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年輕人的機會在中西部
近日,盧克文工作室發文稱將團隊從東莞搬遷至成都。作為自媒體界中的知名大V,盧克文的一舉一動,此消息一出,引起不少網友的猜測。網友們都在問,之前為什么會去東莞發展?現在為什么遷至成都啊?
編輯切換為居中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2022年浙江省全年實現GDP7.76萬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2元;我所在的中部湖南省全年實現GDP4.87萬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36元;西部甘肅省全年實現GDP1.12萬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73元。從這些數據就可以看出,我們東西部經濟差距是相對巨大的,甘肅省的人均收入跟浙江比起來,一半都不到。
其實自古以來我國的南北東西差距就非常明顯,2019年有一個統計,北方省份經濟總量占全國的35%,南方則達到65%,哪里經濟發展好,機會多,好能掙錢,大家就愿意去哪里。改開40年,南方沿海城市已經形成穩定的市場和商業行為,資本也會扎堆的流向這些城市,工作的機會也會越多。所以盧克文跟內陸其他省份的年輕人一樣,一畢業就一路向南,去到南方的沿海城市尋找成功的機會是當時大部分人最優的選擇。
但,這種情況可能會在未來十年內發生巨大轉變。
1、80年代以來,我國沿海地區承接了全球工業的第二次轉移,利用臨海港口便利的交通優勢形成了大出大進兩頭在外的商業模式,即原材料在外,銷售市場在外。像東莞、義烏、溫州這樣的沿海城市,都是從事小商品、服裝、鞋襪、打火機等這樣的低端產業做起,等做這些的工廠賺錢了,就慢慢的升級設備和產業,終于成了今天著名的世界工廠。去沿海辦廠的老板也越來越多,去這些城市的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人越來越多,房地產被慢慢拉起來了。
只不過從2020年開始,中國的勞動力的優勢已經越來越不明顯,從網上慢慢出現的各種擔心沿海加工企業轉移東南亞的文章可以看出。廣東工廠里的一個普通工人大概的月薪要3000到5000元,而像東南亞國家的工人工資雖然沒有網上傳的那么底,但折合人民幣也只有2000多一個月。所以之前第二次全球產業轉移在中國已經堅持不下去了。
低端的加工業轉移到更低端的東南亞這是必然。
在2000年左右,沿海幾個省份每年的出口總額在全省的GDP都占比40%到50%左右,而到了2021年,廣東全年出口占全省GDP的為21%,看出來了吧?一年比一年低。賣出去的東西少了,需要生產東西的設備和工人工廠就越來越少。
就算工廠都搬去東南亞了,大家也不要過于操心,其實我們國家已經沒有這些鞋襪、服裝等低端產業生存的土壤了,產業升級轉型才是我們接下來幾年要走的路,也是必須走的一條路。跟美國當年把加工丟到韓國日本臺灣,自己只玩金融和科技研發是一個道理。
現在沿海城市除了外貿出口動力不足外,整個發展空間都基本到了極限。十年前的互聯網、房地產和金融讓這些城市又蓬勃發展了一把,現在已經大不如前。最明顯的就是互聯網,大廠裁員是這兩年經常聽到的新聞。社會已經進入到智能化時代,經濟的核心動力已經變成了硬核科技,不再是之前寫個PPT、搞一套商業模式就能撬動未來市場的增長。
編輯切換為居中
2、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才是硬核科技?
說通俗易懂一點就是:能提升實體產業的底層核心技術。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芯片,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這些底層技術又影響到人工智能,新能源和工業的4.0技術的發展。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新能源汽車這短短十幾年在世界賽道上實現了彎道超車,但汽車里的芯片,漂亮國一說禁運,哪怕我們再牛的新能源汽車也只能停產停工,短時間一點辦法都沒有,要么就用一些落后過時的芯片,但市場消費者可能就不會買單了,最后失去新能源車世界領先的優勢。芯片就是底層的核心技術。
而做底層核心技術的企業,跟以往最大的區別在于,他們不需要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和產品出口,只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和技術積累,以及很多很多的錢。
問題是我們的沿海城市在傳統制造領域深耕了很多年,市場已經非常成熟,所以在硬核技術投資上并不十分賣力,隨著中國工人工資不斷的提升,未來大概率會喪失在傳統制造業的優勢地位。那我們未來的發展機會在哪呢?
