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歲時記》 如愿篇·古人過年習俗
原文
又,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云令如愿。
按《錄異記》云:有商人區明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洪君,要明過,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問,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為,即得。后至正旦,如愿起晚,乃打如愿,如愿走,入糞中,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愿,竟不還也。此如愿故事。
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于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為如愿故事耳。
釋義
(正月初一)還有一個風俗,就是把串起來的錢貫綁在木杖的末端,拿在手里來來回回敲打在糞土堆上。據說這樣能讓人如愿以償。
據《錄異記》里記載:有個商人叫做區明,出門經過彭澤湖時,有一隊馬車浩浩蕩蕩從湖里出來,為首的人自稱是青洪君,盛情邀請商人到家中做客,并且要以隆重的禮節接待商人,還問商人有什么要求,皆可滿足。
有人暗暗告訴商人:“只求如愿!”待青洪君問商人時,商人就用這句話回答了青洪君。青洪君本來非常喜歡如愿,但也沒有辦法,也只好同意了。原來如愿是青洪君的婢女。接著青洪君就送商人和如愿離開了。
自此之后,只要商人有任何想辦的事或想要的東西,如愿都能滿足他,商人就能得償所愿。后來到了正月初一這天,如愿起床起晚了,商人就打了如愿。如愿逃到院子里,跳入糞土堆中,商人就用木杖敲打糞土堆,口里呼喚著如愿,如愿卻再也沒有出現。這就是如愿的故事。
現在北方人在正月十五日夜里站在糞土堆邊,叫人用木杖拍打糞堆。人們這樣做,用以呈現當時商人對如愿的那種虛情假意的愛憐,同時也是希望如愿出現令家庭致富。這就是打如愿的典故吧。
解讀
以上是《荊楚歲時記》里關于打糞堆的原篇及譯文。這個習俗略有耳聞,但只聽說過打灰堆。大年初一一早,用簸箕將昨夜的灶灰倒在院里,持木棍敲打,灰沫四起,邊打邊念念有詞。原來是這個典故,打如愿,在灰堆里打出如愿,便能致富。
宋代詩人范成大曾為此習俗撰詩一首,并作序一段。
《臘月村田樂府十首》序
宋·范成大
其十《打灰堆詞》,除夜將曉,雞且鳴,婢獲持杖擊糞壤,致詞以祈利市,謂之『打灰堆』。此本彭蠡清洪君廟中打如愿故事,惟吳下至今不廢云。
《打灰堆詞》
除夜將闌曉星爛,糞掃堆頭打如愿;
杖敲灰起飛撲籬,不嫌灰涴/wò/新節衣。
老媼/ǎo/當前再三祝,只要我家長富足
輕舟作商重船歸,大牸/zì/引犢雞哺兒;
野繭可繅麥兩岐,短衲換著長衫衣。
當年婢子挽不住,有耳猶能聞我語;
但如我愿不汝呼,一任汝歸彭蠡湖。
這首詩和序,說的就是打如愿的典故,演變成了人們在新年祈愿財源廣進、財運亨通的習俗。此習俗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但個人覺得如此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的習俗,如能繼續傳承,也是美事一件。人人都想有個如愿,便可萬事如意、得償所愿。商人區明,靠如愿發家致富后,被利益熏心,便只當如愿是工具人了,不復疼愛,棒打財神。今人當得此教訓,真誠善待你的另一半,才能家和萬事興,和氣生大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