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22年,國內的新能源車仍然保持高速增長,根據乘聯會的預估,全年批發量將達649萬輛,較2021年的331萬輛,同比增96%。
自主品牌的表現非常出色,在不同的細分市場全面開花,除了遙遙領先的比亞迪,還有廣汽、吉利、長安等傳統車企,以及蔚來、理想和賽力斯等新勢力。
除了特斯拉,傳統的主流合資品牌目前表現都不太好,但斷言自主品牌已經贏了還為時尚早,因為合資品牌也開始發力新能源,內卷才剛剛開始。
其實,合資新能源車賣不動,主要原因還是太貴,如果放下身段,充分利用中國的供應鏈,把價格降下來,對自主品牌的沖擊還是不容小視的。
▍日系也開始妥協,合資品牌全面反攻
盡管新能源車是公認的風口,但是主流合資品牌多數都比較猶豫,所以沒有搶得先機。畢竟,全力發展新能源,就等于削弱自己在燃油車上的積累,所以很難下決心。就算是下手最早的大眾,其實內部也是阻力重重,甚至CEO下課。
但是,大勢不可逆,美國有特斯拉的強勢崛起,歐洲在碳排放上一直激進,倒逼企業轉型,而中國更是視為“彎道超車”的機會,全力扶植。所以,作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依然最大,甚至達到了全球的6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主要汽車巨頭都開始發力新能源,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全面布局。
大眾下手最早,第一時間推出了電動車專屬的MEB平臺,并推出了全新的ID系列,迅速投放到中國市場。同時,奧迪高端的PPE平臺也在長春落地,工廠正在建設之中,首款新車2024年投產。
也正因為如此,大眾的新能源車是合資品牌中表現最好的,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12月的新能源車銷量,上汽大眾8781輛,一汽大眾8282輛。
面對中國市場的新能源紅利,目前主流合資品牌都耐不住性子了。美系車中,通用推出了純電的奧特能平臺,首款車型凱迪拉克LYRIQ銳歌(參數丨圖片),而福特也推出了“電馬”,即Mustang Mach-E。
最保守的日系車也開始提速。盡管豐田一直對電氣化持保留態度,但依然迅速“觸電”,基于e-TNGA架構推出了bZ4x和bZ3等新車。尤其是bZ3,是豐田和比亞迪合作打造的,采用的比亞迪的核心技術。據稱,豐田還將研發新的純電平臺,到2030年將推出30款純電動車??梢?,豐田在電動車方面也玩兒真的了。
另外,本田更是提出了“全面轉型”,學習特斯拉,在電動化和智能化上發力,目前在中國,e:NP1和e:NS1兩款純電新車已經上市,采用的純電架構e:N Architecture。而日產在電動車方面本來就起步很早,純電Leaf一直是全球明星車型,現在又在中國市場推出了純電ARIYA艾睿雅。
綜合來看,主流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才真正開始發力,自主品牌能否頂住沖擊,守住先發優勢呢?
