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風云錄2: 陳誠
1965年3月5日,在國民黨中有“小委員長”的陳誠在臺灣走完了他的人生路。蔣介石下令他的葬禮按最高規格舉辦,蔣介石親自到場獻了花圈。
陳誠死后留下的遺囑并不長,只有短短幾十字,但也正是這幾十字遺囑讓他的妻子和一干人等大吃一驚,也讓蔣介石沉默。
陳誠三炮起家
陳誠字辭修,號石叟,1898年1月4日出生在浙江青田。1917年師范畢業之后,陳誠冒名頂替,借用他人的畢業文憑去報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不過陳誠考得不好,加上身材矮小,因此被保定軍校拒之門外。不過好在老鄉時任國會議員的杜志遠幫他去走關系疏通,陳誠才得以“備取生”的名義進入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
在這里陳誠認識了后來國民黨著名的左派領導人鄧演達,對于陳誠來說,鄧演達很重要,亦師亦友。
1923年,陳誠追隨鄧演達去了廣東參加孫中山的革命事業。
在廣東,陳誠先是在鄧演達的建國粵軍第1師第3團任上尉副官,后來調任上尉連長,負責警衛大元帥府。
1923年5月,陳誠在作戰中負傷,之后在肇慶休養。養傷期間,蔣介石去醫院慰問傷兵,因為浙江老鄉的關系,蔣介石和陳誠多聊了兩句,這也是陳誠和蔣介石兩人之間的第一次交集。
黃埔成立之后,陳誠又跟著鄧演達一起去了黃埔,當一個教育副官,相當于現在大學里的助教吧。
關于陳誠如何獲得蔣介石欣賞的說法有好幾種,有的說陳誠挑燈夜讀《三民主義》被蔣介石發現從而獲得欣賞;有的說陳誠凌晨在操場鍛煉被蔣介石發現。
其實陳誠被蔣介石賞識還是靠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這也就是所謂的陳誠“三炮起家”
1925年2月的棉湖之戰,陳炯明軍攻勢猛烈,眼看自己這邊漸漸不支,蔣介石非常著急。蔣介石親自跑到炮兵陣地上,要求炮兵開火壓制敵人。
陳誠時任炮兵連長。他知道之前戰斗中火炮轟擊過久,再打下去有炸膛的危險。但此時前線危急,蔣介石又親自督戰,陳誠顧不上那么多,親自操炮,連開三炮,三炮都準確命中陳軍。這三炮不僅打擊了陳軍的反撲氣焰,還提振了本方士氣。
正是這一戰,陳誠開始受到了蔣介石的注意。
此后陳誠在一系列的作戰中表現搶眼,官職也水漲船高,1926年7月陳誠升到了蔣介石嫡系部隊第1軍第21師63團團長,很快又升到了第21師少將副師長。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陳誠也走到了人生道路的選擇點。
此前陳誠算是鄧演達的人,鄧演達是國民黨左派,對于蔣介石的做法自然是強烈反對。但是鄧演達在反蔣斗爭中失敗只能遠赴德國。
鄧演達還是蔣介石?陳誠很快就做出了選擇。
在陳誠看來,彼時的蔣介石正處于上升期,手握兵權,跟著蔣介石自己大有前途。于是他把賭注下在了蔣介石這一邊。
只看陳誠個人的人生,我們不得不說陳誠這一把賭贏了。
當時21師師長嚴重和鄧演達一派,蔣介石把嚴重逼走,陳誠及時表了忠心,就把蔣介石提升為21師師長,掌握部隊。
蔣介石被桂系和何應欽逼下野后,陳誠也被何應欽借故免職,兩人的梁子也就此結下。
1928年蔣介石復出后,陳誠立馬給蔣介石寫信效忠,在這封信里陳誠建議蔣介石要廣開言路,吸收各路人才,領導革命走向成功。
蔣介石很高興,收到信的第二天就召見陳誠,對他勉勵一番,并且任命陳誠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
陳誠上任以后,擴軍很有一套。一番操作下來,很快陳誠指揮的部隊就超過了雜牌軍的一個軍。
陳誠跟著蔣介石北伐,于硝煙之中不斷升官。1929年春,蔣任命陳誠為十一師師長,中原大戰后再升為十八軍軍長。
而十八軍也成了陳誠的基本部隊,也就是后來的所謂土木系的基礎。
婚姻轉折點
蔣介石用人有三個潛規則:浙江人、黃埔系、對自己忠心
陳誠完美地符合了這三點。
1932年元旦,陳誠和譚延闿的女兒譚祥結婚。這一年陳誠34歲,正值壯年,在國民黨軍中地位穩固,他期待著再進一步。
為了這場婚姻,陳誠不惜拋棄老家的發妻。
因為譚祥還有一個身份,是宋美齡和蔣介石的干女兒,陳誠也由此成了蔣介石的干女婿,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也更加牢固。
蔣介石也極力栽培陳誠,希望他未來可以制衡并取代何應欽。
鄧演達被蔣介石殺害后,陳誠悲傷過度,寫信給蔣介石要辭職。
