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我下架了自己的NS3R和NS4耳機(同時還有一兩款線材),目前僅掛有自然聲NS3和NSX及NSX-max,也算是基本告別了自己做耳機的生涯了。趁此時機,準備慢慢聊聊自己這些年做耳機的一些經歷和趣事,相當多是內部的機密性的,嘿嘿(不涉及商業機密),希望大家喜歡。
拓展閱讀: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95660467623248440/
從高峰到高峰之路,記NS5和NSX
碳納米管振膜,當年威索尼克的郁少用這個振膜的單元做了一只爭議很大的耳機GR9,號稱能干挺榭蘭圖(引起爭議的最好方法永遠是碰瓷)。當然,GR09自己也聽了,素質確實也不錯,但聲音也不太對路了(威索尼克的平直調音理念,了解下)。不過,當時自己還不算完全了解耳機調音之道。當自己拿到這只單元時,心動是肯定心動的,調音還是老思路:先自己調,最后再找方老師選擇。雖然笨了一點,但不容易翻車(音樂家的耳朵,真的比什么調音科學都好使。當然,必須是真正意義的參與而非掛名的那種)。
命名上自己也比較隨意,因為定位是自己的旗艦動圈,所以直接就跳過NS3和NS4,直接跳到了NS5。NS5的殼體外觀設計很成功,它的金色和玫瑰金版本至今仍然是自己耳機的顏值巔峰(之一)。
調音的話,自然是按自己的思路。調出了好多條都基本符合目標曲線的調音曲線(當時已經開始了解耳機目標曲線應該是怎么樣的了),然后自己比較選擇。最后的難題還是甩給了方老師,雖然自己也能選擇,但是不用白不用,哈哈。最后方老師用他的肉耳選擇了這條曲線:
這是當年市場上極少有的一條符合hrft曲線的耳機(說成唯一也問題不大),就頻響而言唯一的問題是7k那里會有個3db左右的小凹陷,其它可以說完美。這條曲線連楊教授也嘖嘖稱奇,在所有幾條曲線中,他也最認可這條。它的真正問題是原配的白絲線有些影響聲場,加上殼體的某些設計也加劇了這個問題(當年自己還沒有充分了解殼體聲學設計的技巧)。
不出預料,NS5一推出來就得到普遍的好評,同時引發爭議。銷量好得出奇,以至于讓同行都眼紅了。各種黑子紛紛出現,從各方面黑。連著名的腦放也出來評測了一把,一方面驚喜于它的參數表現(失真、頻響、一致性),一方面找黑點來黑,不過能找到的就是那條白絲線拖后腿的聲場了,然后用上顯微鏡一通黑(他慣用的方式)。
那時我算是領教了黑子的水平了,可以從全方位的黑。把你很久以前發言全找出來,稍微說得不夠嚴謹或有問題的點全拿出來說事。甚至,連自己找方崠清聽都成了人品不好的證明(估計是不相信我這是真的吧)。而自己說話又一向大大咧咧的,根本就沒在意過,最后狼狽收場。但就這樣NS5也是自己銷量最好的耳機,沒有之一。
一年多后,自己改善外殼設計的NS5MKII二代推了出來,外形小巧(10mm單元的極限水平)、佩戴舒適;聲音更為完善,聲場問題也徹底解決。自然聲NS5MKII是一只水桶機,各方面都沒有什么缺點。不過時過境遷,并沒引起太大波瀾,銷量平平,雖然用戶都是一致好評和資深耳機博主有不少力推。自己營銷能力成了自己最大的短板!
