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憑借《美國工廠》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美國紀錄片導演朱莉婭·賴克特(Julia Reichert),因癌癥在俄亥俄州家中去世。她的成長經歷深受上世紀60年代美國左翼社會風潮的影響。終其一生,賴克特的作品都在表達對女性和勞工階層的關懷。她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這一代人,見證了美國的種族歧視、全球霸權和帝國主義,見證了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巨大差距和不公——我們想過要打破這一切舊秩序。從廣義上來說,我們是革命的一代。
朱莉婭·賴克特(左一)拿下奧斯卡獎
可惜,那個「革命的一代」沒能贏過時間。以紀錄片為劍,終生捍衛自己革命理想的勇敢女性,用自己的離去為這個不知所云的年份增加了一抹悲情的色彩。
不論此地還是彼岸,人們越來越希冀紀錄片能留下什么,改變什么。然而回首來路,卻發現同伴已經越來越少……
撰稿|許 靜
編輯|鮮 于
校對|張 帥
出品|Figure紀錄片
2023年伊始,紀錄片圈內迎來了一件喜事:導演徐童與制片人唐小雁宣布完婚。這對社會地位和人生際遇天差地別,卻因紀錄片創作而結緣的黃金搭檔,兩人之間的故事就像他們的作品一樣精彩。
徐童的《流民三部曲》(即《麥收》《算命》《老唐頭》)《挖眼睛》《赤腳醫生》等一系列作品,是中國獨立紀錄片中意義非凡的佳作。對于很多年輕的紀錄片愛好者來說,片子鏡頭里那些活生生的底層邊緣人物,那些悲愴又壓抑的命運脈絡,那些在艱難處境中鮮活又生猛的存在狀態,讓他們開始懂得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老唐頭》的拍攝對象是唐小雁父女
作為一群專注于紀錄片的內容創作者,每一年,我們都在等待更多這樣的作品。
而當我們跨過時間之河,帶著熟悉的熱情和期待開始盤點過去一年時,面對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整個紀錄片行業交出的成績單,卻遲遲無法啟齒。2022年的中國紀錄片不僅創作數量銳減,且就題材和內容角度而言,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蒼白無力。
我們無法像影視自媒體博主們那樣嬉笑怒罵,用給「年度爛片」頒獎的方式表達對過去一年國產電影的憤怒和失望,因為身在其中,更深知紀錄片人的舉步維艱和進退兩難。
我們只是愈加懷念那些創作邊界更加寬泛,作品更能直擊心靈,評論也可以更愿意去直接表達好惡的年份——雖然有時會忘記,那些年,好像并不遙遠。
院線紀錄片:消失的觀眾
2022年,國內只有《牧蜂姑娘》《追光萬里》《陪你在全世界長大》《人間世》《「煉」愛》《冰上時刻》《珠峰隊長》等幾部真正意義上的紀錄電影登上院線。
雖然近年來紀錄片的票房成績一直不甚理想,再難現《二十二》票房過億的奇跡,但每年至少有一兩部作品靠實打實的口碑,拿下500+萬甚至破千萬的票房。但在2022年,排名第一的紀錄片《牧蜂姑娘》僅僅貢獻了376萬的票房成績,略高于第二名《珠峰隊長》的346.7萬;兩部影片的觀影人數合計不足20萬。
從題材和關注度來講,《「煉」愛》聚焦都市婚戀問題與女性成長困境,精準擊中特定觀影人群,豆瓣評分7.1,有8000多人參與評分,留下4000多條短評(參考觀影人數只有1.3萬人),相關話題多次沖上熱搜,但熱門題材+口碑卻還是無法讓更多人為電影買單,最終票房成績只有不到50萬。
《珠峰隊長》于2022年7月上映。民間登山隊沖破萬難、成為2019年全球第一支登頂珠峰隊伍的故事,在人們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而感到壓抑和灰心的時刻,宛如一道強光照進困頓的現實,用紀錄片的方式再次演繹了「心中有熱愛,平凡人也可以不平凡」的主題。然而影片上映后,依然遭遇了兩極分化的評價:有人喜歡劇情片風格的緊張和震撼,有人質疑登山故事的商業背景。
最終,該片并沒能在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珠峰」主題紀錄片中殺出一條血路:雖然票房不利可以主要歸咎于2022 年國內院線的整體生存狀態,但這部在點映期間就被業內寄予厚望的片子,未能沖擊紀錄片年度票房冠軍,更沒能力挽國產紀錄片在這一年的頹勢。
影展紀錄片:消失的導演????????????????