但是冷靜下來的陳誠很快就明白,在當時的中國,只有蔣介石能夠給他所想要的權勢地位和成功。他也明白,自己和蔣介石的綁定已經非常密切,自己無法和蔣介石割裂。
從此陳誠死心塌地地追隨蔣介石,忠心不二。抗戰后期,陳誠也成功取代何應欽,成為國民黨內二號人物。
陳誠在軍事上其實能力一般,和紅軍作戰,基本都是輸得灰頭土臉。基本部隊18軍52師全軍覆沒,59師師長被紅軍擊斃,11師只有一個旅逃出生天;
淞滬抗戰中,陳誠作為第三戰區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身先士卒,幾次親上前線;但是在指揮上卻沒有什么亮點,指揮部隊撤退時毫無計劃性,對國軍的大潰敗負有一定的責任。
解放戰爭中的東北,更是成了陳誠一生的最大敗筆,國民黨內部許多人對陳誠群起責難,有些人要求蔣介石“殺陳誠以謝國人”
東北之后,陳誠辭去參謀總長本兼各職,從此基本上退出了軍界。
打仗不行,陳誠干行政管理卻很有一套。
陳誠做湖北省主席的時候,他每年都要搞一次為期一個月的全省干部檢討大會。這個會議除了繼續貫徹蔣介石權威,還對各級干部搞軍事化管理。陳誠一搞,湖北各級干部的精神面貌不敢說脫胎換骨,至少也是煥然一新。
陳誠在湖北大力發展經濟,懲治腐敗,特別重視教育。在陳誠的任上,湖北大力推行公費教育和計劃教育。公費教育很好理解,政府出錢你上學唄。計劃教育則是先估摸一下每個行業人才缺口是多少,然后設立對口的學校和專業,這樣畢業的學生出來就有事做,發揮其所學。
敗退臺灣之后,陳誠主政臺灣。陳誠經過蔣介石的批準,在臺灣搞375減租,改革幣制,糧食增產,實施地方自治。
可以說老蔣能在臺灣茍延殘喘下去,除掉當時國際局勢的變化之外,陳誠在內政上能夠穩住臺灣局勢并且有所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也因為這,陳誠在臺灣的口碑不錯,威望也高。甚至一段時間,外界認為陳誠會是蔣介石的接班人。
陳誠聲望日增,蔣介石多疑的毛病又犯了,加上敗退臺灣前美國人曾經想扶植陳誠,老蔣就時不時要敲打一下陳誠。這讓陳誠很是痛苦,他在日記中郁悶地寫道
我追隨總統初衷,是為實現國父三民主義,而非做官。我六十多歲了,這數十年來任勞任怨,而且任謗,究竟為什么?我如稍存自私之念,絕不如此傻干,不顧毀譽,不顧身體的干
遺囑風波
陳誠的確是一個勞模。
陳誠的做事風格是喜歡獨攬大權,什么事都喜歡自己來,搞得最后自己身體也垮了,在大陸時期患上嚴重的胃病。
1964年,陳誠出現連續腹瀉,送到醫院一查已經是肝癌晚期,臺灣最好的醫生已經是回天無力了。
病中的陳誠大部分時間都在昏迷,好不容易清醒之后他寫下了遺囑,這遺囑并不長只有幾十個字
希望同志們團結一心,在總裁的領導下來完成革命大業。
不要消極,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軍民亦共患此難。
黨存俱存,務求內部團結,前途大有可為。
但是這個遺囑卻讓他妻子和很多人都大吃一驚,在臺灣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究其原因,是陳誠的遺囑不夠“政治正確”,沒有提到“反共”和“反攻大陸”,這對于一個國民黨大佬來說是不可想象,也不可接受的。
不少人要求修改陳誠遺囑,加上“反共”和“反攻大陸”的內容,而陳誠的遺孀譚祥堅決拒絕,要么就不發表,要發表就不能修改。
事情鬧到蔣介石那里,蔣介石沉默了很久,最后說:還是按原件發表。
陳誠這個人,毫無疑問是個頑固的國民黨右派,忠心耿耿地追隨蔣介石。他在貪污成風的國民黨集團內,始終保持清廉的作風,他希望用自己的兢兢業業來挽救國民黨這艘已經破爛不堪的大船。
只是積重難返的國民黨,根子上已經腐爛,又豈是陳誠一個人能夠挽救的?何況陳誠也沒有這種力挽狂瀾的魄力和手段。
而陳誠始終念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到了蔣介石手里早已經成為表演的工具。陳誠所謂的理想,也不過是對于蔣介石個人的感恩戴德而已。
陳誠是蔣介石手里一個非常忠心非常好用的工具人,他不僅執行力強,還默默地給蔣介石背鍋。而這也是蔣介石不斷重用陳誠的重要原因。
抗戰時期,陳誠雖然指揮作戰不行,但是他始終堅持抗戰。陳誠說“與其不戰而亡,孰若戰而圖存”。
到了臺灣之后,雖然和大陸立場不同,陣營不同,他始終堅持“一個中國”。連周總理也說,陳辭修是愛國的人,他堅決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
斯人已逝,一切功過留待后人評說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