NSX,集大成的旗艦之作
伴隨NS5的推出,自己也算是徹底掌握了入耳式耳機的調音之道,可以完美融合還原和好聽了。而這個實踐即是NSX,它的研發時間不短,花了一年左右。時間和精力都主要花在單元的選擇和調音曲線的選擇上了。動鐵單元知名的有兩家,即聲揚和婁氏,他們兩家的單元各有特點。不過婁氏名氣更大,很多廠都采用。當然,這跟N3003有關,其實3003用的那個高頻單元很差勁(30017),素質感好但巨刺耳、干,但因為出名,所以很多耳機廠都采用。婁氏真正好的是NSX用的那只(31736),高頻細膩解析力又好。
其實聲揚的單元一點都不差過婁氏的,而且聲音更有特色,尤其是他家的低頻單元遠比婁氏好。但沒有用,很多耳機廠并不是要好聲,而是噱頭。幾年后,聲揚拿出了他家的靜電動鐵,掙足了噱頭,巨多廠家采用。但其實那只單元靈敏度很低,要想讓它起作用,易推性影響很大。So,很多用這個單元的耳機根本就是圖那個噱頭而已,單元在里面發出聲壓很低,基本沒起作用。
但中頻單元我沒有用這兩家的,而是用的自己定制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成本(雖然很多人都拿這點來黑),實際上,中頻單元兩家的都不貴,市面價不到40一只,比自己定制的中頻單元的出廠價還便宜,而且還不用批量訂。但聲音定制的更好,另一個關鍵是能調出最符合哈曼中頻的曲線出來。
單元選擇完后,調音曲線自己也選擇了好久,其中一個原因是高頻和低頻上的舉棋不定。每一種調音都各有優劣(但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曲線),我聽了足足兩個月仍然定不下來(自己調耳機,每一只都需要大約試聽一個月之久,用各種音樂,換多個音源試音來決定聲音是否滿足要求)。但當時方崠清很忙了,最后自己找到了作曲家劉曄,不過他也沒有給出很明確的聽感,他覺得都挺好的。工廠那邊不行了,直接給出解決方案:你可以用開關嘛。OK,徹底解決糾結癥晚期患者的難題。
于是,NSX的發行迅速的提上了日程,但仍然比起水月大佬的A8晚了。一開始自己推出了單低頻可調及高低頻都可調的兩種版本,售價5980和6980元。后面又推出了一個簡化調音版,售價4980元,但可以自己選擇某個具體的高低頻組合。以及各種顏色、面板的組合,這讓它的選擇組合相當夸張,經常搞得自己和廠里都暈。不過廠里收費那是相當的昂貴(一開始一個工人一天做不好一只),不過做工、外觀都是沒得說。
NSX的調音曲線是一條集大成者,綜合了音特美、哈曼和HRTF的優點,其聲音也是。既能相當良好的還原,又能富有韻味,聽各種音樂都好聽。同時,它具有的15000Hz以內零相位差的特點也讓它擁有極為強悍的聲場還原能力。一推出就震驚了耳機界,大佬們紛紛表示:牛逼Plus!但很遺憾,耳機市場就是這樣,做耳機的玩不過搞營銷的。所以銷量雖然還可以,但也就那樣了。后面自己曾經把它給過耳機實驗室的博主,以下是他的算法打分結果,他個人的主觀評價也基本同樣。
如果說NSX還有問題,那就是它的殼體偏大,對小耳朵很不友好。很多人對里面那么大的空表示不解,抗不住了中間還小小的優化了一下殼體,讓它更適應小耳朵。另外就是,包裝!NSX的包裝真是很垃圾,一看就是diy小廠干出來的,再次自黑,大笑!不過做包裝一做一般要500-1000套起步,而做精美的包裝要這么來一千套,俺估計幾年NSX掙的錢都得丟進去。這個不是開玩笑,幾年的耳機做下來,我留下的包裝材料放了整整一間屋。
二年多過后(2021年下半年),自己算是給自己做耳機做一個總結,把NSX升級成12單元的max版本,采用4:4:4的低中高組合(依然沒用噱頭之王的靜電單元),低音單元重新換了一種(耳肉調音的選擇),調音也更為成熟,彌補上了NSX聲音素質上最后的短板。在小品牌旗艦都上萬的今天,NSX-max可以說未來很多年,都是不用擔心它的素質和調音的。但售價卻不過萬,也算是自己的一只終極的耳機了。
從NSX-max之后,自己基本算是結束了自己耳機之路,全面轉行做起了音箱及相應配套器材了。其中的代表作就是上面這對NS17Pro,它采用一只6.5寸(也可以說是7寸)單元就做到了40Hz的下潛,而且能承受巨大的聲壓而不失真,高頻延伸40000Hz,在一間30-40平方的房間輕松播好從人聲到弦樂到大型交響。雖然說并不難推(A120也能推得不錯),但它能遇強越強,好的前端和功放可以讓它脫胎換骨一般。NS17在超強的功放和前端的加持下,爆發起來的實力是完全不輸給一般的中型落地的了,但總體成本卻只要一半不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