受2021年末疫情的影響,歷來在當年12月初舉行的國內規模最大的紀錄片專業影展——廣州金紅棉國際紀錄片節,延期到了2022年4月。
雖然被迫延期,但金紅棉影展立志將視野放在「關注人類的共同命運」的高度,積極拓展參展影片的國際性、開放性。在最終征集到的3670部參評參展紀錄片中,海外影片占比高達82.3%,采用了線上線下同步放映的方式。
但在同一個影展上,中外作品的不同風格形成了極大反差。一方面,第19屆金紅棉主競賽單元的重磅大獎代表了2021年度全球紀錄片的頂級水準,丹麥紀錄片《重逢》、荷蘭紀錄片《潮汐之寂》、印度作品《以火書寫》、英國紀錄片《伊甸園:最后的秘境》以及中國香港、法國和荷蘭合拍的紀錄片《無去來處》都是值得推薦的良心佳作。
另一方面,這一屆入圍金紅棉的國內紀錄片作品,題材高度集中,充滿「正能量」——從多個獎項的獲獎名單中,可窺視一二。
組委會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
《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人文地理題材)
《1950他們正年輕》(軍事歷史題材)
《敢教日月換新天》(黨史題材)
《跑好最后一公里》(扶貧題材)
《風華正茂百年青》(黨建題材)
《我們正年輕》(社會題材)
中國故事優秀紀錄長片
《落地生根》(扶貧題材)
中國故事優秀紀錄短片
《一路象北》(環保題材)
中國故事優秀系列紀錄片
《一級響應》(抗疫題材)
優秀國際傳播中國紀錄片
《柴米油鹽之上》(社會題材)
這些作品中當然不泛誠意之作,但是否能夠代表2021年度國產紀錄片的全貌,展現整個社會的真實狀態?
同年七月,備受關注的FIRST青年電影展如期在西寧舉行。一年前,最佳紀錄片大獎空缺曾經引起小圈子里的震動。2022年入圍的作品,或許是題材較為安全的原因,沒有再度遭遇「技術問題」,全部順利展映。
對于這些總體呈現出「私影像」趨勢的紀錄片作品,影評人史賓斯在微信公眾號深焦deepfocus撰文道:「本屆紀錄長片競賽的總體特點便是影片側重于個人性格、經歷或觀念的刻畫,而在反應其與宏大敘事的關系上則淺嘗輒止。」
《義烏闖客》獲第16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長片
國產紀錄片在上述兩個電影展上表現平平,而大陸規模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在2022年遭遇延期舉辦,又讓國產紀錄片失去了一次自我展現的重要機會。
電影節/展,對影迷來說是一種至關重要的體驗——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更生猛的影片,更新銳的導演,更暢所欲言的行業交流。對很多年輕導演來說,影展是他們走上電影之路的重要舞臺。陸慶屹導演的《四個春天》、許慧晶導演的《棒!少年》、張楠導演的《黃河尕謠》等優秀的紀錄片,都是在歷屆影展上引發關注,然后走入院線的成功案例。
對于紀錄片導演來說,這樣的機會并不太多,尤其對于國內為數不多的成熟影展來說,每一年都彌足珍貴。但在2022年,年輕導演和新銳作品的稀缺,比紀錄片票房慘淡更加令業界和影迷失望。
還好,這一年,仍有多部國產紀錄片受到大陸之外一些電影節的關注和同行認可,李維導演的紀錄長片《塵默呼吸》和黃樹立導演的紀錄短片《當我望向你的時候》分別入圍金馬獎,后者還拿下最佳紀錄短片;華偉成導演的紀錄片《神游樂園吟留別》入圍全球最重要的紀錄片電影節——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展望競賽單元;中國導演馮都、趙青聯合執導的紀錄片《密語者》入圍入選202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短名單;Figure年輕導演黃宛露的首部紀錄長片《成衣江湖》也獲得韓國DMZ 紀錄片節推薦為下一屆影展「最佳影片」的殊榮。
