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萬物復蘇。前幾天撥冗去了一趟埠西菜市場,發現已有少量野菜低調現身。種類并不多,蓋因我蔥省野外植被貧乏,群眾又多偏于保守,能被一致接受的“野菜”寥寥無幾,差不多還是那幾樣。
圖1 薺/Capsella bursa-pastoris
圖2 薺
薺菜生性耐寒,萌芽甚早,于春寒料峭之時采摘,最是鮮嫩可口,做粥、剁餡無不熨帖,正如陸游詩“惟薺天所賜,青青被陵岡。珍美屏鹽酪,耿介凌雪霜”。栽培的薺菜更加豐腴肥美,但在原教旨主義老饕眼中,少了恁多野趣,自是落了下乘。p.s. 薺菜寫過的次數太多,難免辭窮,詳見:①②。
圖3 中華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
圖4 中華苦荬菜
圖5 中華苦荬菜
苦菜,即“誰為荼苦,其甘如薺”之“荼”。菜市場上的苦菜,通常全須全尾、葉少根繁,須整制精潔,蘸醬生吃。味苦,民間傳言有去火之功效(我不信這一套),故嗜食者眾,膠東尤其流行。苦菜花一般為黃色,我鄉泰安卻以白花亞種/subsp. strigosa為主。p.s. 過去也寫過,見。
圖6 蒲公英
圖7 蒲公英
圖8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
蒲公英,全都來自于人工栽培(圖6、7),鮮綠脆嫩,擺放整齊,全無草莽氣質。圖8才是野生蒲公英,乍看區別很大,不知口味是否差異明顯。據我多年觀察,(野生的)蒲公英最受青島大姨歡迎,往往圍一圈老太太挑挑揀揀,洋溢著挑女婿一般的熱忱。p.s. 請點擊右邊鏈接:。
圖9 麥瓶草
圖10 麥瓶草/Silene conoidea
圖11 麥瓶草
面條菜,麥瓶草的幼苗,因葉子狹長如面條而得名,可粉蒸蘸醬吃或剁餡包包子。很多人沒見過面條菜成年的模樣,還挺好看的,粉紅色花,有點小清新的范兒。特點是“花萼圓錐形,果期膨大”,這個過程也是很多人包括本磚家的人生經歷。請看圖10和圖11,是不是叫做“胖若兩人”?
圖12 長蕊石頭花
圖13 長蕊石頭花
圖14 長蕊石頭花
山菜,取自長蕊石頭花的幼株嫩梢,這是我來青島后才接觸到的野菜,之前聞所未聞。可焯熟加花生碎香油涼拌,或者做包子餡兒,“山菜包子”乃是青島農家宴之必備主食。膠東普遍好這一口兒,人人得而誅之,但凡在稍顯眼處遇到它,一定是被掐過的。p.s. 看這里:
圖15 蔞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圖16 柳蒿芽
蘇東坡詩曰“滿地蔞蒿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蔞蒿”即本種,南北皆有分布。南方如南京一帶只吃嫩莖(圖16),稱蘆蒿;東北則取帶葉的嫩梢,叫柳蒿芽(圖17)。帶葉則味苦,具強烈的松柏氣味,遠不如嫩莖清香可口,炒香干堪稱一絕。詳見:。
圖17 水芹/Oenanthe javanica
圖17“水果胡蘿卜”左側的綠葉菜,拍照時未注意,整理時才發現是水芹,一種南方蔬菜,北方鮮見。水芹野生分布很廣,青島也有,但圖中這些顯然是久經栽培的品種,類似于蘇州圓葉水芹,早就不算野菜了。野生的水芹葉尖而多裂,與栽培品種很不一樣,正所謂“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根本看不出來是一家。
圖18 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青島菜市場常見野菜有6種,薺菜、苦菜、蒲公英、面條菜和山菜,這回“考察”少了一種白蒿,即茵陳蒿,最后補上。我很不理解為什么要吃這個,一股怪味兒,應該不會好吃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