憚,擔心林家家族勢力越來越大,形成政治特權和門閥。
而李登輝恰好就是林洋港的反面,沒有什么家族勢力,技術官僚出身,沒有政治根基,便于掌控;李登輝又解決了很多林洋港沒有解決的問題,而且手段更為圓滑,這一點也頗得蔣經國的欣賞。
1979年3月13日蔣經國在日記里寫道:“約臺北市李市長查詢市政,并作數項指示。李市長有工作熱情,又有新的科學觀念,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
此后,李登輝越發受蔣經國器重,并快速登上高位。1972年到1978年,短短六年,李登輝就從一個“政務委員”登上“臺北市長”的大位。
而李登輝在蔣經國面前也非常善于表演,處處以蔣經國學生自居,甚至稱自己畢業于“6年制的蔣經國學校”
李登輝做“省主席”時曾經公開發表中國從來沒有摒棄臺灣,臺灣也絕不能忘掉中國。此言一出,蔣經國大喜。專門安排李登輝到“中常會”做報告。
李登輝在“中常會”匯報完后,蔣經國當場說了一句“李登輝同志做得非常好”
而這一幕,為李登輝登上“副總統”之位奠定了最后的基礎。
1984年初國民黨十二屆二中全會前夕,蔣經國提出要讓李登輝做“副總統”,“副總統”之位本身就是個花瓶,“行政院長”孫運璿也出來給李登輝背書。因此黨內大佬并無太多反對意見。
李登輝的這個“副總統”原本的確是個花瓶,如果不是蔣家第三代后續無人,李登輝是無論如何也登不上大位的。
蔣家第三代蔣孝文喝酒喝成了一個廢人,蔣孝武因為“江南案”被放逐新加坡,而美國的壓力和島內輿論壓力,使得蔣經國不得不表態蔣孝勇等人不會接班。而且蔣家第三代三個人都死得早,使得蔣家第三代接班計劃無法成真。
即使這樣,蔣經國原本的接班人也不是李登輝,而是“行政院長”孫運璿。
只能說李登輝運氣實在太好了,1984年孫運璿突然中風,失去了成為接班人的資格。
孫運璿和蔣經國
到這一步,在時代的必然性和運氣加持之下,李登輝成了蔣經國的潛在繼承人之一。
最重要的一點則是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的突然去世,讓李登輝一步而成為“總統”。蔣經國去世當天,李登輝就接任“總統”。
李登輝上位之后,很快就展示出了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原先不管蔣家人還是國民黨大佬,都認為李登輝不過是一個任他們拿捏的花瓶。可是“李登輝從前文雅謙和的學者面目,在他執政后逐漸為強悍和霸道所替代了。”
李登輝很快運用權謀分化瓦解了國民黨內其他勢力,把黨政軍權牢牢抓在手里。他的手下敗將里有宋美齡、蔣孝勇、蔣緯國、李煥、林洋港、郝伯村等等一大串名人要角,這一系列的政治斗爭又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如果大家感興趣,寒叔后面再寫。
李登輝手握大權之后,他自始至終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搞臺獨。
搞臺獨的同時,李登輝還順便把百年老黨國民黨拆成了三個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
而當年負責考察李登輝,并對蔣經國任命李登輝當“副總統”的孫運璿,在拜謁蔣經國靈位時痛哭失聲,后悔自己當時沒有看清李登輝的真面目。
李登輝精心的偽裝騙過了蔣經國等人的考察,在一系列政治巧合和運氣的加持之下,他成了蔣經國的接班人,而在李登輝上臺的那一刻開始,歷史偏離我們希望的軌道。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