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春日真的來臨了,今天就是驚蟄,春雷動,萬物生!
驚蟄,春天第三個節氣。
在我們還在等待春天的時候,春天已經過半了。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關于驚蟄,這幾點,你必須知道:
1.
到底是“蟄”還是“蜇”
春天的樣子,大概是褪去背了一個冬季的厚重外套,穿上亮色的衛衣搭配牛仔褲和帆布鞋,站在熟悉的街口,抬頭望天,春風拂面,不由自主地哼起小調,大步向前,無所畏懼。
可在連綿的春雨中,寒氣未脫,春已過半。關于驚蟄,其實很少有人分得清“驚蟄”還是“驚蜇”,這里有必要說一下,免得發朋友圈貽笑大方。
蟄,是動詞,就是動物冬眠,不吃不動,所以就有了蟄蟲的說法,所以驚蟄,就是天氣轉暖,蟄蟲驚醒。
蜇,更多情況下是動詞,比如蝎子蜇人,蜜蜂蜇人;當然這個字也是名詞,一般就是指海蜇,也就是水母。
所以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用錯哦。
2
驚蟄 別稱
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谷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 立春—啟蟄—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漢景帝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進入唐代以后,“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歷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并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歷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貞享改歷的時候。
3
驚蟄 物候
桃始華: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
倉庚鳴:庚,亦作鹒,黃鸝也。《詩》所謂“有鳴倉庚”是也。
《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
《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栗留黃鶯”,鶯兒皆一種也。
鷹化為鳩:鷹,蟄鳥也,鷂鹯之屬;鳩,即今之布谷。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閑。可謂左河水之“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4
驚蟄 詩詞
秦樓月 · 浮云集
范成大
浮云集。
輕雷隱隱初驚蟄。
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
拂墻濃杏燕支濕。
燕支濕。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菩薩蠻 · 春雨
蕭漢杰
春愁一段來無影。
著人似醉昏難醒。
煙雨濕闌干。
杏花驚蟄寒。
唾壺敲欲破。
絕叫憑誰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觀田家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時間,其實就是四季的輪回,是門前的花開花落。
今年是每天讀詩詞與大家度過的第8個春季,在詩詞的海洋里,很幸運有你們一起相伴,我們無數個日夜在與你分享詩詞的感動,但愿這些美好的詩詞能成為你美好時光中燦爛的花朵,絢爛你的人生四季。
如今立春、雨水、驚蟄,二十四節氣已過三,春季已過半。人生不也才短短數十春嗎,春雨也柔,春陽也暖。莫辜負這大好時光。趁著春光正好,讀書、出游,盡享這美好時節吧。
作者 | 素心
投稿 | wangyw1027@163.com
入群學習 | 微信(15116151869)
圖片 | 來自花瓣網,如侵權立即刪除
文字內容 | 文章內容為原創,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