▍中國品牌銷量遙遙領先,但根基并不穩
從現在的銷量看,中國的新能源車處于領先地位,外資品牌只有特斯拉很強勢,主流合資品牌聲音非常微弱。
就以2022年12月的銷量為例:比亞迪以234,598輛位居第一,上汽通用五菱85,632輛、吉利45,388輛、長安40,320輛、上汽乘用車30,685輛、廣汽埃安30,007輛,還有高舉高打的造車新勢力位表現也可圈可點,理想21,233輛、蔚來15,815輛、小鵬11,292輛、賽力斯10,180輛。
而外國品牌表現出色的,除了特斯拉達到了55,796輛進入第一陣營,然后是南北大眾合計1.7萬輛左右,以及華晨寶馬8000輛。從賬面數據看,自主品牌利用新能源車確實實現了“換道超車”,但是仔細分析,其實根基并不穩。
首先,很多企業的銷量靠低價位小車拉動,含金量并不高。不僅利潤低,技術含量低,隨著消費升級,市場空間會逐漸變小,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類似的事情在燃油車時代發生過。
其次,10-20萬級的主流家用市場,對燃油車的替代仍很艱難。用新能源車搶主流合資燃油車的市場,真正成功的還是比亞迪的DM-i混動車型,其他品牌規模還不算大,并且有很大一部分還是靠營運車輛拉動。
再次,高端車型依然離不開性價比,品牌溢價能力有限。20萬以上以及更貴的高端車型,自主品牌的銷量更好,在高端獲得突破,比如:比亞迪、吉利極氪、蔚來、理想、華為賽力斯等,但是依然依賴性價比,所以利潤遠不及特斯拉,像“蔚小理”等仍大幅虧損。
總體來說,在新能源車這個全新賽道上,自主品牌搶占了先機,也吃到了中國的政策紅利和市場紅利,并且積累了一定的優勢。下一步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構建自己的品牌“護城河”,延續自己的優勢,否則隨著合資品牌發力,將第一輪受到沖擊。
▍品牌弱勢必須面對,自主品牌唯有死磕技術
盡管在新能源時代,合資品牌的品牌優勢被稀釋了,但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價格落差,自主品牌仍然處于弱勢,并且這個問題不是企業自己能解決的。
所以,合資品牌的反攻,最主要的優勢還是品牌,而最大的劣勢是價格。目前,大眾、豐田、本田等推出了的混動或純電車型,價格仍比自主品牌貴很多。雖然技術上并沒有什么優勢,但是依然能獲得不錯的銷量,比如:大眾ID系列,就能看出品牌對于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依然影響很大。
并且,如果充分利用中國完整的產業鏈,降低成本的空間很大,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后不僅走出了破產陰霾,而且迅速爆發,就是一個例證。
其實,自主品牌新能源車企能迅速占領市場,尤其是一些新勢力企業,也是基于中國的產業鏈優勢,并且沒有包袱,可以輕裝上陣。相反,合資車企要平衡燃油車的利益,同時對于完全依賴中國供應鏈也有顧慮,所以下手就慢。
所以,自主品牌在獲得了先發優勢后,要重點建設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品牌“護城河”。因為,中國的新能源車品牌確實太多了,接下來必然進入淘汰賽。因為,開放的供應鏈,意味著造車門檻低,不只合資品牌全面反擊效率很高,自主品牌仍不斷有新力量加入,而且都是雄厚,比如小米、百度等。
接下來的較量,考驗的是核心技術。1月5日,比亞迪的高端仰望品牌讓人眼前一亮,百萬級新能源硬派越野U8和百萬級純電動性能超跑U9也同步亮相,其中一系列新技術讓人眼花繚亂。
比如:“易四方”技術,這是中國國內首個量產的四電機驅動技術,被譽為給用戶提供極致安全的“金鑰匙”,能夠憑借四電機獨立矢量控制技術對車輛四輪動態實現精準控制,創造全新的汽車安全技術體系。
自主品牌沖高端的故事不斷上演,但最終出成績的無一不是技術派,比亞迪敢做百萬豪車,并且目前看反響還不錯,也正是因為掌握核心技術。用比亞迪內部的話說,就是打造“技術魚池”,需要的時候撈一條“大魚”。
所以,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必然會有更激烈的競爭,合資品牌會努力像特斯拉那樣,全面擁抱中國供應鏈,把價格打下來,此時品牌優勢將顯現出來,而自主品牌也應該努力積累核心技術,靠硬實力實現品牌升級,與合資品牌正面較量。
誰將是最后的贏家?拭目以待吧。
后百萬輛時代,比亞迪單靠新能源車奪自主冠軍,有戲嗎?
李書福李斌聯手,路特斯科技打造新能源“頂豪”,前景幾何?
“線索生意”進入拐點,汽車營銷走入“用戶生意”新模式
慎思有料,惠人達己
偉華頻道現已入駐各大媒體平臺:
今日頭條、汽車之家、易車、新浪看點、騰訊企鵝媒體平臺、搜狐、網易、一點資訊、汽車頭條、趣頭條、有車以后、百度、大魚號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