紀錄片《塵默呼吸》關注塵肺病晚期患者
他們讓更多人看到了大陸年輕紀錄片導演們在題材和藝術張力上的進取心。
獨立紀錄片:消失的聲音
如前所述,在院線作品和影展作品都乏善可陳的這一年里,國產紀錄片顯然不可能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而獨立紀錄片作為整體,也消聲了。
2022年,導演張帥繼創作了紀錄片《2020年北京部分地區部分青年生活狀況觀察報告》之后,推出續作《2021年北京部分地區部分青年生活狀況觀察報告》,連續記錄著疫情以來人們生活和心理發生的種種變化——這部作品入圍了第52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海港單元。
他說:「如果說2020年的時候大家對于未來還是抱有比較樂觀的期待,即使生活質量開始下降,但大家的精神面貌整體還是積極的,樂觀的;但去年冬天的拍攝讓我意識到,經濟的繼續下滑,生活質量的繼續下降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我愛悲觀,我愛絕望,這樣也許才能更加看清這個世界,就像冬天帶著雪渣子的風劃過臉頰一樣,冰冷,實在,疼痛。」
在豆瓣上,網友評價它是「紀錄片里的《追憶似水年華》」、「甚至覺得比林克萊特的《都市浪人》好看」。
以新冠疫情為題材或背景的紀錄片,是2020年整個行業創作的核心,并在之后的兩年內陸續完成了如《在武漢》《口罩獵人》《金銀潭80天》《一級響應》等數十部作品。吳皓導演的紀錄片《76天》,還入圍了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短名單。
Figure國內首部抗疫紀錄片《在武漢》
獨立紀錄片在其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2020年武漢封城期間,紀錄片人第一時間勇敢逆行,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現場進行拍攝,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疫情史料和不同于官媒角度的作品。 但在之后的日子里,這樣的作品卻越來越少……
真心希望今年能再次見到張帥導演以「觀察報告」為名的紀錄片,有始有終。
除了躲不開的疫情題材,2022年大陸獨立紀錄片對于社會問題和底層群體的關注也有所減少。或許是空間和時間受限,或許是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但終究無法去苛責導演們的選擇,畢竟作品拍出來能不能上映,是片方和導演必須面對的問題。
2022年,Figure制作了國內首部脫口秀行業紀錄片《「見笑」——笑有引力》,用紀錄片的方式,嘗試打開了那個不僅僅是以笑娛人,更是以真實的聲音面對世界的行業——作為紀錄片人,我們深知這種聲音是多么稀缺和可貴。
在拍攝過程中,讓紀錄片導演們感觸最深的,正是脫口秀演員們對「冒犯」的堅持。即使在話題和尺度上有所約束,也要「巧舌如簧」地表達真實。這一點,也是紀錄片人用鏡頭踐行的最高準則。
過去三年,在這片土地上發出了無數的聲音,發生了太多美好與遺憾的故事,而紀錄片的價值正是用恒久的影像保留這些聲音、這些故事。以這些影像為核心的紀錄片作品,應該成為民族記憶的一部分。
90多年前,魯迅先生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那樣的中國,是先生希望看到的中國,也是我們愿意生活在這里并深深熱愛的祖國。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脫口秀:勇敢一點
當脫口秀演員笑不出來時,他們在干什么?
脫口秀,勇敢一點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