3、答案是中西部。中西部主要指的是像武漢、成都、重慶、合肥、西安、長沙等這樣的新一線城市。我們首先要知道,沿海地區這些城市經濟發展,這么多年主要靠大量的人才引進,這些人才 哪里來的?主要中西部省份外流的。而他們自己在人才儲備和培養上這么多年沒干出啥成績。從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數量上看,沿海城市和中西部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就拿長沙來說,在河西大學城這個區域,每年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100萬,光985和211一共就有4所。隔壁1小時車程內的武漢,光985和211一共有7所,在校大學生每年130萬,這兩個地方連在一起簡直就是人才的儲備海洋。
另外,中西部這些城市完美錯過了上一次的互聯網和外貿出口大機遇。逼的大家只能押寶沿海城市看不上的一些產業領域,像現在的光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這些企業總部都在中西部城市。比方長沙,長沙早已經是全國人民心目中的網紅城市,長沙這些年努力的提升城市文化同時,加快提升自身工業制造水平,像山河智能、三一、中聯重工這樣的大型工業機械總部全在長沙,在硬核科技這塊努力升級,幾乎都是玩梭哈,同時還重點引進藍思科技、比亞迪等科技制造企業,致力打造中國汽車之都。這些產業最開始沿海城市其實是不太關注的,等大家意識到的時候,中西部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了。后來特斯拉來中國建廠,上海已經回過神來,拿出最優惠的條件和錢,才把特斯拉留下。
但,中西部城市崛起在未來十年已經是大概率事件,
4.前些年也許大家還經常聽到西部大開發這個詞,現在很少聽人這么說了。2000年上面就提出這個戰略,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西部城市的經濟和科技的基礎能力還是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和傾斜。交通、基建、城市配套設施都緊跟時代在發展,沒有沒落下,正因為有這些底子,才有前面所講的各個城市產業突圍的基礎。
都知道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在出口動力不足的背景下,投資和消費成為了主要抓手。中西部地區涵蓋約4億人口,這也是中西部發展的重要支撐,相對沿海城市的現代化規模,這是一塊投資的風水寶地,而這些人口為形成一個穩定而且龐大的消費市場。
5、中西部城市崛起,這也是中國未來十年的發展的大趨勢。前兩年網上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北上廣裝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大家能產生共鳴,說明這話實實在在觸動了大家的內心。北上廣為什么裝不下肉身?用盧克文回應網友的話說:東莞房價太貴,同事們買不起,無法定居。
沿海城市房地產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房價和租金,不是普通人能仰望的了。加上疫情這幾年的造成的失業潮和人到中年的那種恐慌,讓越來越多的人逃離北上廣,這種趨勢現在你會發現越來越明顯。
編輯切換為居中
其實不光盧克文及他的團隊從沿海撤回內地,就我從小長到大同村的好3個發小,以前分別在廣東深圳和浙江溫州等地的工廠里打工,今年過完年都沒回廠里去上班,兩個跟我來了長沙,一個去了我們懷化市里一家工廠做事去了。
我問他們為啥不回深圳上班?他們的回答大體意思一樣:每個月沒日沒夜的加班加點到手五千到六千塊錢,給老婆孩子買點衣服鞋子,娛樂活動則是偶爾同事們聚會唱個歌,爬個山,剩下的吃飯租房,在省吃儉用的前提下每年最多存兩到三萬塊錢。家人家人沒照顧好,孩子孩子沒陪過,在長沙或懷化找個事做,算了下,看起工資低了點,但能存到手的錢差不多,起碼回家看孩子近一點。
不光打工人開始逃離北上廣,企業也都紛紛逃離沿海大城市,像小米、華為這樣的企業,也開始把重心往中西部城市轉移。
像成都,在胡潤2022年中全球獨角獸榜中,成都上榜9家,成為速度增長最快的城市。城市的發展對個人意思重大,他會帶來大量的創業和工作機會。
所以,北上廣裝不下的肉身,未來的中西部城市不光裝得下,也裝得下靈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